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32章


  “到蔡州城,活捉吴元济。”李愬斩钉截铁的一句话,掷地有声。众将皆面面相觑,心跳加剧,不约而同地瞪大双眼望着眼前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将军,只见李愬宛如一尊雪雕,在风雪中屹立,表情冷酷而又坚毅。
  午夜,北风猎猎作响,风雪大作,裂旗撕旌。几千人马在没膝的雪中艰难跋涉,这是一条极少有人走的路线,骤风混裹着雪霰,道路一片迷茫。在潜行了七十多里后,凌晨,蔡州城的轮廓已近在眼前。
  自吴元济叛乱以来,唐军已多年未至蔡州,蔡州城守军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日出和日落,而今天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正值寒冬暴雪之际,蔡州城守军不是疏于防范,而是根本不设防。没有人会去想,就在这一夜,有人会打扰他们的美梦,打乱他们平静的生活。当先锋军神不知鬼不觉的攀城而入,打开城门,唐军大队人马蜂拥而入时,城内守军只会认为那是自己做的一个噩梦。
  鸡叫,天明,雪停。李愬军到达蔡州内城,赶上了蔡州的早餐。当守护内城的兵士向吴元济报告发现大批官兵时,吴元济还在斥责兵士不是梦游就是没睡醒。待集中精力听到外面喊杀声阵阵,才猛然惊醒,吴元济真的搞不懂,怎么一夜之间,地下就冒出了这么多的官兵。
  吴元济已无力抵抗,只能束手就擒,被押解长安。之后,一些藩镇节度使纷纷上表请罪。宪宗命魏博节度使田弘等讨伐李师道,收复淄青。至此,暂且平息了历时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平蔡之战,出奇制胜。李愬雪夜入蔡州,成为唐战略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平蔡州三首》之二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刘禹锡的《平蔡州》,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杜甫诗史之地位,平易流动,精炼奇警,道出此役“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四章 元白 第九节 元和体
  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元白积极倡导以通俗化的乐府书写时事和社会内容的诗歌革新运动,被称为“新乐府运动”。
  乐府是始于西汉设置的音乐机关,负责宫廷和朝会的音乐创作。又由朝廷派遣官员深入民间采集诗歌,并加以重新整理,具有雅俗共赏,能真实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可以合歌入乐的特点,被称为“乐府诗”。唐以前的乐府诗通称为“古乐府”,元白等创作的新乐府具有叙事性强和极高的审美愉悦性,并呈现出这一历史时期写实尚俗的诗歌特征。
  元白诗派的诗歌强调“美刺比兴”“因事立题”“上以补察时政,下以疏导人情”的作用,其文学活动主要在宪宗元和年间,而把创作的诗歌和仿效他们的诗体称为“元和体”。使一度衰落的诗歌又重新散发出崭新的面貌,出现了“诗到元和体新变”的局面。
  如今看来,元白的新乐府在内容上继承了汉乐府现实主义的精神,与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相得益彰。
  而元和体应是一派以白居易为中心,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为羽翼,继承了杜甫抨击黑暗,描写现实的艺术风格。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平实直白。而另一派是以韩愈为中心,孟郊、贾岛、李贺为羽翼,继承了杜甫刻意求新、富于创造的精神。语言力求幽险、冷峻的艺术风格。
  唐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元和以后,以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
  王建(公元767--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王建早年与张籍一同从师求学,贞元十三年,王建投军从戎,北上幽州,留下了许多边塞军旅题材的诗歌。四十岁后才“白发初为吏”,任司马之职,世称“王司马”。
  王建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其创作的乐府诗,体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水夫谣》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而王建的一首《十五夜望月》,空静悠远,想象缥缈,渲染了一幅月深人远,思沉情长的美幻意境。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籍(公元766--830?年)字文昌,原籍苏州。贞元初,与王建同学于魏州。贞元十五年,张籍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调补太常寺太祝,迁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白居易评价张籍乐府诗说:“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客观的评价了张籍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的乐府与白居易诗歌精神息息相通,但略有差异,白居易的诗往往“意激而言质”,不免有尽露之瑕弊。而张籍此诗,于对比、议论、抒情中更显含蓄。
  当时各地藩镇自治,常常利用各种手段拉拢部分不如意的文人和官吏入幕府效力,张籍的一首《节妇吟》,虽表面题咏男女情事,却含蓄的表露了婉拒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拉拢的坚决态度,表明自己反对藩镇分裂中央的正义立场。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贾岛(公元779--843年),字阆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为僧,法号无本。
  贾岛在长安街道上骑着驴正在忘我的揣摩《题李凝幽居》诗句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时,无意中撞进了时为京兆尹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韩愈的护卫把贾岛拉下驴背,左推右搡到韩愈面前。贾岛将自己正在斟酌诗中“推敲”二字,以用何字为佳,才惊扰了韩大人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向韩愈禀告。
  韩愈一向诲人不倦,以提携后辈为己任。见贾岛如此痴迷于诗,时刻不忘锤炼酝酿诗句,如此同道中人,自有无尽的共同话题。韩愈思忖片刻说:“我认为以”敲“字为佳,既有声响之效果,又能体现出对主人的高山仰止之感。”
  指点完毕,又将贾岛邀至府邸,谈诗论道,盘桓数日。
  贾岛作诗素以“幽奇寒僻”著称,与孟郊齐名,并称为“郊寒岛瘦”。
  寒指清寒枯冷,瘦指孤峭瘦硬,贾岛与孟郊的诗作风格相近,均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给人以一种寒瘦窘迫之感。
  贾岛的《暮过山村》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锋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宋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李杜数公如金鹡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张表臣曾评说:“以气韵清高深邈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
  第四章 元白 第十节 刘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等被逐出长安,贬为州郡司马。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柳宗元被贬永州,怀着失意的悲愤偏居荒隅。然而,失意的打击并没有让柳宗元对前景丧失信心,没能摧折柳宗元积极奋进的坚韧意志。
  贬官永州之后,柳宗元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由于接触到最下层的劳苦人民,让柳宗元的作品中更具有深刻的讽刺和教益意义。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的《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讽刺小品,短小警策,寓意深远,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丑恶形态。
  在穷乡僻壤的艰苦环境中,柳宗元以淡泊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游览永州的山光水色,体会永州百姓的悲苦生活。
  柳宗元作《永州八记》游记体散文,记载了自己心灵澄明和对现实真切的感受。虽然时有流露出一种幽独落寞的情调,但文章更多的是表现出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
  《永州八记》中,柳宗元以描体绘物的文笔,把自然的山水与人心的清灵相互映衬,使读者在获得精神感悟的同时,也获得了艺术美化的感受。对景物刻画细微,寄慨遥深,成为当时游记体文学臻于成熟的标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诗,素描淡写地勾勒出一幅寒江独钓的素美画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