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中兵力进军雍、凉及关中地区,挽回以前错误方针所造成的损失,为将来出关平定中原准备条件。
第四,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国重建联盟,以寻求孙吴在东线的支援与配合。
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钳形夹攻中原的战略计划,钳形的一臂是自己,另一臂是孙吴。这只"钳子"虽然不如以前设计的运用自如,但在此时却是惟一可行的选择。孙吴这只手臂是否配合得好,撒于自己与孙吴联盟的巩固程度,撒于自己壮大的程度,也撒于自己对曹操势力抗衡的力度。
诸葛亮决心在这三方面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孙吴最好的配合。
夷陵之战以后到刘备逝世以前的八个月间,为了与孙吴改善关系,摆脱外交方面的被动,蜀汉方面曾先后派宗玮、丁厷、阴化、费祎等人出使孙吴,但蜀吴关系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孙吴在与蜀汉通使的同时,仍没有断绝同曹魏的往来。蜀汉章武三年,刘备病逝,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出使蜀汉,吊唁刘备。回孙吴后,又被派往曹魏。魏文帝曹丕问冯熙:"吴国若想与我和好,就应该厉兵江关,进军巴蜀,然而我却听说你们又派使节前往巴蜀。你们的主意一定变了。"冯熙说:"我们往蜀汉派使节,是由于蜀汉派使节来我国,吴国不过是应付而已。并且,我们的使节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观察他们的虚实,哪里会改变主意!"《冯熙的上述回答,固然是外交使命使其这样说,但同时也说明吴、蜀之间虽有往来,并无信任。
蜀、吴和好进展不大,可能与蜀国派出的外交使节人选不宜有关。比如说丁厷,此人专会夸夸其谈,善于辞令,但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再比如说阴化,又过于实在,不善词令,不能充分表达蜀汉的意思。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此。费祎是蜀国的一流人才,即使在三国中,费祎的才干也属上乘,他出使孙吴为什么也成效不大呢?关键的原因在于,刘备、诸葛亮还处于思考和摸索中,蜀国的战略方针还没有重大改变。
现在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诸葛亮认识到了以前战略方针的缺陷,做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弥补了以前的缺陷。现在应以新人、新战略,开辟蜀、吴关系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派个新人?诸葛亮认为,此次去孙吴,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这是确定新战略后的第一次,老的使臣丁厷、阴化显然不行,费祎当然可以,但与孙吴打交道是个长期任务,不可能一个人一次就能大功告成。费祎身为黄门侍郎,任务是辅佐皇帝,给皇帝出主意,新帝刚即位,正值用人之际,此时去不太合适。再说,为完成结好孙吴这件大事,蜀汉应有更多的出色的外交使臣。
派谁去合适呢?诸葛亮忽然想到了邓芝。
邓芝字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大司徒邓禹的后代。刘备到新野时,邓芝早已入蜀,在刘璋巴西太守庞羲手下做事。刘备据益州以后,邓芝被任为郫县邸阁督,管理一县的粮食物资。邓芝与刘备毕竟有缘,虽然在新野二人未见,但刘备有一次到郫县发现了这个人才,"与语,大奇之",立即提他为郫县令,以后,又任他为广汉太守。邓芝果然是个人才,治理广汉期间,政绩突出,被召入朝中任尚书。
……
第二节孜孜求治
远古时候,虞舜与大禹、伯夷、皋陶一起讨论治国大事。舜对大禹说:"你尽管畅所欲言。"禹说:"我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是思日孳孳。"皋陶问:"什么叫孳孳?"禹答:"滔天的洪水,浩浩荡荡淹没了山陵,百姓苦于水深之中。我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与益一起给百姓以稻粮。挖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向大海,又疏通沟渠将洪水引入大河。然后和稷一起供给百姓难以得到的食物。食物少了,将其他地方的多余部分调来,或把缺少食物地方的居民迁走。这样,百姓就安定下来,天下大治。"
第57节:第七章励精图治(4)
"孳孳"即"孜孜",意思就是不懈地追求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诸葛亮所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任务,与大禹显然不同,但他们的"孜孜"精神是一致的。
白帝城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托付,他深感任重道远,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在对外联合孙吴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
西汉武帝以前,儒、法、道三家都曾作过帝王君主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春秋时,齐鲁等国用以治国的主要是儒家理论;秦朝所尊崇的主要是法家理论;西汉初,文帝、景帝则用道家理论支撑着"文景之治"。
诸葛亮用以治理蜀国的理论属于哪一家呢?
诸葛亮对治国之道曾发了很长一段议论,他说: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具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阳,著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是以三纲六纪有上中下。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为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
看完这段议论,人们可以认为诸葛亮是以儒治国的。而在同一篇文章中,诸葛亮又说:
赏罚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功,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公。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
诸葛亮这段议论,似乎又给人一个印象,他是个法家人物。
……
第三节纳言任贤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耳聪目明"是说他生理器官健康。
对一个执政者而言,"耳聪目明"则有新的含义:
耳聪,就是纳言,就是听得进各种人、各方面的意见。
目明,就是任才,就是能慧眼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只要是个健全、健康的人,差不多都能达到耳聪目明;但是,并不是每个执政者都能做到政治意义上的耳聪目明。
如果说耳聪目明是政治家的一种可贵品质,那么这种品质在诸葛亮身上就越发显得珍贵。因为夷陵之战后的蜀汉,在三国中国土最小,受战争创伤最重,国力虚弱,人才奇缺。要想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力,就得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集中大家的智慧。三国抗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的抗衡,国土最小,就使人才的数量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如果执政者不具备发现人才的慧眼,那么蜀国就会丧失与其他两国的竞争力。
作为蜀汉的执政者,诸葛亮不但耳聪目明,而且在十多年的治蜀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发现并重用人才。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的完善,也是蜀汉政权的幸运。诸葛亮对纳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第58节:第七章励精图治(5)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能不能行纳言之政,有没有鲠骨诤臣,是关系到能否使国家兴利除害的大事,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存亡的大事。
怎样才能行纳言之政呢?诸葛亮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做到"视微形,听细声"。所谓微形细声,就是指那些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和意见。而视微听细,不专心是万万不能做到的。他引用一句话,叫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如果把所有精力全都专注于百姓这个心上,"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就能够"视微之几,听细之大"。
第二要"多闻",即"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多闻,即听取各种意见,既包括进善之忠言,也包括吁嗟之怨言。诸葛亮认为,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只有"集众思,广忠益",依靠众人的智慧,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要避嫌疑,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来商讨,就会给国家政事造成缺欠和损失;反之,如果经过大家反复商讨,就能像"弃弊而获珠玉"一样,获得有益的意见和办法。
小说推荐
- 反面诸葛亮 诸葛亮必败
- 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作者:剑歌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诸葛亮必败》编辑推荐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5章
-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丰富精神遗产,要使现代国民再度亲近它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赋予它们以新意,为它们争取更多的读者,并赋予这些文学作品以新义。本书作者用了大量的社会生物学、意识进化论、性医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甚至脑神经生理学来解这些文学,事实上,作者以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对三国史潜心研究的成果,其研究方法、路数不仅与当下流行的通俗性讲史大相径庭,甚至与传统的三国史学术研究也迵异其趣 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是否真的鞠躬尽瘁、忠于汉室?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魏廷脑后有反骨吗?吕布是英雄还是小人?司马昭之心究竟如何?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关键何在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1章
- 诸葛亮
- 一个生活在伏龙山下的青年人,靠着几亩薄地生活,他祈盼自己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为了得到名声,他把自己姐姐嫁给了名门望族;为了获得地位,他娶了个很丑的妻子。三顾茅庐出山,随刘备南征北战。在那个强手如林的年代,他时时感到危机四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巧妙地将竞争对手庞统置于死地。面对周瑜之类的军事奇才,他
- 玄幻小说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5章
- 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
- 江宁穿越到三国时代,成为了诸葛亮师弟。本以为自己先知先觉加上曹操的雄才大略、任人唯贤,江山美人那还不是予取予求 谁承想水镜先生给自己的“朽木”称号,不仅没有让自己得到重用,反而因为曹操手下谋士的龃龉,差点让自己丧命,阴差阳错,命运的齿轮把江宁推向了刘备 虽然对假仁假义的刘大耳很不感冒,不过现在的江宁
- 穿越架空潜水的老猫连载中
- 最新章:第四百零三章 这是试探
- 冰神诸葛亮
- 这是一个三国乱世,但又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历史上各大名人的纵横沙场、决策万里,都将在这里一决雌雄 还可以修仙悟道,提升自己的实力。一个少年,因车祸穿越到三国时代,成为了智多而近妖的诸葛亮,在这里,他会遇上一生的战友 作者:冰神张良所写的《冰神诸葛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玄幻小说冰神张良连载中
- 最新章:第九十八章 水镜渡劫,阴阳煌神雷
- 三国:开局截胡诸葛亮
- 建安十二年。刘琦一梦醒来,发现自己成为刘表之子。此时曹操已经一统中原 而刘琦既不得刘表喜爱,更有后母图谋算计,自身已然难保,处境艰难 幸有神级选择系统相助,刘琦决心奋起。一切从截胡诸葛亮开始 作者:花落未央时所写的《三国:开局截胡诸葛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花落未央时连载中
- 最新章:第一百九十七章 曹操的选择
- 舍弟诸葛亮
- 这是一个关于“万世师表诸葛氏”的故事。建安元年的徐州,吕布偷下邳、袁术袭淮阴 穿越者诸葛瑾被袁军意外围困于淮阴城中,不得不出手帮助绝境中的刘备反杀敌人 既然那些篡汉之贼得罪了咱,那就别怪咱提前十年把二弟诸葛亮拉出来、把他们一个个收拾了 一份升级版的《隆中对,一个才智更超史实的诸葛亮,又会塑造出一个什
- 穿越架空浙东匹夫连载中
- 最新章:第164章 刘景升年老志短,不足虑矣!
- 诸葛后传
- 十几年前的阴谋,一个难以逃脱的命运,让一个本迷失在乱世的年轻人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为了伟大的梦想,三国之后真正的乱世才刚刚开始 君主们心中的小算盘,征服与背叛,奇攻妙计,强横的军队并不一定可以战胜少数人的智慧,和平的愿望是否可以实现呢…一个不为人知的时代,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终将改变
- 历史军事醒尘完本
- 最新章:第七章 最终章 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