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44章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濮州(今山东鄄城)人王仙芝与尚让、尚君长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聚众起义。王仙芝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奏响了大唐统治的丧钟,掀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光辉一页。
  在唐朝时已病入膏肓苟延残喘的状态下,王仙芝率军五月即攻克曹州(今山东定陶)。此时,另一只农民起义队伍在黄巢的领导下在冤句(今山东菏泽)与王仙芝遥相呼应。后两军会合,义军如水银泻地般一举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于次年九月,攻克汝州(今河南临汝),俘获汝州刺史王镣,义军整顿兵马,一鼓作气,直指东都。
  而就在此时,义军内部却传出了不和谐的音符。王仙芝作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他的革命坚定性却开始动摇,他想以现有的筹码与朝廷谈判,从而获得自私的利益。他让王镣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想以此获得封妻荫子的荣耀。
  年底,裴偓派使者前来军中招降王仙芝,愿以监察御史的职位来换取王仙芝的投诚。
  王仙芝在议事厅与众将商议此事,遭到了黄巢的坚决反对,黄巢当众对王仙芝破口大骂:“最初我与你共同立下誓言,横行天下,而今你利欲熏心,想接受朝廷的招安取官而去,你置跟随我们起义的五千余兵士于何地?”说罢,一把抢过厅旁侧立士兵手中的兵器向王仙芝打去,王仙芝躲闪不及,头上登时血流如注,双方将士皆剑拔弩张,一场内讧的火拼即将上演。
  双方僵持之中,王仙芝自知理亏,率众妥协,退离厅堂,招安之事被迫流产。
  义军被迫分裂,王仙芝率三千余众攻打鄂州(今河北武昌),黄巢引兵北上,于乾封四年(公元877年)二月,攻陷郓州(今山东郓城),三月,又攻破沂州。
  唐招讨副使杨复光再次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派遣尚君长和楚彦君等人前往杨复光军中洽谈招降事宜。尚君长等人在中途被唐招讨使宋威截获,宋威以尚君长等战败被俘向朝廷谎报邀功,尚君长等人被押解长安斩首示众。
  消息传至王仙芝军中,王仙芝痛心疾首,对朝廷的言而无信怒火中烧,由此,坚定了起义的决心。
  朝廷查明事件原委,将宋威解除兵权,调任曾元裕为招讨使,并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统兵御敌。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初,王仙芝率兵攻破荆南(今湖北江陵)罗城,沙陀李国昌援兵赶至,王仙芝焚掠罗城而去。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陷入唐招讨使曾元裕的围困,王仙芝率众突围,损失惨重,王仙芝在此役中不幸罹难。
  突出重围的王仙芝余部投奔黄巢,义军推举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聚众十万余人,开始转战黄河流域。
  三月,黄巢进攻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遭遇了东南行营招讨使张自勉的顽强抵抗。黄巢率兵南下,十二月,进入福州(福建),转入广州。
  乾封六年(公元879年)九月,黄巢攻克广州,西取桂林,势力遍及岭南。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黄巢军士水土不服,病死者越来越多。众将士皆劝黄巢北上,创立一番大业。
  是年,黄巢率兵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僖宗以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屯兵江陵。以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屯兵潭州(今湖南长沙),迎拒黄巢。
  黄巢军接连攻下永州(今湖南零陵)、衡州(今湖南衡阳),直抵潭州城下。双方恶战,在冷兵器出刀见红的年代,砍伐杀戮,更加直观惨烈,惊心动魄,义军一日之间攻克潭州,双方死伤不计其数,城里城外,血流成河。
  王铎逃奔襄阳(今湖北襄樊),黄巢占据江陵,北趋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政合兵,在荆门(今湖北荆门)与黄巢军激战数日,大小百余战,双方死伤惨烈,黄巢最终败北。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在高骈部穷追猛打之下,黄巢退守饶州(今江西波阳),五月,又退守信州(今江西上饶),夏初,在节节败退之中,军中又感染流行性病疫,生力损失严重,军队士气低落。无奈之下,黄巢实施诈降计谋,向高骈请降。
  高骈在黄巢信誓旦旦的请降下,上奏朝廷,称贼寇不日当平,请朝廷遣返诸道友军。宰相卢携以朝廷名义遣散追击黄巢的诸道官兵。黄巢压力缓解,从而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在义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些人的私心作祟使义军绝处逢生。
  黄巢闻听唐兵已返还各部,立即翻脸,旋即引兵北上,攻占睦州(今浙江建德)、鹜州(今浙江金华)。七月,强渡长江,唐军被黄巢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收缩防守。黄巢军于八月,渡淮河,沿岸州县官兵望风而逃,其余各州县慑于义军威力,皆坐守观望。十月,黄巢军势如破竹,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颍州(今河南阜阳)、守州(今河南商丘)、徐州(今江苏徐州)、兖州(今山东兖州)。十一月十七日,攻下洛阳,之后,又激战六日,攻克潼关,华州(今陕西华县),大军抵至霸上。
  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的陪同下,携皇室数千人众逃出长安,直奔成都。
  黄巢大军挺进长安,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语豪言。
  入城之后,黄巢严明纪律,不准滋扰百姓,并向百姓发放钱粮,闾里阍门,秩序井然。
  广明元年十一月十三(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第六章 尾声 第六节 反攻
  晚唐,李商隐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近体七律,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融汇了齐梁诗风的秾丽和李贺具有象征意义的丰富想象力,形成了深情绵邈的独特风格。后期,聂夷中、杜荀鹤等以元白为榜样,继承了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尖锐批判时事,揭露社会衰落的根源,但才力、学力均远逊前人。
  皮日休和陆龟蒙在相互唱和吟咏个人闲逸生活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了哀悯时事的痛定忧伤。
  皮日休(公元834?--883?年),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人。懿宗咸通八年以榜末登进士第,次年为苏州刺史崔璞军事判官,在此与陆龟蒙结识,二人相互唱和,时称“皮陆”。
  《春夕酒醒》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余香在翠垆。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宴乐停歇,人群散尽,皮日休不胜酒力,酒醉醒来,酒垆之中散发着醉人的芳香,照明的红烛孤零零的闪动着微光。蜡油流淌,好似幽寒的眼泪,化作了美丽的珊瑚。皮日休把身世凄清壮志未酬比拟成残烛一样流淌着伤感的泪水。
  《和袭美春夕酒醒》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陆龟蒙唱和皮日休之作,表现了月下花丛对酒欢歌的闲逸之情。在标榜襟怀高远之中,表现了内心无可宣泄的忧愤。
  晚唐时期,诗作虽较前期逊色,呈衰败之况,但讽刺小品文在“皮陆”、罗隐等人的手中成为一种犀利的武器,随着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被广泛应用,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正如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所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韦庄入京准备参加科举,当他在长安等待考试的时候,他明显的感觉到此时的长安城里人心惶惶,根本没有人去把心思用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长安的前景如何才是迫在眉睫。
  韦庄(公元826?--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韦庄在长安城里看到了那个冲天一怒为科举的黄巢,黄巢这次入京不是来参加考试的,而是来打架的,而且打的还是群架,规模组织的那是相当壮观。成千上万的兵士在黄巢的率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列挺进长安,那气势,那场面,让韦庄目瞪口呆。
  《忆昔》
  昔年曾向武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韦庄此诗“感慨遥深,婉而多讽”,感惜昔日繁华,似水流年;慨叹大唐命徵,如梦如幻。
  韦庄虽然错过了应试,却也有不小的收获,从另一角度身临其境的感触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长安的悯乱伤离。以至于竟然和弟妹走散,以至于三年后写下了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而获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称号。
  黄巢毕竟只是一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只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缺乏高瞻远瞩的目光,缺乏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起义军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冬日里长安城上空的和煦阳光。
  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在成都还有一个被称作皇帝的僖宗存在,他们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是客串,而并非长安城的真正主人。
  不久,唐军就曾一度攻入长安,齐军退至霸上,然后整顿兵马,又实施大规模的反扑,将唐军再次驱逐出长安,黄巢此时一反常态,纵兵屠城,血洗长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