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媒·戒

第52章


  1982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表现很活跃,是系学生会干部。学生会不属于国家行政管理序列,但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都把它当着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早期技能培训与锻练。
  谢湘林的济世良方象春天的农作物似地在心怀里悄然萌动并茁壮成长。那时的大学生可是天之骄子、国家未来的栋梁,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分配,所以,离大学毕业还有好几个月,谢湘林便已经知道他将分配到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他给自己描绘的道路是,先给某位省长副省长做几年秘书,待到羽翼渐丰,再找机会外派。那时候有部令万人空巷的电视连续剧《新星》,那些关注农村、关心知识分子、关注改革、关心时局的人特别爱看,谢湘林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电视剧《新星》里李向南一样锐意改革、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
  上面的一纸文件改变了谢湘林的生活轨道:为了强调社会实践经验与实际工作能力,各省直机关、政府部门,不再从大学直接接收应届毕业生。
  谢湘林临近毕业才知道有这么个文件,当时湖南省政府还专门派了个处长去南京大学解释这个情况,这样一来,谢湘林的毕业分配反而没有着落了。
  在当时计划分配的背景下,毕业生分配不出去可是件大事。系里管分配的老师找谢湘林,问他要不要去北京,二外还有个名额,如果不愿意,留在南京也行。那时谢湘林的恋人在长沙(后来成为他感情甚笃的妻子,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伤痛),所以坚持要回长沙。老师问他,除了政府部门,长沙还有哪些单位愿意去?比如说报社啊,出版社这些文化事业单位,行不行?
  老师不是随便问的,一是中文系的毕业生进这些单位专业对口,第二,当时谢湘林班上有两个分配到湖南长沙的指标,谢湘林去省政府办公厅,另外一个湖南老乡去湖南电视台,但这位同学不想去电视台,愿意去报社。那个时候报纸比电视台要吃香些,地位要高些,而且他自己已经联系好了去湖南日报,等于把进湖南电视台的指标空了出来。
  谢湘林对电视台没有一点概念,为了回到恋人身边,准备退而求其次,便答应了。
  谢湘林于是先陪女友去旅游了,等到报到的时候,没想到又出了状况。
  1986年7月下旬,谢湘林按照毕业生分配派遣证上的单位到省广电厅人事处去报到,一个科长就跟他讲:“你被分配到省广播电台”。
  谢湘林当时就愣了,分配证上明明写的是湖南电视台,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去省广播电台?
  科长说:“你分到省广电厅是不错,但我们有权进行二次分配,去省广播电台就是二次分配的结果。”
  谢湘林想想说不对,我的分配书上明明写着分配到湖南电视台,我就只去湖南电视台。
  其实他那时对电台和电视台并没什么特别的概念,但人家硬是这样说他就觉得不能接受,心里暗想说不定这里面还有什么猫腻。
  科长把他晾了一会儿,要他明天再去。
  谢湘林第二天又跑了过去,科长跟他说:“要不这样吧,把你分到厅机关,厅机关挺好的,更有发展前途。”
  在省广电厅办公大楼几进几出,已经让谢湘林感觉不大好,那种随便差遣人的衙门作风,与他曾经向往的从政道路相差甚远,他可不想让自己变成这种衙门机构中的一员。他的犟脾气上来了,开始与一直接待他的那位科长据理力争,他说,我没有分配出去之前,我就还是南大的学生,就必须服从南大的分配。
  科长板着面孔说,那你要这样说我们就不好办了,我们广电也可以说不需要人了,需要人的只有广播电台和厅机关,你去不去吧。
  谢湘林说那不对,我在学校里是学生会干部,参与过大学生的分配工作,我非常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是湖南电视台需要人然后跟你们这里报告,报告之后再报告到教育厅,教育厅再报告到教育部,教育部再把计划下达到南京大学,一个萝卜一个坑,省电视台不可能没要人。
  科长没辙,出去跟处长汇报,回来让他再考虑考虑,明天再去。
  第三天人事处放弃了努力,谢湘林最后还是去了省电视台。后来他慢慢知道了事情的真象:另外一个没有计划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在他徜徉桂林山水的时候,把他的指标顶了。
  说到这,谢湘林笑着说,后来他也省悟到,省政府组织部门干了同样的事,只是干得更有政策水平,没那么简单粗暴。因为他同学分到中央、其他省级机关的计划并未因这份猴年马月的文件改变,可见文件是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充当工具的。
  这说明谢湘林进入湖南广电的路,从一开始就和别人不一样,有点曲折。
  他被分配到专题部,但他从来没学过新闻,没学过传媒,与电视有关的一切算是一片空白,学摄影,学剪辑,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当时的专题部业务气氛浓厚,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叫刘学稼的老师,刘学稼当时是专题部副主任,是一个追求个性和艺术化的电视人,拍摄的专题片经常被中央台采用。谢湘林悟性高,很快就上了手,他发现搞电视其实挺有意思的,自己拍、自己编、自己写,多项全能,并很快就拿了一些奖,那个时候大家的事业心、进取心就体现在拿奖上,除了这个似乎也没有别的方式能证明你自己,自己做的节目要能上中央台或评到一个奖,就很有成就感,觉得没白干。
  当时的专题部在湖南台是个很牛的部,主任刘自成业务全面,作风干练,不怒自威,在湖南台上上下下极有声望。其人与当时新闻部的魏文彬都是湖南台政治上的新生代,被广为看好。后两人有机会提拔副台长,而刘因学历不够,没提上去。这让他一时想不通,对自己仕途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于是一走了之。
  其实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这个政策后来就没听说了。谢湘林当时认为只要刘坚持留在湖南台,别人终归绕不过这座山。试想想,如果一个主任的资历、水平、名望长期超过那些副台长,甚至台长,那台长们是不是很没劲很贬值?所以他这个副台长迟早会当上的,否则大家都难受。这大概是1987年的事。
  魏文彬当副台长不久,谢跟他就有了第一次接触。他的第一条独立拍摄制作的专题片《这就是生活》播出审片,正好管专题的台领导都不在,就由管新闻的魏副台长审。正是这次审片让谢对这位副台长刮目相看。倒不是因为魏表扬了这部新人新作,而是魏对这部片子的精到评论以及对人物专题片创作的看法,居然让陪同审片的专题片高手刘学稼、朱久阳副主任心服口服。这让谢感到惊奇,因为魏的观点只是迅速消化了刚才刘、朱先发表的评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概念极有条理地重新阐述一道而已。谢觉得这才是魏的高明之处,这种高明有多重意义,体现出老魏的政治水平和人格魅力。
  刘自成去了金蜂音像出版社,他一走,专题部就没有主心骨了。不少人离开了专题部。远的去了中央台、北京台、广州台,近的去了台内的各部。朱久阳去广告部当了副主任。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搞开发区,开发热,每个县都搞招商引资,需要拍很多宣传片,朱久阳就把谢湘林叫去了。
  采访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那部网络小说《长沙飘客——一个湖南电视人的另类生活》,里面讲的就是广告部的故事。我觉得谢湘林对那本书的相关内容的真伪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他可以帮我一一指证。
  我能告诉你的是,那本书的作者确实曾在湖南广电工作,当时在广告部的策划部。谢湘林跟他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的行政关系是不是还挂在湖南卫视新闻部。他的书并没有并封杀,湖南广电是否跟他有交易,外人不得而知。
  据说在湖南广电光拿工资不干活的人大有人在。这固然说明湖南广电管理上有漏洞,但也说明它的环境很轻松、很宽容。有很多人刚进出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北,但湖南广电可以由着你不按常理出牌,象潘礼平,就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才的人,他玩的是自己的路线,很本能地就知道观众的想法、讨厌什么喜欢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引起观众共鸣。他搞的新闻没有一点新闻腔,语言很怪,却非常生动,观众就是喜欢看。
  这是题外话,还是让我们继续说谢湘林的故事。
  谢湘林到广告部第二年就在全国拿了三个广告奖,并当上了制作部经理。
  1997年湖南广电蕴酿筹办湖南生活频道。筹办者是刘沙白,就是谢湘林以前在湖南电视台专题部的同事,据说这是非魏系里魏文彬用的第二个人,第一个是对外部的欧阳常林。与刘沙白搭档的叫做吴澧波,是谢湘林的中学同学,两个人是多年朋友,这之前与欧阳常林一起创办了湖南经济电视台,做常务副台长。两个筹办者要招兵买马,都来找谢湘林,希望他和他们一起干。谢湘林本来就是做节目出生,两个好朋友的邀请,让他做业务的心蠢蠢欲动,便很快就答应了,出任了生活频道总编室主任。
  总编室主任是个很重要的岗位,成立之际,必须协助频道道长完成整个频道定位、节目框架、组织结构和它的识别系统的确立。成立以后,负责处理的事情就更多,如频道推广、节目宣传、内部评议、人员管理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做,是个比较锻炼人的工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