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装甲战

第8章

设置字体大小:

1914-1915年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一般为60:40,现在可能是50:50,将来军队的一个战斗人员或非战斗人员,需要有五个非军人提供后勤保障,也就是说,一支四百万的军队需要两千万非军人(男人或女人)为它提供后勤保障,而军队的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为1:1。] 
  过去战略的制订曾以交通情况为基础,今天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的交通不仅是道路和铁路,而且有广阔的空地。在平坦的地区例如俄国南部大部分地区,除江河、森林外,没有影响履带车辆运动的障碍物。因此在这些地区,未来的作战很可能类似海上作战。 
  [注:例如利比亚战役。] 
  如果国家的交通形成广泛的战略道路网,(其宽度可能达几十英里),那么显然对它进攻就较困难。但进攻部队由于编成规模较小,机动力较强,就易于迂回敌部队翼侧,攻击其后方。 
  [注:应经常记住的是,在本《讲义》中,我所提到的规模较小的部队是指机械化部队而不是步兵部队或驻守的部队。] 
  我认为上述这两个论点都是正确的,但必须记住,当部队进攻敌后方时,要切断其后勤补给,当攻击其交通线时也应达到这个目的。攻者攻击防者的道路、铁路或地区,其目的在于切断防者与其基地的联系。如果作战趋势表明,切断敌后勤补给非常困难,会遭危险,或不起作用,那么应选择攻击敌基地,而不是攻击其交通线。基地(包括主要基地和前进基地)可能日益重要。 
  必须记住:机械化部队拥有基地越多,其机动力就越大,就如在海上作战一样,蒸气机舰只的巡航和活动半径是与加煤站、油库和设防港的数量成正比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野战工事的作用增大了,它不仅能用于防护补给基地,而且能用于封锁窄道,如同中世纪的城堡和坚固据点的作用那样。可以肯定地说机动力越强,野战工事的作用越大。 
  [注:如果机动力的增强提高了野战工事的作用,那么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机器时代的野战工事应重复手工时代的野战工事。] 
  野战通常会导致攻城作战,在上次战争中是如此,在未来的装甲部队战争中,也将如此;不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前沿构筑绵亘的工事,而在未来战争中,将在机械化部队作战地区构筑工事。这就是说,在作战地区四周都构筑防御工事,防御工事的设置方式将迫使进攻部队沿道路进入危险地区。上述两种防御工事体系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中国万里长城式的,另一种则是中世纪城堡式的。 
  [注:马其诺防线的错误在于把防御力量用在逐渐消耗敌进攻力量上。该防线如果不作绵亘配置,而是纵深分散配置,我认为就可达到防御的目的。] 
  防者力图防止攻者进攻,攻者就不需这样做,而是建立一系列基地(实际上是补给基地),以便攻者能依托这些基地安全地实施机动。 
  把上述这些一般的考虑用于研究部队机械化对我们大英帝国战略(当前的战略思想)的影响,会使我仍看到部队机械化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首先,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我们有雄厚的机器设备,可生产我们所需的各种武器。其次,除了维持大英帝国本身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外,我们的军队还担负两项任务:(1)在欧洲大陆发生战争时,支援盟国;(2)保卫大英帝国的国境。就遂行第一个任务来说,我们军队的组织从未适应此种战争的需要。虽然我们的教范谈到了军队训练应适应此种规模战争的需要,但是我们并没有为此种可能爆发的战争召募兵员和编组部队。1914年我们在几周内向海外调运了六个正规师,今天(1932年)我们却缺乏准备,不能在几个月内向海外调运两个师。今天要考虑的不是调运师规模的部队而是调运一个小型的高度机械化军,它编有三万兵力,配备装甲和非装甲车辆,并保持战备状态。这样,我们不仅能立即给予盟国增援,而且能以对盟国最有效的方式给予增援。这种规模的军虽然在兵力数量上仅为1914年我们远征军的五分之一,但其实力却超过其兵力规模,尤其是在敌人依靠征召大量兵员而不是依靠改进武器装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注:下面列举一个假设性的例子:如果1940年5月戈特勋爵率领四万五千人的机械化部队(即三个装甲师),那么他就不会比当时他率领三十万人的非机械化部队处境更好吗?如果他当时率领九万名机械化部队,我认为就有可能击败德军。六个装甲师需要约两千辆坦克,约需耗资四千万磅,或相当于三天战争的费用。] 
  现在谈谈上述两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建立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我们也许需要这样一支军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届英国政府不会在平时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如果我们需要这样一支军队,那么只有在战争爆发后才能组建。鉴于平时我们必项保持一支小型军队,我们应尽一切力量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这支军队要具备什么力量呢?首先它要有快速机动能力,象救火机那样在火灾未发生之前就能迅速予以扑灭。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的优点就在于,以节省时间来缩短空间,换言之,我们运动的速度越快,我们所要防御的地区范围就越小。在战略上,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正如战争历史一再表明的,只在短时间内停留在一个地点的部队,要比长时间(二十四小时以上)停留在同一个地点、兵力比之大九倍的部队对战争的作用更大。如果你能比敌人的机动速度快四倍,那么,敌部队须用六十分钟才能行完的路程,己方部队需用十二分钟,也就是说,敌部队行一英里等于己方部队行不到四分之一英里。 
  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我们也会面临大部分大陆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发现,机械化战争的需要与征兵的制度发生矛盾。这一点在我的第一讲中已谈到。其结果可能是,组建职业军队的国家在改革方面要比推行征兵制的国家快。最终必然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大部分步兵部队完全过时,而且与机械化部队作战,它们将不起作用。 
  [注:这里的步兵部队不是指反坦克步兵部队而是一般的步兵部队。] 
  当步兵部队变成机械化部队时,这对国家战略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部队实现机械化经费开支大,不仅陆军部队规模要缩小,而且政府用于空军和海军部队的经费也会减少。这样,国家现有的军事力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注:这就要有一定条件,因为1939年德国采用的财经体制是以劳动力而不是以通常的财务开支为基础的。所以直接有关的因素是劳动者,而不是经费开支。它主要考虑的是人力而不是资金。] 
  19. 战略侦察 
  搜索的机动手段和攻击的机动手段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下一次战争中,将互相影响。例如,除非用飞机能立即发现目标,不然冒险用飞机去搜索目标是没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战略作战行动中,更是如此。飞机的航行和地面部队的运动是不一致的,因为两者的运动速度是不相同的。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加快地面部队运动速度的理由,地面部队运动速度加快了,战争初期的作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注:把明显的变化改成“革命性变化”更为正确。有关的战例是:德国进攻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在非机械化战争时期,通常的作战计划是,战争一爆发就立即出动大量独立行动的侦察部队,主要目的是保障尔后开进的步兵部队能自由实施机动。由于独立行动的侦察部队须得到后勤保障,因此,除非有充足的补给线(过去是道路,现在是铁路),不然侦察部队向前方运动是没有作用的。因此必须从补给的条件来考虑战略。当战区只有一条铁路时,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那样,战略就不那么复杂。 
  战略上的这种简单情况将逐渐消失,因为战略虽仍以补给为基础,但受补给的制约已不那么直接。虽然步兵的补给半径非常有限,它行走几英里后就必须得到补给和休息,但飞机一次能连续航行几百英里,坦克一次能连续行驶几十英里。这就增强了实施远距离机动的能力。此外机械化车辆能装载备用补给品,如配有履带,就可不依赖道路,使战略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应强调的是,掌握情报,而不是补给条件,因为不能确切掌握敌情,战术机动会相应受到阻碍。 
  用飞机侦察敌情肯定会导致空战,但我认为,除非双方空中力量相当,或具有某种不为对方知道的技术优势,不然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直接进行这种空战。更可能的是,在某些方向上造成对对方严重威胁,以掩护其他方向上的战略侦察。这种行动需要的是高速度的飞机而不是飞机的数量。我认为,除情况特别有利外,航空兵本身不会冒战斗(不是指小规模和一般性战斗)的危险,只有在地面发生决定性作战后才投入战斗。 
  [注: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历史上曾发生过。1940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曾避免战斗,并不是因为它不能实施进攻,而是考虑到地面作战情况。德国空军只是在法军崩溃后,才开始攻击英国诸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