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22章


而这些天量财富进入金融家们的腰包以后,按照相关法律你只能称它们为“投资所得”而不是“收入”,这意味着这些大亨们在交税时的税率是20%,而给他们打工的司机和秘书的税率则是35%。还要注意的是,在攫取大量财富的同时,庞大的金融业实际上不曾创造出哪怕一个螺母的实物——财富不会凭空出现或是消失,它只会转移……
    除了华尔街,美国最强势的利益集团是由国防工业、石油公司以及“黑水”这样的国防承包公司构成的军工—石油集团。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集团里犹太人如今同样占了很大的份额。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发布了第68号文件,“号召美国经济在和平时期实行全面的动员”,由此军工集团开始迅速膨胀。现在军工集团的前台代理,是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历届的国防部长和国务卿等人物,如果查其背景,多半都会和这一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仔细研究美国各个军兵种的武器装备配置,会发现有很多装备从技术角度说其实都可以几家通用,但偏偏他的各个军种都宁可加重后勤的负担也要各搞一套体系,海军和空军的飞机极少会用一个型号,陆军的爱国者导弹海空军也坚决不碰。美军的装备体系这么搞“重复建设”,究其根源也是因为军工集团的因素,军队的军品采购必须得让几大军工企业都能捞着好处,而这些军工企业,在美军当中也都有各自的代理人,所以各军种的采购渠道也都泾渭分明。
    如今美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20%左右,而国防开支占到了全世界总额的40%,是历年联邦财政预算里的最大头,2008年的美国联邦财政预算里,账面上的军事开支就占到了24.7%(同年中国军费仅占财政预算的7.2%,这还是军队装备大批更新的情况下),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临时拨款——最近几年美国追加的军事费用动辄以百亿、千亿美元来记,与之对应的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则是以亿或者十亿来计算的。这些钱里的绝大多数最后都进了军工集团的腰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集团热衷于搞强势的联邦政府。除此以外,美国给以色列等国的贷款和资金援助,一般也是指定其只能用于购买美国武器的,这笔钱转了道弯儿,最后也是要归美国军工集团的。
    另一个关键词是“政策延续性”。之前一般的印象是:美国总统是有任期限制的,即便哪一任出了问题,大伙最多只要忍耐4年就好了,之后随着新一次大选的到来,修正的机会也就来了,所以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在于其具备“纠错性”。真实情况则可能并非如此,这倒不是说美国政治背后一定有什么“大阴谋”之类的东西,而是由美国天然的政治架构决定的。美国搞的是三权分立体制,即在理论上,总统、议会、最高法院三方相互制衡,相互牵制。这里面有任期限制的只是总统,议员和大法官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你可能会说,议员也是要选举产生的,但是美国议员有划分选区的权力,可以把自己最占优势的地方划为自己的选区,所以实际操作中要想连任其实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拿现在来说,参议院里,做议员超过10年的有51个,也就是超过半数;超过20年的有24个,差不多占议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还有7个超过30年。夏威夷州的井上建,自从1963年1月当选参议员,到如今已经超过了47年。再说众议院,215个议员中接近50%已经连任超过10年。时间最长的是密歇根州的丁格尔,1955年出任国会议员,到现在已有55年。不单是连选连任成为常态,还要考虑多数议员都是出身“议员世家”,那个位置常常是父死(下)子继,一个大家族一下出好几个议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政治其实带有很浓重的“门阀政治”的味道。
    这样一来,所谓“三权分立”,其中“两权”都是不受任期限制的。行政部门要做任何事情,就必须受到国会这个立法部门以及最高法院这个解法部门的限制。如上面正文里提到的那样,总统的主要职权限于外政而非内政,而要决定一个大国的走向,又往往是“三分外交,七分内政”。
    往好处说,这种结构在限制了行政权力被滥用的同时,也保证了国家战略的延续性。美国可以从英国的一块殖民地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地位,不存在一个长期战略是不可想象的。而往坏处说,这种结构决定了一旦国家大政方针出了问题,总统想做调整也将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当初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靠的是搞独裁,也就是跳过议会和法院来行事。这其实是一种“不讲理”的路数,罗斯福能这么干靠的是家族显赫的地位加老百姓的“个人崇拜”,再则是当时正好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处于战时体制,总统可以搞集权。不然的话,你要罗斯福遵守“游戏规则”,那单是新政中的一条最低工资制,最高法院就可以用“违宪”给顶回去——1920年时它们就是这样干的。而在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企业可以无限制给竞选人提供资金,这就等于是说企业可以无限制地去主导选举,谁最有钱谁捧的竞选者就可以当选。在罗斯福之后,很难说还有哪个美国总统可以再这样干一次。
    总之,一国内政到底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是什么“政治体制”或是“游戏规则”,而是决定于设计、参与“体制”和“游戏规则”的都是些什么人,拿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说,就是决定于这个政权的“阶级属性”。
    注释
    【1】还有这样一种说法,1973年到1975年的石油危机,实际是美国伙同沙特等国有意为之,目的是打击西欧和日本的工业。在当时,通过份额油以及其他形式,美国的确以很低的价格继续从欧佩克得到石油。例如在1972年,美国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的价格是12美元/桶,而同一时期国际市场上,油价已从之前的8美元/桶飙升至42~49美元/桶,所以欧洲、日本以及拉美所受的冲击的确远胜于美国。除此之外,美国也确实多次拒绝以武力方式来平息中东的石油危机,而非常反常地报以温和的态度,主张大伙和欧佩克坐下来慢慢谈。但是,由于还没有过硬的直接证据,故我们这里暂且忽略掉了这种提法。
    重塑“山巅之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最终走出了经济滞胀,美国以及整个西方国家由此重新焕发了生机。而就其根本,从国家层面上说这是由于西方世界内部的国际分工完成了一次大且惨烈的调整,西方世界的力量在美国的主导下被重新整合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而从社会层面说,则是财富和权力开始重新向少数资本家手里集中,社会的力量由此被整合……
    重塑“山巅之城”
    美国经济走出“滞胀”进而走向再次繁荣,始于20世纪80年代。
    所谓“资本扩张”并非是一个匀速的、呈线性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加速、呈几何数量级增长的过程。我们说资本主义出现百余年所创造的财富,就超过了之前几千年历史的总和,正是因为资本这种疯狂的扩张性,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但是几次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归结到最后它的动力还是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为技术而技术的“纯粹的科学家”终究是极少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到此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开始跟不上资本扩张的速度了,于是资本就要向实物经济以外的领域游离。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趋势其实是始终存在的,是否会成为“现实”只是取决于外部条件是否合适,和有没有完成工业化没有任何关系,资本家的目标在于利润而不是生产本身,如果只炒作钞票就可以赚钱,那谁也不会再去费力造实物商品——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工业化还没搞利索,却开了一个炒作赚钱的盘口,大伙自然就不会再把钱往实体经济里投,产业升级于是就只能留于纸面和口头了。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正式脱钩,由此开始货币增长完全不受约束,这就是资本向实体经济以外游离所需的“外部条件”。由此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一个接一个地被创造了出来,美国的虚拟经济开始急剧膨胀,并最终成为其经济的主体。1970年,在美国的货币交易中与实物生产流通有关的比重还占到80%,而到1975年锐减至20%,到了1997年已经只剩下0.7%。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美国的GDP总值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已不到10%,制造业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4%掉到18%。1985年到2000年,美国的实物生产只增加了50%,但是货币发行量却增长了3倍,货币增长率是实物生产增长率的6倍……【1】
    用“外行话”来解释一下:如前所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实体经济不断丢城失地,但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具体为什么会这样后面会说到。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印美元,然后美国人就可以拿着这些成本4美分一张的小绿纸片从别国换得实物商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