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拾朝花

第21章


还有什么很深黑的可爱的我们叫它黑鬼子,但绝对不是说黑人就是黑鬼子,那样会引起民族歧视之嫌的,因为它比黑人的颜色要黑得多。对于这种黑色的蜻蜓,又因其有个头大的和个头小的,我们又因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大黑鬼子和小黑鬼子,还有一种和小黑鬼子类似的我们便叫它黑小鬼,因为它没那么黑。像什么红娘子,黑娘子,红姑娘等等,皆因它们身体的特点而得名,总之不下十几个品种,而且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还有一种很小的,常藏在绿草中,不善于飞行,类似纺织娘,但个头却比纺织娘小得多,我们叫它蚂螂儿子。还有其它的比较少见的,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见到天空中飞舞的蜻蜓,一个个心里便开始发痒,心里就像长了小手一样,无爪无挠的。我们经不住前面天空中飞舞的蜻蜓的诱惑,忘记了出来是干什么的拉,便纷纷将身上的背筐扔在一边,开始钓蜻蜓。
钓蜻蜓虽然简单,但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蜻蜓在手,而且最好是母(雌性)的,因为被你引诱上钩的都是大老公的(雄蜻蜓),如果你没有这个钓饵,那钓老蜻变成了一句空话。怎么办,一个字:“逮”。怎么逮,说容易极容易,说难也很难。逮雌老蜻,我们也叫大老母,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沟边的草里去找,因为这种大老母白天几乎不出来活动,基本上是找一根草,落在草的叶子下面,等到天傍晚的时候再飞出来捕食吃。它们白天基本上找有芦苇处的地方栖息。我们几个人便分头行动,时间不长,视力最好的铁老头儿便蹑手蹑脚的朝芦苇边上溜了过去,只见他张开两只手,凑到一根芦苇跟前,然后猛然将两只手合拢在一起,便逮住了一个大老母。我们几个人便不约而同的欢呼雀跃起来,以示庆贺——钓老蜻的第一步是最难的,逮住了大老母算是实现了,下面就好办了。
逮住了大老母便可进入钓大老蜻的步骤了。你需要在芦苇塘里找到一根理想的芦苇,把芦苇割下,之所以要说理想的芦苇,是要找那种最上面的芦芯已经长到最大的程度的芦苇,因为小了不好用,大了它便张开了小嘴,开始形成芦叶,就不能用了。然后把上面的苇叶子统统劈下,只留最上面那个还没放开的芦苇芯,将大老母绑在上面,用手举着,眼睛瞪着天空,一看到有大老蜻飞过来,便狂奔着追上去,嘴里还要大声地吆喝着“老蜻……老蜻……”。雄蜻蜓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喊声,便折转过来,见到我们手中举着的芦苇上绑着的大老母,以为是它寻找多日的恋人,便会不顾一切地直奔我们手里举着的“伴侣”猛扑过来。为了能够把它逮住,我们并不是将手里的“大老母”直接对着它,而是故意划着圈,将手中举着的芦苇摇晃起来,让“大老蜻”在后面追,等到大老蜻认准了这就是它要找的“对象”了,便一压手,将“大老母”按在地上。此时的“大老蜻”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伸出它的爪子死死的抓住伏在地上的“大老母”,我们便趁机松开手里的芦苇,张开双手,俯身猛跳过去,将“大老蜻”抓在手中。这便是我们小小的胜利了。
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画圈的动作,那是很优美的。你看,铁老头儿的右手里攥着芦苇,把胳膊伸出去,半腑着身体,头向前倾,脑袋微微上翘,两眼死死的顶着芦苇尖上的大老蜻,而此时你的右腿朝前伸出,并且绷得很直;而你的左手则习惯的伸向身后,并且已经抬起,手腕还在向上勾着;你的身体还要不停的旋转,芦苇在你旋转的身体的带动下,画着圆圈,速度在逐渐的加快,身体显得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灵活,那么自然而轻巧协调。这种动作真的好比是舞台上轻盈的舞姿,甚至于比舞台上的舞姿还要优美,因为舞台的舞姿是经过编导和排练的,而这种动作是随心所欲的,是从内心自然的流露,不仅比舞台上的真实,而且优美得多。既像蜻蜓点水,又像海底捞月,更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再加上铁老头儿那俏皮的身姿,衬托着他那美轮美奂的体形,简直就是蛟龙出水,猎豹回首。我看着铁老头儿的这一套动作,简直被迷住了,我呆呆的看着,冲他傻傻的半张开着嘴,一个劲的傻笑。竟至铁老头儿把他钓到的大老蜻递给我的时候还没缓过神来。
这大老蜻不都是这么老实的,也有狡猾的。不知是它看透了我们是存心想逮它,还是因为它刚“失恋”,被“恋人”伤的心太重,对我们的吆喝竟然充耳不闻,对在它面前飞舞的“大老母”视而不见,拍拍翅膀,勾勾尾巴,慢条斯理的就飞走了。这还是好的那,最气人的就是有的“大老蜻”也听到了你的吆喝,更看到了“大老母”,并且跟着你的手在旋转,但在你刚刚将手中的“大老母”按在地上的一瞬间,它便给你来个鹞子大翻身,悠哉游哉的飞到它处去了,而且往往还会重新飞回来,围着你转上三圈两匝的,再来一个突然的大转弯,一个漂亮的直冲动作,便不见了它的踪影,真是让你惊喜两重天,气得你在那里嗷嗷直叫,嘴里不干不净的骂着,而后便一个劲儿地直喘大气,对着大老蜻既无计可施,而又无可奈何。
我们钓到了第一个大老蜻后,便会有一个人将其拿走,做一番伪装,然后便接着钓大老蜻。之所以是做一番伪装,就是要把雄性的大老公“变成”雌性的大老母。很简单,那就是在它的翅膀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泥,因为雄性的大老蜻公的翅膀是很光亮的颜色,而雌性的大老母的翅膀是带有土灰的颜色。然后在它翅膀后面和身体与尾巴连接处有一个鼓起的地方,这是显示蜻蜓雌雄的地方。大老公是蓝颜色的,而大老母则是黄褐色的。你只要给大老公抹上泥巴,变成桔黄色,这样在远处飞翔的大老公就会误认为是雌性大老母了,当它看到的时候,便会不顾一切的飞过来求偶。此时你尽可以放心,因为大老公没有这么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别说是蜻蜓,就是我们最聪明的人类,对男扮女装的人不也是很难分辨的嘛!
钓蜻蜓只不过是我们童年的一个乐趣,其中并没有任何别的意图。当我们玩够了钓蜻蜓的游戏,便会冲天一张手,把所有的钓到的蜻蜓统统地放掉,因为我们明白,蜻蜓是益虫,它会捕食蚊子和飞蛾等害虫,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这一点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讲过,我们尽管顽劣,但却是懂得爱护蜻蜓的,只不过是和蜻蜓开个小小的玩笑,因为我们孩童是不会干捉放曹的勾当的。
这钓蜻蜓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了我们顽皮的心理需要……
二零零八年七月四日
逮 蝈 蝈
逮 蝈 蝈
我要说的这种蝈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蝈蝈。那我为什么非得叫《逮蝈蝈》呢?皆因为这“吱喇子”三个字不知道是哪三个字,更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我这个人又好“不耻下问”,所以也就没脸去向昆虫学家请教,故而且来个“滥竽充数”,姑且写之,姑且看之,我想也不至于就玷污了您老人家的明亮的双眸吧——开个愚蠢的玩笑。
在我的家乡,每在麦熟过后,几乎家家的院子里都或多或少的挂着装有这种叫吱喇子的笼子,不管到了谁家,都可以听到这不花钱的交响曲,而且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竟至家家户户的吱喇子的叫声连接起来,使你觉得这整个的村庄就是一座盛大而又辉煌的音乐殿堂,身处其中让你浮想联翩,很有一番情趣。
因为我的家乡属平原地带,是没有蝈蝈的。而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才会有蝈蝈,而且那地方的蝈蝈遍地都是。听当地的人们说,那个地方之所以没有草,不是不长,而是蝈蝈太多,小草长出来还没等到结籽的时候,就已经被蝈蝈吃光啦,没有了草籽,来年还怎么会长出小草来。此是笑谈,不必当真。
在我们居住的这一带虽没有蝈蝈,但却有一种和蝈蝈极其相似的昆虫,大家都以它的叫声喊叫它:吱喇子。蝈蝈的叫声是不连贯的,一声一声地往外崩:蝈、蝈、蝈、蝈……叫声虽不连贯,但却是延绵不绝。而吱喇子的叫声是连贯的:吱、吱……喇……,就这么一声,你听去吧,声音拉的那个长,可以让你背过气去,不信你就学学它的叫声。
这吱喇子和蝈蝈相比,个头虽差不多,但却是各有长处,如果非得作一比较的话,那就是吱喇子比蝈蝈苗条,如果这两个放在一起去卖的话,按现今人们的审美观点,绝对不会买那个蝈蝈的,因为它需要减肥。在有一方面,蝈蝈的翅膀短,吱喇子的长,长到足以使它能在天上飞翔。再有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蝈蝈多生活在食品比较困乏的地方,所以它的翅膀长不长,但它贪吃,且消化功能特好,故而长的胖些。而吱喇子的生活条件比蝈蝈要好得多,大都生活在肥美的茂盛的杂草中,可选择的食物极其多,所以它挑挑拣拣,口很刁,不是像蝈蝈那样见什么吃什么。而吱喇子专门捡那些可口且细腻的食物下咽,造就了它娇惯的习性,所以它的翅膀长得很长,由于嘴叼,它的胃口也就不算太好受,(我想应该给它吃些胃肠安什么的,以便增强它的消化功能——又是一句无聊的笑话,千万别笑话我!)消化功能便比蝈蝈差一些,故而吸收不好,看起来比蝈蝈秀美,这皆因自然环境和条件使然,也赖不得谁。
在我儿时,只要是杂草茂盛的地方,到处可以见到这种发出长长叫声的吱喇子,其数量不亚于蝗虫蚂蚱的数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