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教父李靖

第33章


在此期间,因李孝恭上表,奏明桂州乃岭南要地,李渊便下诏,加李靖为检校桂州总管,全权负责收抚岭南之事。
    这一日到了桂州,李袭志率军出城迎接。
    李袭志年过五旬,虎目铁须,虽在岭南为官多年,但一看仍是北方人。李袭志见了李靖,下马拜见,道:“下官李袭志,率部恭迎抚慰使大人。”
    李靖下马,还礼道:“李将军辛苦!李靖在途中接到赵郡王钧令,知悉李将军就任桂州总管,特来祝贺!”
    李袭志向北抱拳道:“皇上天恩,袭志百死不能报!请大人入城吧。”
    李靖把三千军马驻扎在城外,命司马冲腾、薛宗胜节制,自己领虎京、谢诚随李袭志入城。
    到了官署,李袭志请李靖上座。李靖推让道:“将军是桂州总管,李靖是检校桂州总管,只负责勾稽查核,不具体署理州事,你才是正,李靖安敢越俎代庖?”
    李袭志道:“大人这就不对了。你是上柱国、钦命岭南抚慰大使,有临机专断之权。桂州只是岭南之一地,皇上授你检校桂州总管,意在委你核查桂州军政要务,还请不要推辞。”
    李靖这才坐了,问及桂州诸事。李袭志勤勉为官,对所辖之地了如指掌,对答如流。最后,李袭志说道:“大人,桂州异族杂居,民风纯朴,盛产荔枝、橘橙、香蕉等各类果品,还有名贵药材上千种,就是山深路窄,往往烂在百姓手上,一钱不值。而百姓缺衣少钱,很是头痛。”
    李靖道:“将军莫忧。正好,我给你带来了一位经商奇才。”于是命谢诚拜见。
    李袭志听罢李靖的介绍,大喜过望,道:“大人真是思虑周全!岭南不缺粮,不缺兵,就缺商!这下好了,天下太平后,谢公子可组建商队,在岭南行商。”
    李靖趁机道:“信之是故人之子,还望将军多多扶持。”李袭志应允了。谢诚不失时机,将五百匹上好丝绢送给李袭志,李袭志大喜。自此,谢诚打开岭南商路,开办分号,谢氏商业日益发达。
    李靖问及岭南诸州归顺之事,并将岑文本之言讲了。
    李袭志道:“岑文本一介书生,未到过岭南边地,不知实情。不错,桂州的确为岭南要冲,但要论军马,桂州只有守军八千,仅可自保。岭南最大的两股势力,一是豫章林士弘,一是高州冯盎。林士弘收萧铣余部,看似军力大振,实则军心涣散,不足为虑。倒是冯盎有精兵五万,人称‘南霸天’,坐拥高、梧、罗、白、林等二十余州及崖州海岛,萧铣在位时亦对其敬重有加,下诏免了冯氏领地赋税。而最可怕的是,冯氏在岭南土人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只要冯盎一声令下,土人毫不惜命。若冯盎叛乱,恐怕不好收拾;反之,若冯盎归唐,则岭南诸州皆会望风归附。”
    李靖道:“我听说,这个冯盎原为前隋汉阳太守,曾击败过林士弘,活捉了贼帅沈宝彻、沈智臣等人,部下骁勇善战。不过,将军与他有交情,可否投书招抚?”
    李袭志道:“冯盎是冼夫人之孙。陈朝时,岭南大乱,冼夫人率军平定乱局,统领百姓十余万户,威望甚高。后来,隋朝加封其为谯国夫人。在百姓心中,冼夫人被尊为‘岭南圣母’,是任何官吏无法相比的。我虽与冯盎有些交情,但只凭书信,断难使之臣服。”
    李靖深感棘手。若派军交战,就算加上李袭志的八千人,唐军才一万余人;而冯盎有五万精兵,且由当地土人组成,军心凝聚,倘若硬攻,其难度绝不在攻打江陵之下。
    “李将军,李靖到此,全仗将军在岭南经略二十余年之力。依将军看,这位冯盎,当如何招抚?”
    “前者,皇上分别遣使向岭南各州投书,然而多数州府既不表明要归唐,也不表明决不归唐,处在模棱两可之间。大人深通兵法,你道这是为何?”
    李靖心中其实已有考量,但从尊重李袭志的角度出发,还是虚心地说:“袭志将军,李靖刚到岭南,对岭南风俗人情均一无所知,还请将军多多指点,李靖不胜感谢!”
    李袭志见他如此客气,当即改了称呼,道:“靖公客气了。其实,皇上派你经略岭南,就是因为你一来知兵,二来知人。这岭南之地,汉夷杂居,自得其乐,不像中原及北方人尚武好斗。说句大不敬的话,谁家天下,百姓并不关心,而更看重自给自足,享受太平。岭南夷人,世居于此,不问世事;岭南汉人,多是先朝为避战乱逃徙至此的中原人,极其厌恶战事,因此历代以来岭南战事不如北方频繁。但是,这并不说明岭南人易被驾驭,一旦有变,岭南人为保卫家园,往往不惜性命。秦时大将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征岭南,因滥杀无辜而被当地土人射杀,就是例证。”
    李靖抱拳道:“李将军之言,切中要害。李靖深知越人表面温和,内心刚强,所以在荆州之时,就请赵郡王就地解散大军,我也只带了三千人马,就是要向岭南官民表明诚意:大唐是安抚,而非攻伐。”
    李袭志点点头:“靖公之虑甚是。这位冯盎,本有称王之心,其部下一直建言,欲立他为南越王。冯盎没有应允,皆因其祖母冼夫人以忠义得名,他又随杨广征过辽东,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是一位忠臣。今皇上扫平北方,江南杜伏威归附,冯盎处在犹疑之际。若靖公出兵强攻,冯盎必自立;若靖公晓以大义,规劝其归唐,或可成功。”
    李袭志所言,已将情势讲得十分清楚。
    “依将军之见,是李靖上门劝说为妙,还是先以檄书劝降?”
    “依下官愚见,还是先投书为妙,但不是檄书,而是以大唐岭南抚慰大使身份修书一封,陈其利害,劝冯盎归唐;我也写一封亲笔书信,好言劝慰。此事不宜操之过急,你就在桂州安心等候,若冯盎亲自前来受降最好,若遣使来说也好办,就怕毫不理会,可能就要考虑用兵了。”
    李靖称善,当下在桂州驻军,静候冯盎的消息。
    李靖、李袭志的书信到了冯盎手中,冯盎览毕,犹豫不决。
    冯盎与李靖同岁,其时率军驻扎高州(今广东高州)。他与其他州府总管、刺史不同,因祖父冯宝是汉人,祖母冼夫人是高州俚族,所以他既是汉人,又是俚人,在岭南一呼百应。李靖从荆州南下后,所到之处,州府尽降,是因为这些州府官员依旧做官,利益没有受到损害。但冯盎是岭南世家,控制了千里之地、十数万户,进可以出五岭,退可以守崖州(今海南三亚),其势不必向李唐称臣。
    冯盎从小识文习武,尤其善射,威震三军。他虽排行老三,但其长兄冯暄、次兄冯魂都服从他的指挥。冯盎娶俚、汉妻妾六人,生子三十,其中长子智揆、次子智戴、三子智成、四子智式都已长大成人,能独立领军作战。四子之中,以次子智戴最为杰出。
    此时正是仲春天气,艳阳高照。冯盎领智揆、智戴、智成、智式到冼夫人庙祭拜后,回到府衙,召集文武议事。这些年来,冯盎虽未称王,但实为南越霸主,所有建制,皆按王府标准,俨然一个小朝廷。
    冯盎开言道:“诸位,大唐岭南抚慰大使李靖投书劝我归唐,你们怎么看?”
    部将冼星是冯盎的小舅子,深得冯盎的器重。他说:“姐夫,我们俚人世代居住于此,为何一定要投降呢?汉人打打杀杀是他们的事,只要不侵犯我们,我们不理会便是。”
    冯智揆道:“父亲大人,你当年曾随炀帝征讨辽东,官拜左武卫大将军,又怎么样呢?要不是义宁二年,你听从二弟的劝告,回到岭南重聚族人,现在我们恐怕没有立足之地。汉人的朝代,分分合合,都是为了争权夺利;我们俚人谨守道义,尽心渔农之事,不沾染汉人的事就是了。”
    冼星接着道:“智揆说得对,管他谁当皇帝,咱们只管过咱们的日子。况且李靖在姐夫当大将军时,只是一个县令。现在他跑到岭南来发号施令,凭什么?”
    冯盎道:“这个李靖与我同岁,颇有将兵之能,当年不过是没有机会罢了。萧铣亦为雄主,遇到李靖,却一触即溃。现在人家好言相劝,我们俚人重义轻死,也不能不加理会。”
    冼星道:“姐夫,天下大乱,我们不去争天下,自保总可以吧?兄弟们一直劝你自立为南越王,你就是不听,再这样下去,只能任人宰割。族人要交税赋、出苦力,仅仅劳役和募兵这两项,就吃不消。我们世代居住此地,没享受到李渊一丁点恩泽,为何要替他卖命?”
    冯盎道:“阿星,你说的道理,我都懂。这称王之事,得有天命。当年冼太夫人功盖岭南都没有称王,我们这些后世子孙,不能有此妄念。”
    冼星道:“太夫人未称王,是当时朝政清平。李唐初立,才平定了中原,还无力顾及边远地区。而岭南之地,自古被中原视为蛮夷居所,加之山重水复,烟瘴横行,李唐若派兵来攻,必有来无回。姐夫已辖二十余州,领地数千里,范围已超过汉代的赵佗,应当自立为南越王,为族人谋福。”
    冯盎叹道:“我家在此地定居,已历五世,且历代担任俚人首领,已极尽富贵,不敢奢望称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