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48章


    然而萨氏最终还是低估了美国人,小布什竟然宣布跳过安理会,拉上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三个铁杆盟友单干了。2003年3月20日美英军队发起攻击,至4月15日就基本控制了伊拉克全境——萨达姆自其发迹起就与美国过从甚密,而他手下的亲信将领们同样与美国有着“亲密”的关系,伊军中最精锐也是萨最信任的共和国卫队里,师以上级别的军官几乎都被美国情报部门所收买,早早地都成了“裸官”。战争爆发后这支伊军精锐竟未做任何成规模的抵抗,军官们在拿了钱之后全都远走高飞,士兵们也全作鸟兽散。与此同时,原本被边缘化的“杂牌军”却在乌姆盖茨尔等几个战场做了顽强地抵抗。然而少数部队的最后抗争并不能挽回大局,20多天的战事,美军只死亡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另有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仅约200亿美元。
    从“币缘战争”的角度看,2003年伊拉克战争几乎就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翻版,原本自2000年起开始对美元再次升值的欧元又一次被打了下去,进而导致德法两国分别选择了默克尔和萨科奇这样比较亲美人物上台。美国在当时还曾提出要搞“大西洋元”,实质就是让欧盟放弃欧元,重新归于美元单独主导的经济体系。
    而从地缘上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考虑可能就更为长远了。不妨摊开一张世界地图来看,2001年美国拿下了阿富汗,2003年是伊拉克,之后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颜色革命亲美政权上台,而伊朗核问题也被炒了起来,一时间伊朗战云密布,同时,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还抛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矛头竟然指向了沙特王室这个一直以来的“老朋友”……
    如果这一系列计划最终都得以实现,中东地区和中亚地区将在美国的主导下连成一片,这意味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储量以及西欧至东亚所有可能的陆上通道【4】都将处于美国人的控制之下(海上通道原本就被美国掌握着)。那样的话,亚欧大陆区域内的任何经济整合都将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可以利用能源和物流通道来任意打压现在的几个主要经济体,现在常常提及的“新丝绸之路”将永远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届时美国的霸主地位即便说不上千秋万代,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也将很难有来自外部的势力能够撼动。
    但是,事情并没有布什政府所预计的那样简单。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中,对教派、对部族的认同感远要强于世俗的国家概念,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因此产生了一连串没有预料到的反应:在没有强势代理人的情况下,这种打击实际是破而不立,过去强有力的统治机器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巴格达博物馆以及其他设施会被哄抢一空,伊拉克的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严重的对立情绪,失去了一个强力的政权等于让这种对立失去约束,美国在扶植伊拉克新政府的时候让过去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什叶派穆斯林和库尔德人占了便宜,这似乎是想“借鉴”过去英国殖民者“拉一个压一个”的做法,但在没有强势代理人的情况下这反倒把美国大兵拉入到了直接的冲突中。此外,伊拉克人缺少国家概念但不等于缺少仇恨的基因,对大多数伊拉克民众而言,美国人给了他们每人一张选票,然后毁掉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切,美元只能拿来收买少数随时可以跑路的上层,而占一个国家最多数的则是那里的人民。而与此同时,巴格达被“解放”了,共和国卫队“蒸发”了,萨达姆被绞死了,冲进来的美军也失去目标了,美国大兵倒是成了伊武装分子的目标,原来打伊正规军如刀切豆腐一般的先进武器对此却无能为力——21世纪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干的活和20世纪60年代越战时期的装备比毫无区别,除了价格也再没什么高过那时的古董。美国大兵在挨打,却没有具体的目标,战争也没有终点,这种情况下的伤亡和在硫黄岛、在冲绳那时完全不一样,后者虽然损失惨重,但前面有着一个实实在在的终点,而现在士兵却什么也看不到。在这种威胁方向极不确定的情况下,误伤平民时有发生,这就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军的窘境。正是如此,在最初蛮横地踢开联合国单干之后,美国不得不回过头来要求“盟友”们以及联合国出面,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原本计划未来用于敲打各国的伊拉克反过来成为各方势力用来牵制美国的一个施力点,“大西洋元”和“大中东民主计划”此时早已被人们忘到了九霄云外。
    伊拉克街头
    萨达姆政权一夜倒台,许多伊拉克人趁机到处洗劫,其中包括政府大楼、宫殿、学校、医院和博物馆,社会一片混乱。
    一个比越战更糟糕的战争泥潭就此形成了。克林顿时期留下的2541亿美元的预算盈余被耗尽了,紧随其后的是一次又一次向国会要求追加战争开支,2004年9月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记录达到4130亿美元,比2003年高出约360亿美元。与此同时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却由于局势动荡不升反降,靠伊拉克的石油来补贴在那里的花销成了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美国在伊拉克成了只投入无产出。用前面的说法来说,伊战这笔投资被小布什做砸了。
    一方面军工—石油集团打仗融资需要印钞票,一方面金融集团炒作金融衍生品也要印钞票,两边一“会师”,截至2007年4月25日,美国联储总资产8834.61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债务为7871.49亿美元,即美国中央银行资产近90%是政府债务。联储总债务为8508.07亿美元,少于总资产,流动性资金有326.54亿美元过剩。至此已经没有任何经济体可以再继续吸纳涨得上天的流动性了——此时中国国内正面临着严重的通胀压力。
    临界状态
    前面我们曾提到,中国具有一系列一般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对外资而言这些意味着低风险、高回报。而对中国自身而言,这些优势则意味着,一旦得到足够的资源,那么中国制造业就不可能只在中低端领域简单重复。
    谁都明白,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利润也越高,而产业所处层次越高,对经济的拉动空间也越大,但是高端产业的高利润伴随的是高风险和更长的利润回报期限,除非是像核工业、航天业这类事关国家安全不能拿一般经济标准衡量的产业,否则这些都是需要一个既有的经济基础来支撑才有可能发展。
    其实在入世之前,中国在最低端的纺织业上已经形成了优势。有了一个优势产业,便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钱又进一步地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和产业升级之中——这就是国家具有高度组织性的优势所在,如果这点钱是分散在几个资本家手里,那除了被挥霍掉之外,剩下的就只有拿去投资海外资产,为别国的资本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去了。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更高一层次的机电行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形成了竞争力优势,至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已经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4.5%,由逆差转为顺差,进而在2006年成为顺差主力。此时再将中国制造与鞋子、裤子联系在一起显然已经不合适了,“以战养战”的良性循环至此迈出了第一步。
    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基本融入了国际大市场,在这种良性循环体系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一步一步做了上来:2004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达到世界第三,次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05年12月13日,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称,中国在2004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其他信息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国。2004年中国在ICT(信息及通讯技术)产品上的出口额达到了180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只有1490亿美元。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基础建设也形成了良性循环:获利——基础建设投入增加——促进进一步产业升级——再次增加基础建设投入……
    前面的几组数据都截止在2004年、2005年——在下面我们会发现这两年应该可以算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拐点:2005年,贸易总顺差超过千亿,达1019亿美元,而2004年时则只是319.8亿美元(另一说为321亿美元)。贸易总顺差包含两部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个地方的政府领导都想方设法引进外资,引进来的主要都投入到了加工贸易中,主要是因为这一块投入成本低,无需自己建立销售渠道而且见效快。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通常都要在七成上下(2000年到2005年这6年分别为:63.6%、67.9%、70.1%、74.1%、77.8%、81%),前面我们说“向发达国家贱卖劳动力”,主要就是指这一块,顺差很大,但实际利润很小。
    长期以来外资占大头的加工贸易一直是贸易总顺差的主要来源(2000年到2004年比例分别是89.1%、91.6%、88.2%、99.3%和98.6%),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分别是577亿、788亿、1065亿、1426亿美元,基本上每年增长35%上下,非常平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