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20章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型产业往往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仅仅是解决了资本家的问题,工人的就业问题还是没法解决,富裕出来的人靠发达国家的高福利也能过得不错,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看,这部分支出就是光投入无产出或极少产出。现在发动国家的各种“夕阳产业”所面临的就是这种问题。而一旦创新也停滞了,那就变成了“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手里掌握的产业一点一点被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给吞噬掉,资本家和老百姓的日子就都不会好过了。
    加句题外话,现在的手机行业,厂商们曾经挖空心思去折腾这巴掌大的东西,搞彩屏、搞和弦铃声、加MP3功能等等,其实在通讯网络技术升级之前,各种价位的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真正质的飞跃是在3G网络出来以后才出现的。也正因为一时没有创新空间了,所以厂商们才会想方设法搞些“伪创新”,通过炒作概念来创造新的市场,那些看着花哨但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商品,一般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古巴导弹危机
    对美国人而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不能算作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而这某种程度上是拜中国所赐。在前文中我们曾经说过,美国人的战争其实是要当投资做生意来看的。是投资就需要有“产出”,而朝鲜战争这单“生意”显然做得不很成功,在地缘上是保住了日本,但其他预期收益并没有拿到,可之前为战争融资而超额印制的美元已经发行出去了,那么后面的结果就只能是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被削弱,这就和一家公司经营上爆出什么坏消息,它的股票价格就要下跌在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后来在1960年10月份,中东原油价格暴涨引爆了美元信用危机,使之演变成了伦敦交易所中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狂潮,直至1962年,美国通过联合英、法、意、荷、比、日、西德与瑞士建立“黄金总库”才初步恢复了美元的信誉。
    坏消息并不止这些。在国际政治方面,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全部的战略预备队只剩下在日本的2个师和本土的6个师——这还是在苏联没出兵的情况下,这极大地动摇了西欧国家依靠美军保护自身安全的信心。当然,即便没有这个因素,随着自身工业体系的逐步重建,作为国际格局曾经的主导者,西欧国家也肯定不会安于做美国的跟班。法国、西德、意大利等六国在1957年签订了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条约,即《罗马条约》,这其实就是西欧国家将美国人排除出去,自己另搞了一套“班子”。美国的盟国由此开始出现了离心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法国退出了北约中的军事条约,转而在东西方之间,搞起左右逢源来。1964年戴高乐突破了美国的阻挠,在西方阵营中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朝鲜战争的结果同样刺激了苏联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政府对美国已经不再一味地采取守势战略,而是从西方到东方不断对美国的势力范围进行挤压。在中东,苏联一改斯大林战后对美国的“忍让”政策,加大了对“反美反以”力量的支持。由于苏联的插手,1958年7月美军入侵黎巴嫩遭受惨败,最终不得不撤军;在远东,苏联开始放手和印支地区的共产党合作,使东南亚的民族独立和反美斗争风起云涌。
    古巴导弹危机
    而这段时期美苏斗争的最高潮则是发生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关于这段历史,现在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苏联人色厉内荏,在美国海军的拦截下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在这场事件中获得了全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一事件的缘起需要追溯到50年代末:1959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土耳其和意大利分别部署了15枚和30枚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苏联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几乎全部处于这些导弹的射程之内,而苏联当时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数量还非常有限,显然是无法抵消美国的这一优势的。“假如剑不够长,那么就向前一步”——最现实的应对就是在靠近美国的地方部署射程较短但数量更多的中、短程导弹。
    1959年1月古巴独裁者福尔根契奥·巴蒂斯塔被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所领导的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给了苏联人“向前一步”的机会。苏联政府很快承认了古巴新政权的合法性,并随即给予大量援助。这后面的历史大伙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再加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危机爆发前,苏联已经在古巴部署了15~32枚中程导弹,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可以投掷核弹的伊尔-28轰炸机,当时一旦爆发核战争,美国本土所要遭受的打击程度同样是无法承受的,海上的美国舰队再怎么强大,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第二,古巴危机并非是在苏联撤出导弹之后就宣告结束了,在此之后,美国按照和苏联签署的协议也撤出了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只不过这个过程是秘密进行的,为的是面子上好看一点。同时美国对苏联承诺不侵略古巴——作为交换,苏联承诺不动土耳其,由此美国的“南美后院”便被钉进去了一颗“钉子”,直到今天也没有拔出来。整个事件中,其实美国人在面子以外没有占到一丁点便宜,倒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苏联人的目的达到了,来自西南方向的导弹威胁被去除了,顺便在美国的后院还留下了一颗钉子。只不过美国撤导弹做得非常低调,加之在宣传领域美国人的声音最大,结果这段让美国人狼狈不堪的历史,如今被“加工”成了美国的一次“大捷”。
    越南战争
    有段时期最让美国人感到郁闷,这就是于1964年爆发的越南战争。为了和苏联争夺印支地区,自1950年起美国就开始插手中南半岛事务。1950年至1954年的越法战争中,美国负担了法军战争开支的四分之三,共计25亿美元。法军战败之后,1954年9月美国又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七国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将南越、老挝与柬埔寨纳入条约保护国。同时,美国自1950年起便开始扶持南越的吴庭艳,1955年后通过南越政权打所谓的代理人战争;1961年5月后美军开始小范围地直接介入到对北越的军事行动中;1964年8月,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开始对北越进行轰炸,美军开始大规模介入越南战争……
    在越战爆发之前,中苏关系已经破裂。美国决策层的考虑是:苏联由于和中国关系恶化,所以无法借道中国来输送援越物资,而越南所需的很多技术装备又是中国所无法提供的,苏联若完全通过海运来支援北越,成本将大大增加,而美国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都有落脚点。由此判断,美国在这种战争具备后勤上的不对称优势,同时,还可以借此大大消耗苏联的实力。
    美国人显然低估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并未受到中苏矛盾的影响,包括萨姆导弹和米格战斗机在内的大批军用物资借道中国,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北越。事实上在整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并没有局外人所想象得那么糟,即便是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后,两国在援越问题上依旧保持着默契。
    而为了避免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美军始终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即便是空军,在作战中的使用也不得不非常谨慎——尼克松曾自嘲道,“没有我的准许,他们连间厕所都不敢炸”。如此一来,美军在越南战争就打成了守势,只能无限制地往里投入金钱和血肉,和中、苏拼物资消耗,而北越武装力量的物资消耗要远小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中苏通过陆路输送物资的成本也要小于美国,所以即使在总体国力强于中苏的情况下,美国在这个狭长的战场上却依旧处于劣势。
    面对美军的守势,越共的方略是从老挝和柬埔寨开通的热带丛林中的“胡志明小道”,直接投放兵力攻击西贡。为此,美国又进一步把战火扩大到了这两个国家,一方面对这些地方狂轰滥炸,并且大规模投放落叶剂(也就是现在常提到的橙剂,在严重破坏环境的同时,还“制造”出来大量的畸形婴儿);另一方面,又在老挝利用当地的苗族和主体民族老族的矛盾,挑起民族内斗。但是,由于慑于中国的压力,美国始终不敢大规模出动地面部队,所以“胡志明小道”最终没被切断。
    在前景一片渺茫的情况下,美国最终不得不决定停止这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毛泽东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不失时宜地于1971年4月通过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之间的那扇门,在这之后,尼克松于9月访问中国——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出访一个未建交的国家。由此,中、美、苏三足鼎立的格局最终得以形成,这也为后世中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次是中国用武力打开了美国的国门。
    而美国则借助于中国,得以在1974年“体面地”撤离南越——如果北越能够一直得到来自中方的支持和配合,那么美军将不再是有序地撤退,而将是溃退,那样的话美国丢掉的将不只是中南半岛,东南亚的几个岛国很可能也将顺势落入苏联人之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