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33章


虽历经严寒霜雪,钓翁却始终如一的保持着清高孤远、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也正暗合了诗人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清峻高洁的人格魅力。
  柳宗元的一些议论体文章也深刻的反映了社会残酷的现实,对统治阶级恣意享乐、横征暴敛,致使民生日蹙的凄惨现实,给予了深刻的揭露。
  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柳宗元以蒋家一家三代的悲惨境遇,浓缩了朝廷苛捐杂税的残酷性,使读者在触目惊心中感受到了百姓无奈自主命运的现实。“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者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平实的语言中点出了“赋税之毒甚于蛇毒”的辛酸主题。
  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夏,宪宗下诏将被贬诸人调回长安重新录用。不想月余后,又听信小人谗言,将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分别改官柳、漳、汀、封、连州刺史。柳宗元远赴柳州上任,他知道,此次离京,此生恐怕就再无机会重返长安。
  在柳州城上,柳宗元登楼眺远,心中怀着屡遭弃用的忧愤,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倾诉着对同道中人的深切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无限惆怅。
  《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深入民间,汲取民歌中的营养成分,仿效民歌体裁,创作《竹枝词》等歌体,或含蓄婉转,清新自然;或沉郁蕴藉,清心警省。
  《竹枝词》九首之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比兴的巧妙运用,音调和表现手法的加工创造,描绘了农家恋爱中的女孩微妙细腻的心理和健康活泼的形象。
  《竹枝词》九首之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喻抽象于具体,以瞿塘峡之险劣喻人心之险恶,从而引发出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慨叹。
  刘禹锡的律诗、绝句和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
  第四章 元白 第十一节 二游玄都观
  刘禹锡在朗州一贬就是十年。十年后,朝廷上终于有人想起了遭贬的众人,觉得以他们的才华被如此埋没,实在是可惜了。就向宪宗举荐,宪宗也觉得朝廷确实需要一些有才干之人,于是就下旨将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到长安,多年的贬谪生涯本就心里很不舒服,又看到如今朝廷上尽是一些善于逢迎、溜须拍马之徒,心里更是积闷难舒。
  京城有一道观,名曰玄都观。时观内居住一道士擅植桃花。正值春暖花开,观中千桃万树竞相争妍,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赏玩。
  回到长安月余,刘禹锡也应朋友之约前往玄都观。和风暖阳,春风迨荡,园中桃花姹紫嫣红,刘禹锡心情一下子顺畅了许多。游玩归来,作《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发泄了一下郁闷,讽刺了一下时下朝廷的一些官员。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初回长安的新作自然受到众人的格外关注。此诗一出,立即传到了昔日同刘禹锡关系不睦的官员耳中。这些人细细琢磨,慢慢品味,恍然大悟,这不是摆明了说当今朝廷上尽是些趋炎附势之流,而那些看花之人也不过是些追逐权贵的附庸风雅之辈吗?讽刺我们这些人都是你刘禹锡遭贬之后提拔起来的吗?如此含沙射影,虽说戏赠,但也太狂傲了吧。许多人对号入座,心中怨愤不已。于是,纷纷到宪宗面前编排刘禹锡的坏话。
  宪宗也觉得刘禹锡恃才傲物,太过张扬,我提拔的官员要你来说三道四。这下,刘禹锡在京城的朋友也无法开口向宪宗求情了。
  刘禹锡和那些被他讽刺的官员取得了大同小异的效果。刘禹锡先是排遣了郁闷,然后心里很受伤。那些人先是心里很受伤,然后排遣了郁闷。
  刘禹锡被遣往连州(今广东连县)任刺史,而此时柳宗元在长安也不如意,一并被遣往柳州担任刺史。虽说刺史比司马官高了一级,似乎是提升了,但是以任所来说,实则是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地区。
  这一次相同的命运又将刘禹锡和柳宗元连在了一起,柳宗元逢此打击,自知再无机会返还长安,四年后在任所病逝。而刘禹锡这一去,又捱过了十四年。十四年后,裴度任宰相,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到长安,已年过半百。时已暮春,刘禹锡再一次来到玄都观,旧地重游,历经多年沧桑,宦海浮沉,人世变幻,心中感慨万千。而先前观中擅种桃花的道人已杳无音息,观内桃花疏于整饬,皆已凋零,只见园中满是随风摇曳的燕麦和野葵,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刘禹锡感时伤怀,一片酸楚悲情从心底不禁流淌而出。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语言更加辛辣,更加倔强,却不想刘禹锡的一些新政敌闻听此诗,又鸡蛋里挑骨头地向皇帝进谏谗言,此时的皇帝文宗和宪宗一样客气,又把刘禹锡逐出长安。
  第四章 元白 第十二节 论佛
  平定了吴元济叛乱,淮西又重新回到了朝廷的管辖之内。各部平乱官员论功行赏,韩愈按功迁刑部侍郎。
  长安以西的凤翔有一寺院,名为法门寺。寺内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有记载说,本藏佛骨舍利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下诏,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并供奉佛骨自长安光顺门进入大内,在宫中停留三日,然后送往各寺普度佛光。
  宪宗如此崇尚神佛,于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士庶百姓,均对此次迎奉佛骨一事,给予了高度的热情。皆争先恐后、奔走施舍,长安百姓更是愚昧的荒废农事,倾家荡产,以灯火灼烧臂膊以求供养佛骨,由此,在长安掀起了一股崇佛的浪潮。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陀涅槃后,遗体火化,留下真身舍利分为八份,由当时八族起塔供奉。
  公元前273年,古印度阿育王继位,以武力征服了战乱频仍的国家,使孔雀王朝达到了鼎盛。但对胜利的阿育王来说,却深深地被杀戮和死亡所震撼而感到悔恨自责,从此开始皈依佛教,弘扬佛法,希望以大规模宣扬佛教文化来征服世界。并将所藏八份佛陀舍利又分成八万四千份,由琉璃宝箧盛之,分往世界各地建塔贮藏供奉,在东汉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我国。
  韩愈思想源于儒家,一向觝排异端,攘斥佛老,反对神佛迷信,见此情景,立即以教化人心为己任,上书《谏迎佛骨表》向宪宗谏诤,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患。”宪宗阅罢,龙颜震怒,即日出疏,以韩愈大不敬之罪处以极刑。
  宰相裴度和崔群等人急忙请奏宪宗,为韩愈说情:“韩愈触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不是心怀思恳不避黜责,岂能如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宪宗恨恨的说:“韩愈说我奉佛太过,我还可以宽容他,不与他计较,他竟然议论至东汉奉佛以来,帝王全都夭寿短命,其言论如此尖酸乖戾,韩愈作为人臣,竟敢如此狂妄,罪不可赦。”
  在裴度等人再三的求恳下,宪宗算是给了众人一点面子,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忠心一片,反而获得如此罪愆。潮州地处南荒,距长安有八千里之遥,天气潮湿瘴热,远途困顿和水土不服就足以让韩愈有性命之虞。
  韩愈告别妻儿,远赴潮州,行至京师不远的蓝田,逢其侄孙韩湘快马赶来送行。韩愈怀着非罪远谪的悲愤,吐露自己凄苦的心曲,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沉痛至深,撼人心弦。
  《左迁至蓝田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在潮州生活了两年。两年后,宪宗驾崩,穆宗继位。长庆元年(公元621年),韩愈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长庆三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复为兵部、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韩愈病逝于长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似有却无的嫩草,一片自然清逸的纯美。韩愈一生用敏锐细腻的文笔在险奇之中寻求淡定,以平淡之语造不平淡之韵。
  第四章 元白 第十三节 儿子皇帝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大臣李绛向宪宗建议早立储君,以绝不肖奸人窥伺觊觎之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