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教父李靖

第58章


他们有地、有钱、有权,百姓欲逃离盘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到各州府当兵,可免劳役。但当兵是个危险的职业,极易丢掉性命。因此,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任被盘剥,日子过得水深火热。
    杜伏威、辅公祏系贫民出身,执掌江南后欲将这个阶层的财富分给百姓,然而这个阶层盘根错节,虽以武力夺了些财富,但大部分官吏豪强仍然变着法子坑害百姓,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后来杜伏威看到了大形势,不得已而降唐。辅公祏称帝后,变本加厉,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李靖亦深知,如此痼疾,非一己之力能除。但他深恶官场黑暗,同情百姓,认为若战后百姓得不到实际好处,那么战争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李孝恭并不主张、朝廷并未下旨的情况下,他冒着丢官的危险,派兵干了这件事。
    几天下来,前来官署投状者络绎不绝。李靖日日坐堂,分派干吏受理案件。在伪宋五品以上官员中,王梓威的财产达到了三十万金,萧冷河也有十余万。其余人等,少则数千金,多则十万金,竟然没有一个清官!
    李靖深知,此事深究下去,必引得朝野震动。恐怕太子的手早已伸到江南,此事只能采取速战速决——凡说不清财物来路的,均将财物籍没,存于东南道大行台官署,并按“食禄之家不得与民争利”之朝廷法令,据状而惩贪官,将被官吏、豪强、士人夺去的田产还给百姓。一时间,丹阳城外,百姓奔走相告。
第二部 南平半壁 第五十四章 李靖险些丢官,李渊差点迁都
    就在李靖查抄伪宋官吏家产、惩治土豪的时候,长安的党争亦进入白热化。李建成为加固自身力量,擅自招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作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的左右长林门驻扎,号称“长林兵”。李建成还暗结燕王李艺,从李艺处调集幽州精骑三百人,安置在东宫就近的坊市之中,作为东宫卫士替补。李渊知道后,把李建成叫去训斥了一番。然而,李建成不仅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有了江南等富庶地区官绅送来的钱财,他就有了招兵买马之资,命手下得力卫士杨文干在北方私募勇士,准备随时起兵。
    李渊当上皇帝后,虽不像杨广那样到处巡游,但仍喜在长安附近狩猎游乐。杨文干准备起事时,李渊正前往豳州(今陕西旬邑县)的仁智宫避夏,令李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与李元吉一起随行。李建成让李元吉乘机谋杀李世民。李世民有所警觉,命部下探得真相,使人向李渊告发太子指使杨文干起兵。李渊大怒,让李建成前往仁智宫见驾。
    李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师謩劝他占据京城,发兵起事;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仁智宫负荆请罪。李建成到底还没有占据京城的胆量,便将所属官员全部留在半途,仅带领十余随从前去见驾,向李渊磕头请罪,说自己绝无反意。为示无辜,他拼命将头撞向御案,几近昏厥。李渊气得要命,命人将李建成看管起来。杨文干听闻,遂起兵造反。李渊感到事态严重,密召李世民入内商议。
    李渊面色苍白,一脸倦容,做了七年皇帝,似乎已疲惫不堪,白发正努力地挤满鬓边。见了李世民,他懒懒地一挥手,有气无力地说道:“是二郎啊,坐吧。”
    李世民谢过坐了,道:“父皇,杨文干这种小丑,翻不起大浪,父皇不必挂怀。”
    “二郎,你是不知道啊,杨文干的事关联建成,恐怕响应他的人为数众多。你最好亲自前往,将其剿灭。父皇想好了,等你回朝之后,就立你为太子……”
    李世民一惊,赶紧跪下道:“父皇,太子虽有过错,但若仓促废除,恐怕会引起朝中大乱,望父皇三思!”
    “二郎啊,建成本是国之储君,只要稍有德行,将来这皇位还不是他的?他这么着急要害父皇,其罪难饶!只是……唉,父皇不愿效法隋文帝,诛杀自己的亲生儿子……等废了建成,就改封他为蜀王吧。巴蜀那边兵力薄弱,你又性情仁慈,若以后他能听你招呼,你当保全他的性命;若是胆敢作乱,你要拿他,也比较容易。”
    李世民深知,太子苦心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就算李渊想废他,裴寂、封德彝、陈叔达、萧瑀等大臣都会阻挠,而李渊对待亲属极其宽容,耳根子又软,废储断难成事,于是道:“父皇,太子不过是犯了些过错,在来的路上尽去章服,京城也未曾兵变,纵有不臣之心,尚无忤逆之实。念在太子亲自前来赔罪,请父皇饶过他吧。”
    “那好。”李渊挥了挥手,“二郎,你引兵去吧,容父皇再想想……”
    李世民引兵走后,李元吉与众嫔妃轮番在李渊耳边替李建成讲情,裴寂、封德彝等又在外朝设法解救李建成。李渊遂改变原意,将李建成放了,召他前来训话。李渊训了半天,李建成乖乖听着,末了指天起誓道:“父皇莫听二郎胡说!儿臣对父皇若有半点不敬,教我不得好死!今番儿臣前来见父皇,本是有大事相报,不料被这些无中生有的事给搅了。”
    李渊对自己的儿子虽管教不力,但对外臣却是苛责有加。他听了李建成的话,问道:“有何大事?你且说来。”
    “李靖在江南捅了大娄子,难道父皇不知?”原来,李建成得知心腹权文诞阵亡,疑心是李靖设下的陷阱,对李靖恨之入骨。更主要的是,李靖平了半壁江山,朝野皆知,若继续与李世民形成南北呼应,不太好对付,于是就借此机会告一黑状,顺便转移父亲的注意力。
    李渊听后一惊:“李靖怎么了?朕没听说出了什么事呀!”
    李建成添油加醋:“父皇有所不知,这李靖打下江南之后,就私设公堂,严刑拷打辅公祏时期的官吏,没收他们的财物,霸占他们的田产,现在闹得是民怨沸腾,若不制止,恐怕会引发新变,威胁到大唐安定。”
    李渊听了,霍地起身,心想这李靖私自做主,不报朝廷,未免太张狂了!但转念一想,这江南是他打下的,收审几个伪宋官吏,也不至于造成大乱,就说:“李靖是行台兵部尚书,有权处置伪宋官吏。况且核查账目、没收财产,是公开的行为,他不敢中饱私囊。再说,不是还有孝恭在嘛,你担心什么?”
    “父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收拾几个伪宋官员,倒也没什么。但李靖此举,看似为朝廷着想,实则在拆毁大唐柱石。”
    李渊一愣:“此话怎讲?”
    “请父皇想一想,大唐开国七年,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前隋官吏和世家大族的支持。若没有这些人,别说养兵,就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而江南之地自古殷富,世家望族根深叶茂,有他们拥戴父皇,大唐就不缺钱粮,举国定然兴旺。现在李靖有了点微劳,就自恃功高,擅自派兵挖这些世家望族的老底,不正是自毁长城、自断源头的愚昧之举么?”
    李渊本是世族豪强起家,当然深明此理。
    “李靖这么蛮干,的确有些不妥。但念其确有功劳,下诏让他停办此事就是了,你又何必说得那么严重?”
    “父皇,并非儿臣见风就是雨,此事没那么简单。李靖在没有旨意的情况下如此蛮干,会伤及我朝根本。”
    “孝恭有何看法?”
    “关键就是赵郡王不赞成,李靖仍然无视朝廷法令,拥兵自重。他经常对部下讲,南方是他平定的,北方是秦王平定的,其余诸将都是废物,就连皇上也没打过几次像样的仗。”
    李渊知道这是李建成瞎说,但听了也颇为不悦,心想:我起兵以来,也打了不少大仗,建成也是有功的,元吉差一些,但也领兵打过仗,这大唐江山怎么就是你李靖和二郎打的了?若助长此风,恐怕将来不好收拾,于是道:“父皇知道了。此事回长安再议吧,你先下去,把自己的事料理好吧。”
    李建成告退,采纳了魏徵的建议,将此次谋反的罪责推给了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等人,将其一并流放到巂州。李世民提兵到了宁州,杨文干部下大恐,将其斩首,传首京师。李建成作乱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李渊虽知李建成有意保护江南官绅,但仍然派人前去察查。而此时的李孝恭,在太子几次密信的劝说下,觉得李渊连“杨文干事件”都不追究,明显是护着太子,看来李世民这棵大树未必靠得住。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动摇了:将来太子继位,以太子的阴狠,他们这些投靠秦府的宗室子弟难逃一死。趁现在太子大肆招罗党羽之际,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当然,绝不能让秦王知道,万一将来太子没当上皇帝,也还有个回旋余地。
    李孝恭主意打定,就将这次彻查江南官吏的责任推到李靖身上。朝中大臣裴寂、封德彝、陈叔达、萧瑀等皆言李靖此举纯属抗旨,又说行台权力太大,俨然一个小朝廷,不利于天子权威,要求撤销,并因罪而降李靖官职。
    但作为皇帝的李渊,可不这么考虑问题。突厥虎视中原,若开罪李靖,将来用他之时,恐怕他心中有结,于是密召李世民商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