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28章


汉语足够强大,经得起一切欧风美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
“蜡梅”考证记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我这人没有考据癖,但看到报纸上说,“腊梅”今后要规范成“蜡梅”了,顿时激发了我的考证欲。因为我对这种花太有感情了,还读小学的时候,我最大的课余爱好就是整晚整晚画梅花,我还给自己的处女作取名《腊梅颂》。现在我童年心中的神圣的腊梅,居然变成了味同嚼蜡的“蜡梅”,你说我能不跟他们急吗?
  我在网上查了《国语辞典》,通过超星图书馆浏览了一本《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在Google上查了上百条链接。还搬出我最常用的《说文解字今释》、《简化字源》,又从箱子底翻出《礼记译注》。前前后后花了两天时间,最终把这个词搞清楚了。
  原来,腊梅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梅花不是一回事。腊梅,又称蜡梅,属蜡梅科,落叶灌木;而梅花,属于蔷薇科,是一种落叶乔木。“腊梅”之所以叫做“蜡梅”,是因为它的花是黄色,表面有一层蜡质。据《扬子晚报》报道,明朝的《花疏》中写道:“蜡梅是寒花,绝品,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我没有找到这本《花疏》,查不到它的原文。按照该书的说法,“蜡梅”之所以变成“腊梅”,是老百姓以讹传讹。对于这种“上智下愚”的论调,我向来反感。于是突发奇想,“腊”和“蜡”在古代会不会是通假字呢?如果是这样,那“腊梅”很可能是原本的词,“蜡梅”是后人附会出来的。
  查了一些资料,我发现“蜡”和“腊”还真是通假字。唐人注释的《礼记》中说:“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但我很快就失望了,原来此“蜡”非彼“蜡”。在繁体字里,“蜡”跟 “蠟”不是同一个字。《礼记》中的“蜡”读做“zha(去声)”,指的是岁末的祭礼,它跟繁体字“臘”通假。而“蠟”指的是“油脂和蜡烛”。不幸的是,“蜡梅”的繁体字一直是“蠟梅”,后来写成“臘梅”,确实没有道理。结果很清楚了,“蜡梅”根红苗正,“腊梅”一直是黑户口。
  我费了两天工夫,却没有达到为“腊梅”正名的目的。但多认识了几个字,同时增加了对梅花的了解,也算有一点收获。
不要太好哦!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两年前初到杭州,我经常暗地里嘲笑当地人说普通话。杭州人形容某种事物很好,一般用三种表达方式――“真当好!”、“多少好啦!”、还有就是“不要太好哦!”尤其是后一句,听得人莫名其妙。好就是好,前面加个“不要”干什么?每当跟北方的朋友一起聊天,我常学这几句话,说完大家哈哈一笑,因遭受土著怠慢而生的怨气,也就一扫而空了。
  “不要太……”这种句式听上去似曾相识。对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句广告词里用过。那时宁波的“杉杉”西服做过一个电视广告,一句“不要太潇洒”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时,很多人跟我一样,把它理解成一句反话。本来是劝告穿这种西服的人,不要潇洒过头,用在这个语境中,反而达成一种幽默的效果。这句话,有些报刊今天依然在用。2004年2月20日的《处州晚报》有这样一则消息:《“溜溜族”不要太“潇洒”》文中说:“小年青穿着溜冰鞋‘潇洒’地在街上游走。……这样看起来是很酷,但街上车辆来来往往,实在太危险了!”显然,记者并不是真的在赞扬“溜溜族”潇洒。
  来到杭州,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吴方言里表达赞美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上海话、苏州话中也有这种说法。当用这个句式表达赞许的时候,“不要太……”后面跟的形容词一定是褒义的,而且句尾一定要有叹词,结尾要用升调。否则,跟普通话的表达的意思就一样了。
  “不要太好哦”,为什么用否定表示肯定呢?我绞尽脑汁,总结出三个原因。第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反之亦然。在我老家山东,如果一个人倒霉到极点,他会说“我都笑了”,其实言外之意是“哭都来不及”。第二,在这个句式中,用否定的词开头造成落差,加强表达的效果。第三,汉语的一些否定词,有时并不表示否定,不像英文里的not,那么黑白分明。比如:“我差点没淹死”、“这么干,难免不出错”。“没”和“不”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只是加强了语气而已。
  不知道我的分析对不对,如果我推理得不错,那我真是“不要太聪明哦!”
忽然硕士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我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看到一道某校硕士生入学考试题,辨析“突然”和“忽然”两个词语。虽然我这辈子没有考硕士的打算,但假如我是考生的话,我会在试卷上这样写。
  亲爱的老师,不论您是语言学的泰斗,还是汉语界的达人,不论您的学问得自祖传,还 
是来自西方,既然您批改我的试卷,我就是您的学生。
  学生认为,辨析词义,首先要辨析字义,当务之急是搞清楚“突”和“忽”的含义。学生刚才偷偷打开智能手机,查了《说文解字》。“突”字解作“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徐锴注解说:“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忽”的本义是“忘也。从心,勿声。”
  故而,学生认为,“突”表示更迅猛、更出乎意料。老师,试想您一个人走在街道上,蓦地从门洞里窜出一条恶狗,那是什么感觉。而“忽”,只是被关在记忆和意识的门外,虽然也出人意料,但出现得相对舒缓一些。
  刚才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我又用手机偷查了《三国演义》。“突然”出现在第120回:“晋主览表才罢,张华突然而起,推却棋枰。”“忽然”出现在第9回:“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从这两个例句,可以看出两个词之间微妙的差别。张华身为秘书丞,目无领导,突然起立,把主子吓了一跳,可见“突然”更出乎意料。董卓出行,忽然风狂雾昏,虽非吉兆,但毕竟不是遭遇台风云娜,也不值得太大惊小怪,可见“忽然”比“突然”的猛烈程度弱一些。
  学生还发现,表示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化,一般用“忽然”,而不用“突然”。《老残游记》第5回:“你们到好!忽然的慈悲起来了!”有位诗人也写过 “忽然,一朵莲花”的诗句。我忽然想起来了,近年来还有一种流行的用法,“忽然”加名词,成为一个句子。比如:忽然中产,忽然情人。学生主张,这种用法没有错,因为汉语本不拘于词性,中产、情人在这里完全可以做动词理解。
  学生的题答完了,老师,您觉得我能“忽然硕士”吗?
网名种种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前年参观绍兴鲁迅故居,墙上密密麻麻写满鲁迅先生用过的笔名,我着实吓了一跳。鲁迅一生用过的笔名共有近百个。互联网时代,笔名被网名所代替。鲁迅先生若活到今天,想必网名也不会少。
  网名又叫ID,ID是英文Identification的缩写,意思是“身份”。网名又称为马甲,这来源于赵本山一个小品。上网的人一般都用网名,在网上用真名发言的,要么是领导,要么是做梦都想出名的人。
  真名是爹妈给取的,网名可是自己挑的,所以网名透露的信息往往比真名更多。我在网上经常去一个论坛,那里的每一个网名都有来历。分析这些网名,能够猜测出他们的个性。像“能不爱江南?”肯定生活在江南一带,而且很懂得享受生活。“胡匪”,人肯定很老实,渴望自己身上有点匪气。“董事长”,一定是个公司的小职员,真正进入公司董事会的人,反而自称“老妮子”、“老榕”。“今夜太冷不宜私奔”,肯定是个本分人,真想私奔,还管天冷不冷!“卧梅闻花”,肯定没文化,这么老的手机段子,他还拿来用作网名。
  现在网民与日俱增,新鲜的网名也越来越多了。但不少网名都从现成的歌词、俗语中改造而来,意图卖笑,实则卖傻,未见其帖,让人胃口先倒了。当然,也有少数浑然可爱的新网名不断冒出,比如,“趴墙等红杏”、“PK(笔者注:游戏里的对砍)之后发型不乱”。最近我看到一个令我绝倒的网名,叫“大熊猫将进行人工繁殖”,这句话从汉语语法角度分析并没有错,但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网名这东西,说到底是一个符号,不需要花哨俏皮,只要不让人产生反感即可。长一些也不怕,因为网友在互称网名的时候,肯定都用简称。简称一般用两个字,绝不会超过三个字。任你网名有两公里长,也可以用二、三字概括。有一个网友名叫“清晨2点的灯”,大家都简称他为“2灯”。还有一个人叫“沉淀着人类永恒的孤独感”,大家都叫她“孤独感”。这正是汉语的巧妙之处,不管多复杂的句子,都能用三言两语提炼出它的本质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