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5章


这还是半个月前的事,有位漂亮美眉报名参加我们搞的一项活动,我同事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我叫张ying,萤火虫的萤。"我在一旁说:"不对吧?很少有人用这个萤做名字。"我同事也纳闷,就在纸上写了一遍。美女一看,掩口而笑,说:"你写错了,下边不是虫,是个玉。"一办公室的人都凝固了。
  不识字不是什么大不了问题,不懂常识可就不应该了。凤凰卫视搞过一个中华小姐大赛,窦文涛问一位佳丽:“听说你去农村,问过小孩一个问题。”小姐点点头。这时大屏幕放起了佳丽在农村的录像。她问一个小孩手里牵的是公牛还是母牛,小孩说是母牛。佳丽问:“那你经常喝牛奶吗?”小孩摇摇头。佳丽很困惑:“家里有母牛,为什么喝不着牛奶?”录像放完,老窦问佳丽:“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佳丽不好意思起来:“是的,我知道了母牛和奶牛的区别。”老窦又问:“你说奶牛是公的还是母的?”佳丽思忖了半天,说:“我想……应该是有公有母吧!”
  如今人们生活好了,牛奶多了,蛋白质多了,美女也就多起来。美女变成一种资源,进而发展成一种经济。但美女们也应该明白,仅有漂亮的外表是不够的,古人说,充其内而显于外,一个人的心灵和心智,必然通过其言谈举止显现出来。除了培养经济头脑,美女们也应该学点文化了,否则,成不了窈窕淑女没关系,当不上“中华佳丽”,从经济上讲,可就亏了。
请勿“大变”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变”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早晨打开电视,听到主持人说“房地产业政策大变”、“某某影星脸色大变”,我就忍不住把咬了一口的油条吐出来。大家都在吃早点呢,你就不能换个说法?
  按照汉语的习惯,“大变”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巨大的变化”那叫“巨变”,不叫“大变”。要不,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怎么叫《山乡巨变》而不叫《山乡大变》呢?“突然的变化”叫“剧变”(或“突变”、“骤变”),也不能叫“大变”,我们常说“东欧发生剧变”,没有人说“东欧发生大变”,哪怕剧变的结果确实很“dabian"。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地开发区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标语:“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路过此处的人都替当地人担心:“这么一来,还不憋死?”上网一查,我发现这个段子还真不是杜撰出来的。在南方某省的官方网站上,就有这样几个栏目:“三年一大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你瞧,“中变”都出来了!在上海黄浦区的官方网页上,还发现一个“大变专题”!看来,“大变”不但盛行,还有迈向专业化的趋势。
  很多人觉得“大变”的用法没错,可能是小时候看过“大变活人”的缘故。既然他可以大变活人,我直接大变不行吗?很抱歉,不行。分析一下“大变活人”这个词,你会发现,它的主干是“变活人”。前面加一“大”字,是为了修饰“变活人”这个主干。同理,我们可以说“大变革”、 “大变阵”,“大”的作用也是用来修饰“变革”、“变阵”的。汉语的习惯是, “变什么”先说清楚,然后才可以说“大变什么”,“大”和“变”不能单独在一起用,否则,就成“大变干燥”了。
  扯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汉语词语的简化问题。汉语不是不能简化,但不应随意简化,简化是一种有条件的约定。简化必须符合汉语规律,意义和读音都照顾到,才能为公众所认可,才不会闹出“大变”一样的笑话。有一所大学,把“社会经济学”简称“社经”,把“计算机学院”简称“计院”,一天,召开师生大会,领导在台上讲:“怎么搞的?‘计院’这么多同学‘社经’不及格!还笑?说的就是你,杨伟!”
害人的成语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成语最容易用错,但又不能不用。权衡来,权衡去,吃不准的时候,还是不用为好。很多报刊,不少写手,就是被成语给害了。
  今年高考作文,用了《智子疑邻》的典故,大家知道,在这里“智子”是“以子为智” 
的意思。有一位颇有名望的作者,为某报撰文,用到这个成语时,写道:“智子这个人,怎么老怀疑自己的邻居?”显然,他把“智子”当成一个人了。“始作俑者”本来是孔子的骂人话,骂那些开创恶劣风气的人,是个贬义词,但最近一份报纸却这样赞扬徐根宝:“‘抢逼围’风暴,徐根宝是始作俑者。”“从长计议”本来是说“慢慢来,不急于做决定”,某大学的文件里却写到:“立即行动,从长计议,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校园保卫战”,实在是自相矛盾。此外,像“万人空巷”、“明日黄花”、“首当其冲”等成语,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误用。
  在关于正确使用成语的问题上,专家一再强调成语的“古语性”。所谓“古语性”指的是成语的原始出处和本来的意义。专家认为,绝大多数成语都有一定之规,逾越了一定范围,便是误用。
  但是,从来如此,便就对吗?
  专家们说,“中国乒乓球队励精图治”这样的说法不对!理由是“励精图治”是“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的意思,只能用在国君身上,不能用在草民身上。专家还援引《汉书》、《宋史》作为论据。但是,细一想,这种逻辑很有问题。如果“励精图治”为皇家专有,那么“借花献佛”岂不成了善男信女的专利?“竭泽而渔”单指打鱼人家?“先斩后奏”只说君臣政要?还有,“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鉴》,按其“古语性”指的是唐宰相李林甫的两面派手段,按照专家的逻辑,这个成语岂不是只能用在首相身上了?
  可见,成语的“古语性”应该有限度,如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成语的外延有所扩大,而今义又损害不到古义,不妨放它一马,允许大家用今义。像“励精图治”,完全可以搬出故宫,搬到乒乓球训练基地去;“姹紫嫣红”完全可以搬出百花园,搬到牡丹园里来。
  但是,如果今义的用法和古义有抵触,还是听专家的比较保险。拿我来说吧,自从知道“空穴来风”原来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后,就再也不敢用这个成语了。你让我怎么用?比如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欧文私通,空穴来风”。了解这个成语本义的人,知道我抓到了欧文的把柄;不了解的,还以为我在扯淡呢?“没影的事,你写它干吗?有病啊!”
  (完)
讲点逻辑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皮龙我一位好朋友的儿子,今年四岁了。有一次,我们逗他:“皮龙,你是想再要个弟弟,还是要个妹妹啊?”皮龙想了想,说了句让一屋子人都绝倒的话:“我想要个哥哥。”儿童天真烂漫,越不讲逻辑越可爱,等到长大成人,还是要学点逻辑。
  自古以来,不讲逻辑的人很多。传说解放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写过一首《咏闪电》:“忽见天边一火练,莫非玉帝在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为何天边一闪电?”这样的“逻辑”可谓战无不胜,全天下的理都让他一个人占了,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谁敢分辩?
  不幸的是,这种不讲逻辑的说话方式一直没有没有绝迹。文革期间有一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你问他为什么好?他接着唱:"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一些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每天收工回来,都要唱《打靶归来》。调还是那个调,词却改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我们收工把村归,把村归……歌声传到家乡去,亲人们听了心欢喜。夸我们下放下的好,夸我们改造数第一。”每次唱到这里,大家都会哭笑不得,这叫什么逻辑?!
  这都是以前的事了,说说现在吧。跑在山东的公路上,你会看见这样的标语:“交通处罚不留情,看似无情却有情。”估计你怎么也想不通,既然已经“不留情”,怎么还会“却有情”?这“情”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没人给你解释,其中的逻辑需要你自己慢慢去推敲。
  杭州提出了一句口号:“住在杭州”,很有人情味吧?但眼见着杭州的房价日趋上涨,往远处说,超过了西班牙,往近处说,比上海还要高。面对杭州的盛情邀请,我这样一个上班族不禁要问:住在杭州,住在哪儿?
  最近,日本丰田“霸道车”广告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且不说其画面,单看这广告词写的,实在气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我凭什么要尊敬你呀?还“不得不”?
  这样的无逻辑广告其实很流行!像什么“今年不收随便礼,要收就收XXXX",且不说这广告语是否恶俗,单说它的逻辑,就算我不随便收礼,但我凭什么非要收"XXXX"?收一份你给500块钱啊?今年看到最绝的一个广告是某报做的一个征订广告,广告词就六个字:"订好报,有好报。"你不能说它没逻辑,但这逻辑说得通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