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37章


    上面说的是攻势,再说守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除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外,还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三次金融危机。前两个和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效果一样,在把这两个国家的财富洗劫一空之外,还获得了他们的金融主权。而俄罗斯的危机有点特别,1998年的时候的确损失惨重,但在1999年金融大鳄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时,俄罗斯宣布单方面延期偿付以卢布计价的内债和部分外债,并禁止银行兑现外汇承诺——说白了就是赖账了。之前把资金投入俄罗斯的大、中、小鳄们因此一个个赔得“血肉模糊”,譬如曾作为“劫收大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大赚特赚的LTCM公司,先期把老本都压上了,结果导致其直接倒闭了。俄罗斯通过这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维护了国家的金融主权。当然,这个举动做得还是晚了,最初俄罗斯由于内部的原因还是在迎合西方,所以前期的大失血是无法挽回了——这也是当初叶利钦五易总理,并最终提前与普京交接总统权力的大背景。
    西方国家的金融传统远比俄罗斯要深厚,他们拥有完备的金融体制、法规以及雄厚的金融(或曰“忽悠”)人才资源。但是,当话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时,这一问题就不再会局限于单纯的金融操作。所谓“虚拟经济”,只有当其游戏规则被所有参与者所认同,并一直进行下去,那些变化的数字才会最终转化为实际的利益,否则,这些数字的变化将不存在任何意义。其实这并不新鲜,20世纪60至70年代,在既定规则之下,西欧国家刻意提高了国际市场中美元的流通数量,从而加剧了美元危机,只是美国政府的应对手段最终并没有局限于规则之下,而是在1971年和1973年分两步彻底摧毁了那个“游戏规则”——“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就像一个人在面对黑客攻击时,并没有在电脑上与对方斗法,而是一把扯掉了电源插头。
    但是,并非每个参与者都有资格去做这种“拔插头”的选择,1999年俄罗斯敢如此行事,它的底气来源于苏联时代继承下来的上万枚核弹。回忆当初的新闻,会发现俄罗斯官方曾在很多场合宣称,要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东南亚国家就只能眼看着多年积累的财富随着一连串的数字变化而消失掉。如果他们选择“赖账”,那么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美国大兵压境对其“强制执行”。
    由此说,枪杆子里还出金融主权。
    日本地震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会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点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使其周围的事物也相应发生改变,就像一块石头落到水里会产生一系列水波一样。而“水波”的大小、形状,除了取决于“石块”的大小之外,同样还取决于它落下的位置与时间……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公海海域的那次里氏9.0级地震就是这样一块“石头”。一般而言,自然力所产生的地震和海啸虽然破坏力惊人【4】,但尚不足以动摇如日本这样庞大的经济基础——除经济总量很大之外,日本的国土面积在世界范围内看其实也不小,比英国大得多,差不多是韩国的4倍。但是日本这次所面临的情况和过去完全不同,由地震和海啸所引发的核事故使得此前的灾难变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此次核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完全可能动摇日本的经济基础。除了实质性的损害之外,这种影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人心理的冲击上,普通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在距自己××公里之外有一处强辐射源这样一个现实的,专家学者们云山雾罩般的“专业解释”(且不论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对缓解这种情绪而言其实没太大作用。而日本政府自地震发生以来的一系列拙劣的表现则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稍微夸张点说,这段时期里,日本政府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假装日本是存在政府的,这样可以让老百姓安心一点;而老百姓也在假装自己不知道政府是在“假装”的,因为他们需要安心一点。
    这种状况下,有钱人肯定是不会留下的——不但人要走,手里的产业也必须一起搬走,即便他们本人有“信心”也没什么意义。如果继续留下来,未来几年内“核污染”这个标签将成为其他国家对日本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的最佳理由,不要说是和吃喝相关的东西,即便是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如果有人告诉消费者那上面可能沾有放射性尘埃,那多数普通人肯定也要退避三舍的。企业没了,这些企业的从业者也就不能留下了——即使没有受到辐射危害,没饭吃照样也得饿死,不但这些人要饿死,周边相关产业的从业者也都得饿死……要消化一场可能超过切尔诺贝利规模的核事故所产生的链式反应,日本的国土面积就显得太狭小了,更何况在有限的国土范围内他们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更加不妙的是,这块“石头”落下的时间正好是在一个全球生产力普遍过剩的年代。日本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如此重大的变故虽然惨烈,但对中国、韩国等与日本有部分产业重合的国家而言,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既然已经有一块生产力被“消灭”了,那其他的也就不用再被“消灭”了。日本的钢铁、汽车等产业要恢复产能至少需要等到半年以后,如果再考虑生产所必需的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恢复的话,所需时间将可能更加漫长。在此期间,其他国家的企业完全可以占有这块市场——日本制造业在众多领域具有垄断地位,但要看到的是,这种垄断其实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垄断,而非完全基于技术的垄断。
    拿电子元器件来说,某个技术指标,日本产品能达到的,中国产品其实一样可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在于成品率,一个成品率高,一个成品率低,这样平均下来,用国产元器件组装的产品要么成本被拉高,要么技术稳定性会被降低。对于军工这样的特殊行业来说,以几十乃至几百、几千选一的方式来做元器件是可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用领域,这么做是不行的。而成品率高低除了取决于流程管理和生产设备这些软、硬件要素外,还有一点就是经验积累,很多生产中的问题单靠技术资料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靠长时间、大规模的摸索。日本企业因为起步早,早已度过了摸索的阶段,因此他们现在可以提供低成本且性能稳定的产品,且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如果有后来的竞争者,那么他们在摸索阶段将要面对日本企业的先发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必然是稳赔不赚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打破日企的垄断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一次的连环灾害恰恰打断了日本企业的生产,为其他国家留出了一个时间差,如果这些国家在这段时期能够以举国体制加大投入,解决摸索阶段的成本高的问题的话——在这期间所要承受的代价要远小于平时,那么在一些领域取代日本产品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而把目光再放得长远一些看,如前文所述,这次灾害对日本国力的影响可能会达到“伤筋动骨”的级别。去年中国经济总量虽然超过了日本,但这个差距毕竟还是有限的,中日的势头虽然不一样,但仅就实力而言,“均势”的成分还是占了大头。在国际政治中,“稳定”和“均势”往往是无法共存的两个词,但凡是实力差距不是很明显,鲜有哪个国家会心甘情愿选择“稳定”地“和平共处”,而放弃“更上一层楼”的潜在机会。2010年发生在东亚的一系列事件背后明显有美国的影子,但日本在东亚地区几方实力对比还存在一定变数的情况下,其决策层在主观上也未必就没有自己的想法。
    而这次连环灾难则等于让日本彻底坐实了“亚洲老二”的地位。在遭到这次重创之后,日本在各个领域的恢复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中国在同一时期还是会继续发展的。而且如前所述,日本众多支柱产业要想恢复正常运转至少需要等到半年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产能普遍“过剩”的今天,届时日本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还能剩下多少未被瓜分,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非常不乐观的。总之,“亚洲老大”和“亚洲老二”之间的距离就此将被彻底拉开,从国力上说,中日韩之间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形成一个较为分明的梯级结构,这也将最终促使东亚地区局势进入一个长期稳定的阶段。
    那么是否可以说,是一场地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呢?恐怕不能这么讲,我们只能说,这次大地震像一针催化剂一样,加速了历史进程的推进,使得一个早晚要来的局面提前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一次地震使得日本核电系统长期存在的种种问题来了一次总爆发,其实这也是日本这个国家的缩影——这次地震只是把一些原本存在的问题提前揭露了出来而已。日本曾是世界上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但是从时间上来说,日本经济的崛起也不过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情。日本制造业非常发达,但是各种工业产品的标准制定几乎完全由欧美国家所垄断,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绝少能插得上话。从量的角度说,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谈不上多富足。更要命的是,这个国家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它的经济总量相比严重失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