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龙井村往山下走,就到九溪十八涧了,这是过去的叫法,按照“新十景”的规定,此处现在改“九溪烟树”了。这名字改得更是叫人哭笑不得。九溪十八涧,由九条溪水汇集而成,清代大学者俞樾称“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并为之写下了“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的诗句,此言不虚!到过此地的人都知道,九溪的主景是水,而不是树。把“十八涧”改成“烟树”,明显是为了凑四个字而削足适履、喧宾夺主。
“新十景”还有几个名称也有问题。比如虎跑改成“虎跑梦泉”,把“禅师梦到老虎跑泉”的顺序弄拧了;满菊陇改成“满陇桂雨”,听上去好像一道菜名;还有“阮墩环碧”,听上去跟“夹皮沟”一样毫无诗意。
看来,风景的命名,虽是件小事,要是弄不好,也会大煞风景。
“笔记本电脑”――最蹩脚的命名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同事曹天参加新闻发布会回来。我问,可有什么礼品?曹天说,一个笔记本。我感觉这问题严重了,笔记本电脑,价值堪与金元宝相比,这不是违反纪律吗,得让他交出来。当曹天没好气地把一本人造革封面的笔记本扔在我桌上,我才发现我弄错了。
笔记本电脑,真是一个蹩脚的名字!
大凡一类新产品诞生,其命名绝对不应超过三个字,最好是两个字,否则,一旦这玩意普及起来, 人们称呼它的时候,就会有诸多的不便。
电脑这个名字取得就非常好,比叫“计算机”简单省劲;手机一词更是一个天才的发明,相形之下,“移动电话”和“大哥大”这两个词是何等笨拙。
笔记本电脑的叫法,最初可能是从IBM生产的一款便携式电脑“NOTEPAD”直译过来的。IT精英们给它取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玩意若干年后会普及,所以才使用了一个如此冗长可怕的名字。现在可好了,这玩意连个准确的简称都取不出来。我们总不能叫它“笔脑”吧,只能昵称为“笔记本”,这又是一个容易混淆的名称。
在江浙一带,人们管这玩意叫“手提电脑”,简称“手提”,这比“笔记本电脑”少了一个字,我觉得大有提倡的必要。但是那些叫惯了笔记本电脑的人,觉得这名字太土气,每次听到它,就像听到乡下人管自行车叫洋车一样,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
那究竟叫它什么好呢?英文倒是有个现成的词LAPTOP,翻译做“膝上电脑”,但这个名字也不好。比如,你想借女同事的笔记本电脑用一用,你说:“小张,我能用一下你的笔记本吗?”或者说:“小张,借你的手提用用。”她马上能明白你的意思。如果你说:“小张,我想用一用你的膝上。”估计等待你的将是一个白眼或耳光。
一个教训就是,产品的命名绝不能太长!如果名字长了,自然被简化到三个字以下。但汉语是个任性的公主,她要求,简化的名称必须有意义。“照相机”简称为“相机”是可以的,但“数码相机”就不能简称为“数机”,因为不知所云。那怎么办呢?于是大家只好用它的英文缩写:DC。同样的道理,数码摄像机简称为DV,这个词现在比DC用的更普遍。
至于笔记本电脑,现在连英文简写都没处找,算得上是产品命名史的一个特例了。所以,文章最后,我忍不住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打上这样一行字:看来,最初给你取名字的人,是个理科生无疑了。
“被”字泛滥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1、伞兵就是用来被包围的。
2、《亲爱的死鬼》在各大书店正被广大读者所抢购着。
3、他在英国买假文凭的事实一直被严格保密着,不被他的下属所知道。
4、我被告知,她老公再也不能在我的博客中被提及了。
以上句式,充斥于报章和互联网。这是西风东渐、中文西化的结果。英语喜欢用被动语态,一些食洋不化的人顺手拿来,不假思索变成汉语,造成了现在“被”字泛滥、一发不可收的局面。
汉语不是没有被动语态,像“让人说三道四”、“经名师指点”、“被说得心动”等句法也有,只是不像英语那样俯仰皆是而已。而且,汉语在表达被动的意思时,除了用到“被”字之外,还有其他很多词可以选择,比如:让,遭,受,挨,教,任等等。
而现在,一些写字的人似乎离开“被”就不会说话了。
第一个句子,出自电视剧《兄弟连》,是剧中一句著名的台词,为许多观众所称道。这句话把“用来”和“被”放在一起连用,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比如,我们说,“西瓜是用来吃的”而不说“西瓜是用来被吃的”。这句话其实可以这样翻译:“伞兵就是让人家来包围的”。
第二个句子,变成主动语态,就不会这么别扭了。“广大读者在各大书店抢购《亲爱的死鬼》。”第三个句子,一下用了两个“被”,估计是冬天来临,作者晚上睡觉太冷的缘故。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他在英国买了张假文凭,却一直瞒着下属。”
最糟糕的是第四句,被动句套上被动句,越发不是人话了。你写人家老公不对,糟蹋汉语就更不对了!直接说“有人警告我,不要再在博客里写她老公。”不就完了嘛!
我尤其讨厌这个“被告知”,现在一些人在口语中都开始用了。什么叫“被告知”?你用“听说”、“得知”、“获悉”或者用“有人告诉我”不行吗?你要是牛,干脆用英语得了,何苦操一口不伦不类的蹩脚汉语,污染他人的耳朵!
在语言上,我并不主张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我们这个变化的时代,汉语兼容并蓄、与时偕进也是理所应当。但我无法容忍那种丢弃自己精华、专拾别人糟粕的作法。也许我太偏激了,也许未来的汉语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是那样,我宁愿被告知,我被那辆被西方的引擎推动的列车,扔到了被人们遗忘的、未被关上的车窗之外。
找骂的标题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写文章易,做标题难!如今这时代,文章写的好不好似乎已不重要,标题能否吸引眼球才是关键。
为了招徕读者,大家挖空心思琢磨标题,绝对“语不惊人死不休”!你看报刊上,左一
个“内幕”,又一个“真相”,好像保密局是他们家开的一样。其实,所谓“内幕”不过是一堆鸡毛蒜皮的琐事,所谓“真相”充其量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传言。
“揭密”这一花活玩不转了,就有人开始玩耸人听闻。三年前,坐地铁看到一份报纸,头版通栏大标题:“导弹直打XXX办公桌",以为出了大事,赶紧买了一份。读完差点没把我鼻子给气歪了!原来文章写的是,有一种新式导弹,精准无比,能够打到XXX的办公桌上。我彻底分特了!
套话连篇,是标题的流行病。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一上演,报章中充斥着各种“没商量”。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一火,满世界都是“谁动了我的什么什么”。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都不会说话了。汉语果真那么贫乏?作者果真那么弱智?连一句原创的话都写不出来了吗?
滥用比喻,是标题的另一大问题。《乡下狗妈妈喂城里虎娃》,这标题取的,简直是在骂人。还有一篇关于张玉宁比赛的消息,标题竟是《东北“外来妹”饰演申花范尼 三次疯狂挑逗阿里·汉》,比喻套比喻,弯弯绕套弯弯绕,也真难为这作者了。
标题最能反映出一个作者的文字水平。错别字、病句放在正文中不显眼,赫然出现在标题中可就要丢人现眼了。北京普降大雪,某报用了这样的标题――《瑞雪兆北京》,瑞雪兆丰年说得通,“瑞雪兆北京”是什么玩艺?再看这个,某刊评论员文章――《贪官缘何胆如牛?》。只听说过牛眼很大,没听说过胆也大。可能作者认为,牛体型既然比人大,胆也不会小吧!
标题也最能体现作者和媒体的良知。杭州某报发过一条消息,某市民下河游泳、溺水而亡,用的标题居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真不知道这作者安的什么心肠。
有一天,女朋友在我办公室看报纸,忽然发出一声娇喝:“哪个杭州王八干的?”我凑上前一看,原来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湖北鳖占领杭州城》。她是湖北人,难怪如此光火。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湖北产的甲鱼畅销杭州的事,只是标题这样取,没法叫人不骂!
敢说你识字?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
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