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姓刘就行,何不辅佐刘表?如果仍然要走东汉的老路,又何不追随袁绍?要知道,官渡之战时诸葛亮已经二十岁,早就把自己看作管仲和乐毅了。
选定刘备,诸葛亮必有想法。
其实,跟曹操一样,诸葛亮既是新秩序的建设者,又是旧制度的改革者。他在蜀汉执行的,实际上是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甚至还可能走得更远。23
比如“以法治国”。
这是曹操和诸葛亮都主张的,也是他们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人治和法治,在曹操那里是四六开,甚至五五开。他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就毫无法治可言,尽管他一贯赏罚分明,也曾“法办”过自己。24
诸葛亮则做到了三七开,甚至二八开。他也纵容过法正的行为不端,冤杀过益州大族,但那或者是不得已,或者有政治需要。只要有可能,他总是尽量公正。25
结果怎么样呢?
贵贱贤愚无不叹服,也无不怨恨。叹服是因为执法公平,怨恨则因为立法严峻。事实上,公平不等于不严峻,只不过对所有人都同样苛严。所以,一方面是“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另一方面是“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26
那么,诸葛亮的法,是严刑峻法吗?
当然。因为他的政府是军政府,他的政治和经济管理也都是战时体制。这样看,就连彭羕一案,恐怕也是出于政治需要,尽管诸葛亮极其厌恶此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允许有人在战争年代胡说八道。言论自由?休想!
就连诸葛亮自己,也谨小慎微。
谨慎也是政治需要。要知道,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和权威远远超过了刘禅,北伐曹魏又连连失利、劳民伤财,误用马谡压制魏延也不算英明。高处原本不胜寒,何况处处是风口是浪尖,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吗?
也怕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就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至少,诸葛亮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确实做到了两袖清风。正是这种高风亮节,让他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佩和怀念。27
问题是,他有必要那么累吗?
也没有。
事实上,所谓刘禅无能的说法并不成立。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不再任命丞相,而是由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大将军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这样一种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岂是弱智的人想得出的?
刘禅也不糊涂。司马懿征讨辽东时,蜀人都认为是北伐曹魏的大好时机,刘禅却很沉着冷静。他下令蒋琬进驻汉中,同时指示一定要等到吴军也开始行动,东西两方相互呼应,魏国内部又出现问题时,才发动进攻。28
弱智吗?否!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大权独揽,不肯还政于君?
也许,他是要政改。
或者说,他要兴复的其实是理想中的西汉。
西汉初年国家制度中隐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区分宫廷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官员具体管理国家,并负政治上一切实际之责任。
这种制度,就叫“虚君实相”。
虚君实相,好吗?
不算最好,但也不坏。因为按照这种制度,皇帝授权而不负责,宰相负责而无主权。一旦国家有事,并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权人的名义责问实际负责的宰相,后者也就有可能成为“责任内阁”或“可以问责之政府”。
诸葛亮主政时的蜀汉就是这样。《出师表》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就是既有授权又有问责,其实比皇帝亲政更好。
但,这里面问题很多。
首先,如何保证拥有实权的宰相不会趁机政变,变成既篡位又亲政的新皇帝?诸葛亮的办法是用自己的人格做担保,可惜道德的担保从来就是靠不住的。诸葛亮本人不是王莽,不等于别的什么人不是曹丕。
其次,在既无宪法又无国会的情况下,我们也不知道那拥有实权又永不政变的宰相如何产生。刘备当然运气很好,刘禅就不敢赌这一把。蒋琬去世后,他干脆“自摄国事”,结果成为亡国之君,只能到洛阳去装疯卖傻。
诸葛亮的政改终于失败,如果他确有此意的话。
如果。
政改失败的诸葛亮只能去做道德楷模,甚至吕洞宾的师兄。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唏嘘不已,对他的“三顾乃见”羡慕有加,甚至让他穿上八卦衣,摇着鹅毛扇,从袖子里掏出锦囊妙计,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29
虚君实相,以法治国,无人提及。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想都别想。
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并非总是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也总是不如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影响深远,而庸众们的偶像则是不容批评和讨论的。
诸葛亮的在天之灵,只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独。
那么,曹操呢?
再说曹操
曹操不但孤独,而且冤屈。许多事情别人做得,他做不得。比如来敏和彭羕,就是蜀国的孔融和祢衡。然而诸葛亮杀了彭羕,没有任何人批评;曹操并没有杀祢衡,却要背上千古骂名。公平吗?有道理吗?
没道理,但有原因。
原因之一,是曹操在中原,在中央,士族云集举世瞩目,局面大动静也大。蜀汉则相反。所以同样一件事,在曹魏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蜀汉就只有些微波澜。
何况士族对曹操也充满敌意。
敌意是深不可测的。众所周知,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是统治集团的主要力量。他们要成为统治阶级,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和平过渡,二是武装斗争。然而董卓入京,使前一种方式不再可能;官渡之战,又使后一种方式化为泡影。董卓和曹操,岂非他们的头号仇家?
相比之下,曹操又更可恨。
的确,董卓其实是敬重甚至畏惧士族的,他的问题是粗鲁、野蛮和没有教养。曹操却在骨子里藐视士族。他甚至在立足未稳之时,就公然杀了恃才傲物出言不逊的名士边让,结果兖州士人义愤填膺,天下士族同仇敌忾,老朋友张邈和老部下陈宫也都一齐反叛了曹操。30
兖州牧由曹操变成了吕布,也因为此。
其实曹操代理兖州牧,陈宫是出了大力的。然而边让被杀后,陈宫却死心塌地反曹到底。他甚至宁肯去帮助有勇无谋的吕布,而且兵败被俘后也宁死不降。31
曹操于心不忍,便叫着陈宫的字说:公台,你死了不要紧,你的母亲可怎么办,老婆孩子又怎么办呀!
陈宫却义无反顾。他长叹一声说: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后,老母和妻儿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说完,昂首走向刑场。32
曹操流着眼泪为陈宫送行,赡养其家人的诺言也得到了兑现,既定的路线却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也许正是在那一刻,曹操更加坚定了建立“法家寒族之政权”的信念,尽管他并没有时间表,也没有路线图。
然而影响却极大。
事实上,正是曹操在不断向世人证明,只有非士族出身的军阀才能夺取政权,也只有撇开袁绍代表的“儒家士族路线”才能成功。这就是刘备和孙权能在“后袁绍时期”胜出的原因,起了带头和榜样作用的则是曹操。
天下变成三国,原因也在于此。
可惜曹操的想法有问题。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对于帝国制度来说,最合适的统治阶级是庶族地主,最合适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释三教合流。
但,这是只能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的试错之后,才可以实现的。以两晋为代表的士族政权,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误,岂能不败?
士族地主阶级的敌意则不难理解,因为曹操挡住了他们的道路,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他们肯定要将满腔的愤怒倾泻到曹操身上,怀着刻骨的仇恨将他“妖魔化”。
何况曹操自己也授人以柄。
曹操最大的失误,是为曹丕的称帝创造了条件。不妨设想,如果曹操不称魏王,甚至不封魏公、不建魏国,哪怕曹家世代为相,事情会怎么样呢?
恐怕就变成诸葛亮了。
实际上诸葛亮与曹操不乏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开府的丞相,都封了县侯,也都兼任州牧。如果把两人的职务和头衔并列起来看,那简直就是“双胞胎”──
曹操: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
诸葛: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
曹操多出来的,只有魏王的王爵。
因此,正如马克思之所预言:如果皇袍终于落在仿效其伯父拿破仑发动政变的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同样,当曹丕把皇袍披在身上时,曹操就只能等着被画成一张大白脸。33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走上了神坛。
不可否认,诸葛亮身上有太多闪光的精神。他的心系天下,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以身作则,都堪称千古楷模。但诸葛亮成为神,却并不完全因为这些。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会需要典型。
小说推荐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八: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变法是影响北宋王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事件的核心人物,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既聪明又正直的政治家,人品无可挑剔,执政的出发点也是为国为民。革除旧政还是维护祖宗家法,推倒重来还是尽废新法。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却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变什么法?法怎么变?为什么新旧两派对立如此激烈?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7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1:祖先
- 人之初,性本性。夏娃骑上剑齿虎闲庭信步,完成与神的合谋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1:祖先》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