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38章


可以说,日本在“发达国家俱乐部”中其实一直都还没有站稳脚跟,再直白一些说,这个“第二大经济体”可能并不能算做真正的发达国家,甚至未必能算做一个正常的国家。而这一系列问题都在日本战败后就已经注定——如前面章节所述,美国通过种种手段,在战后为日本打造了一个“玻璃笼子”,而这个“笼子”远比给西欧预备的那个要狭小,也更难被冲破。
    这里“笼子”不止是指经济方面——在地缘上,通过默许日本某些人把甲级战犯供奉进靖国神社,将钓鱼岛毫无道理地交付给日本等手段,美国在日本和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之间钉进去了一系列钉子,由此就限制了日本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在内政上,由美国为日本量身订制的《和平宪法》,其真实用意是为了限制日本政府的权力,剥夺日本政府的法理地位;通过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特搜部等部门动辄对不合美国心意的日本政治家进行“斩首行动”,同时日本媒体不断推波助澜,使得日本多数政治家在上台后支持率都会迅速降到个位数。这导致日本政局更迭频繁,政令不通,执行力极度不足,这个问题在此次地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卫队竟然几次拒绝执行首相的命令。此外,战后日本黑帮势力活动猖獗,各政治势力和财团鲜有不和黑帮存在瓜葛的,黑社会的存在进一步弱化了日本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而一直以来又有传言说日本黑帮和美国情报机构存在瓜葛……
    然而,日本政府在其国内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却在钓鱼岛问题上反复挑衅、刺激中国。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也把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问题摆了出来——那就是日本社会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化,这就是所谓关东、关西两个派别。关东指的是日本首都圈,也就是东京都23区和周围的神奈川、琦玉,关西指京阪神(京都、大阪、神户)及周围地区。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一直在关西地区,关东属于被边缘化的地方。所谓“明治维新”,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具备资本主义特征的关东贵族集团取代了传统的关西地主贵族集团。而由关东武士集团演化而来的军国主义势力则是日本历次对外侵略的主要推手,也是主张日本“脱亚入欧”的主要力量。与此对应,日本国内所谓的“知华派”更多的则来自关西派系,也就是说,对华关系是关西集团一个重要的外交资源。在这次连环灾难中遭受重创的是关东地区,关东压制关西的传统格局可能因此失去了经济基础,如今在日本连迁都已经开始被提出来讨论了。要知道,当初“明治维新”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日本国都从京都迁到了江户(东京),如今一场天灾,百十来年的经营可能就要白忙乎了。这种情况下,原来居统治地位的政治势力利用时间差“内部问题外部解决”,通过破坏关系集团外交资源来打压对手,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注释
    【1】早在1945年日本还没有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美国在美苏冷战迅速激化和共产主义红色政权的迅速扩张的压力下,认为有必要在亚洲建立一个基地,以遏制红色政权的发展,所以在东京大审判过程中,美国就做好了与日本合作的计划,开始准备战后扶持日本,这个计划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著名的“道奇路线”。
    【2】事情出现转机是在中日合作开始深化以后。1992年,在西方对华封锁制裁尚在进行之中的情况下,明仁天皇便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打破了中国外交困局的同时,也打破了日本企业界的困局,随之到来的便是日本对华投资的高潮。此后,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动性就有了一个释放空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也就越来越紧密了——2008年时《读卖新闻》经济版曾有文章预测日本当年四季度会出现经济下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趋缓所带来的影响。
    【3】为了应对经济停滞,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直执行低利率政策。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从日本银行贷款几乎是无成本的,甚至贷了款什么都不干都是在赚钱。国际游资利用这一特点,从日本获得日元贷款,再转而让这笔资金进入其他国家进行炒作。
    【4】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此次地震使日本失去了四分之一的炼油能力;丰田、日产多家汽车厂商关闭了工厂;日本主要港口全部关闭;东京以北的新干线已经停止运营;日本地铁系统停运;日本全国发电量骤降(为日本北部提供电力供应的核电站相继出现核泄漏的情况),新日铁、鹿岛钢铁停产;多数化工厂停产;索尼等大型电子厂商无限期停产……
    币缘战争
    冷战结束之后,先后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比过去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几场战争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简化到只是为了去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战争纯粹成了资本家们的一种赚钱的买卖。
    沙漠风暴
    上一章的文字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金融主权乃至货币霸权归根结底同样还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或者说是武力的基础之上的。套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洋人讲势不讲理”。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道理最好的践行者是美国。
    把时间倒退回到1979年2月11日,在那一天伊朗爆发了由霍梅尼领导的后来被称作“二月革命”的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这之后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2】以强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国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在遭到美方拒绝后,第二天——也就是11月5日,学生们又占领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馆,此后又占领在伊朗西北部的设拉子和大不里士的两个美国领事馆。紧接着全伊爆发反美和反西方的示威游行,外国侨民纷纷开始撤离伊朗。伊朗与美国的关系就此陷入了紧张之中。
    霍梅尼,伊朗伊斯兰什叶派领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他用极端的方式调动起了当今世界最激烈的宗教情感,以此对抗西方的入侵。在霍梅尼的死敌眼里,他是“近代最恶名昭彰的独裁者”,并且让伊朗“倒退了几个世纪”。但对热爱他的人来说,他却是一位无法替代的领袖。不管是反对他或支持他,人们都承认: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极其睿智的人,同时是一位极其俭朴、体恤民心的人。
    一直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是基于三个着力点来展开——以色列、土耳其、伊朗。这三个国家都是以亲美著称,是美国最可靠的盟友(这个“可靠”既是指主观态度,也是指客观能力——至少不会像中国的蒋介石政权那样烂泥糊不上墙)。在极力扶持这三个同盟国的同时,对内部松散的阿拉伯世界,美国则采取了总体压制(借助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之手)、个别拉拢(譬如对沙特)的政策。如此张弛有道,使得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始终压过苏联。
    伊朗伊斯兰革命打破了这一布局,2月11日之后一连串的变故意味着美国丢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而同时它也是中东主要的产油国之一。问题不止于此,伊朗新政府宣布废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国签署的一项条约以及1921年同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的某些条款。霍梅尼在把美国骂做“大撒旦”的同时也称呼苏联为“小撒旦”,这些似乎都是一种在美苏间保持中立的政治信号。但令美国人不安的是:第一,在伊的苏联机构没有任何一家受到过任何冲击,相反在革命爆发前几日,克格勃的高级官员秘密访问了德黑兰;第二,来自东欧国家的军事代表团秘密地访问了伊朗的几处军事基地,之后苏制武器装备便开始通过这些东欧国家为代理,隐蔽地进入伊朗;第三,11月爆发的反美和反西方的游行示威的背后,有伊朗共产党和其他几个左翼亲苏组织的影子。这些都意味此后伊朗这第一次世界大战略要冲有落入苏联人手中的可能,最起码,美国在伊朗内部扶植的代理人将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局面。
    更严重的是伊朗企图向中东地区“输出革命”。这里有一点常识要说明:伊朗所谓的输出伊斯兰革命,是向阿拉伯世界推行“什叶派”教义(阿拉伯世界是以“逊尼派”为主)。从世俗的角度考虑,这实际体现的是伊朗要整合中东做地区大国的打算。统一必然意味着更加的独立,一个独立的中东显然有违美国的利益,然而当时的卡特政府却不能贸然对伊朗动武——当时苏联已经出兵阿富汗,如果动武则很可能将伊朗完全推到苏联一边,利用阿富汗的陆上通道,伊朗可以很容易地从苏联取得物资援助。
    此时美国急需在中东寻求一支新的力量来平衡革命后的伊朗,它的人选则是萨达姆。早在1960年,还在埃及开罗大学攻读法学的萨达姆就已经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接触了。当时的伊拉克政府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了压住这股风潮,美国开始向伊拉克国内的复兴党及其他反政府势力提供援助,由他们来推翻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原政府,萨达姆与美国政府间的关系便是由此建立起来的。1979年7月,时任总统的贝克尔被迫“称病”辞职,得到美国支持的实力派人物萨达姆顺利登上总统宝座,同时他还担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的职务,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