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50章


    贪婪的心——金融海啸
    自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或者称之为“金融海啸”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便是在2008年半年之内,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五去其三——3月16日,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rn)被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以2.36亿美元收购;9月15日,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以500亿美元总价、约合每股29美元收购;同是在9月15日,第四大投行,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这是继德崇证券商品公司(Drexel Burnham Lambert, DBL)1990年破产之后美国金融界最大的一宗破产案。而之后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实质就等于是最终宣告传统的投行经营模式已经彻底结束了。
    先来简单说说“投资银行”这个概念,投行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运作上说,“投行就是个资本市场,集中了资本和需要投资者,投行在其中穿针引线,帮助投资人寻找投资机会,也帮助需要融资者寻找合适的资金来源。”再直白一些说,投行做的实质就是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用投资人的资金来进行套利。
    从融资方式上看,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吸收存款,而投行则主要通过短期拆借。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通常总会低于贷款利率,一进一出就有获利,当然,实际情况肯定不会如此简单;而投行的融资取决于短期拆借利率以及自身的信贷息差(Credit Spread)。这种融资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借新账还旧账,风险远要大于商业银行。一旦投行自身的交易头寸(Position,简单来说,在这里是指投资组合里持有的证券或者商品的数量)出现问题,市场对其偿还能力的预期降低,那么信贷息差将被调高,通过短期拆借进行融资就会出现问题。而一旦融资出现问题,那么投行的交易就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市场甚至会拒绝与其进行交易,回过头这又会加剧融资的困难程度……如此往复循环,投行也就做不下去了。
    更具体一点说,2008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发端是次贷危机,所谓次贷,说白了就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原本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最终形成了坏账,这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特别可怕的事情,很难想象这几家常年活动于风口浪尖的投行会被这样的问题放倒。问题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在各大金融机构的各种金融衍生物的杠杆作用下,这些坏账被以几何数量级放大了。
    在前面的文字中,我曾将金融的作用比作是推动重物时的轮子,而在多数场合,人们更习惯用另一种东西来作比喻——杠杆。举个例子:假定你手里有100万的资金用来投资办公司,一年以后你赚了20%,你的总资产就变成了120万。而如果你以5%的年利息向银行借100万,总资产就变成了200万,一年后你赚20%,总资产变成240万,再还掉银行的借款加利息共105万,你还剩135万,跟零负债的方法相比,你多赚了15万,也就是说,在贷款这个杠杆的撬动下,你的收益被放大了15万。
    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反过来说,如果一年后你的公司没有赚钱,反而亏损10%,那么零负债的时候你还能剩90万;如果你有100万的贷款,那么在亏损10%的情况下,你的200万资产就还剩180万,在归还银行的贷款本金加利息105万以后你只剩了75万,跟不用杠杆的时候比,你多亏了15万。这就是后面话题的关键所在——金融杠杆对收益和风险的放大作用是相同的,杠杆的“效率”越高,也就意味着你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范围越窄;一旦出问题,蒙受的损失越大。
    金融机构手中的杠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贷,原理和上面的例子差不多,因为篇幅的问题,这里不加赘述了。另一种,便是这里的“主角”——金融衍生品。继续举例子:你看中一只股票,每股100元,手里有1万元做投资,股价从100元涨到150元,你的回报是50%。如果你投资于执行价格100元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假定期权的价格是25元,你可以买400个合同,到期日如果这只股票果真涨到150元,你执行期权后可以得到400×(150-100)=20000元,你的回报是200%;同样反过来说,如果到期日那只股票跌到90元的话,你的期权将一文不值,你一分钱都拿不回来。如果你投资的是股票而非期权的话,你至少还可以收回9000元。看涨期权便是一种简单的金融衍生品,现实操作同样远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就是如此。
    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切根据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来产生定价的金融工具都算是衍生产品,比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掉期(Swap)、还有就是所谓的证券化产品。
    证券化产品同样是五花八门。概略来说,凡是资产或者可以预期的收入均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对象。此轮危机中经常提及的房贷抵押债券只是众多的证券化衍生品中的一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BS(Asset-Backed Security)资产抵押债券,用来被抵押的通常有Home Equity Loan(房屋净值贷款——不同于房贷,指的是贷款人以自己拥有的住房为抵押的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车贷等等。ABS的概念其实相当宽泛,后面讲到的几种债券也都属于ABS的范畴,只是市场上的ABS通常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几种资产;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其抵押的资产一般是企业债券、ABS债券,或者房贷债券;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贷款抵押债券,抵押资产是大中型的商业贷款;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房贷抵押债券,根据房贷的种类不同,MBS又可分为住房房贷抵押债券(RMBS)和商用不动产贷款抵押债券(CMBS)。
    事实上,在以虚拟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里,任何可以产生预期收入的活动都可以被证券化,比如企业的预期收入、好莱坞拍一场电影、商业中的租赁甚至某个明星接拍广告。简单来说,只要你支付给投行一笔佣金,就可以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预期收入一次性变现,而投行在佣金到手之后,则无需承担你的信用风险,承担风险的是最后一个接盘的投资人。当然,投行还会从保险公司(AIG)买一份你出现违约的保险,在违约情况发生的时候支付投行代言合约里剩余的部分,如此投资人也可以没有损失。证券化产品分散了风险,同时也让投行大赚特赚,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完全是一种多赢局面。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一点,就会看清这实质上就是所谓的预支未来,而当非常多的人都无节制地投入到这场游戏中之后,那么,预支就必然会进一步地演变成“透支”……
    布莱斯·马斯特斯,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天才,发明了“信贷违约掉期”(CDS)金融工具。
    毫无疑问,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工具发明,当属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贷违约掉期,或者称作信贷违约交换,即通过定期交付预定的息费,在违约事件发生的时候,投资者将手中的债券移交给CDS的卖家,第一时间换取债券的面值(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真正的清盘偿付过程是漫长的,作为债权人即使完全收回本金,也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违约风险。从实质上看,CDS应该接近保险的概念、即CDO,1995年,由效力于摩根史坦利的布莱斯·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一位年轻的女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天才发明。正是这一发明,让布莱斯一度成为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女银行家。事实上,更准确地说,CDS、CDO并非是布莱斯百分之百的“原创”,其雏形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被另一家投行所创造了出来,并最终在1990年酿成了这家投行的破产,它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DBL,一切都绝非偶然。
    我们简单来梳理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如前文对债券化的描述,抵押转手债券把手里房贷的还款风险转到了债券的投资人身上,而吉利美和两房作为债券的发行者,债券发行所回收的资金可以用于下一笔房贷的发放,从而盘活了资金,如此周而复始下去,只要债券市场有人来投资,这个雪球就可以永远滚下去……
    房贷抵押证券(MBS)的出现对其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彻底解决了房贷单纯依靠银行存款的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上闲散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就是说,极大地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当时的一笔放贷,其资金最终可能来自于一家投资机构,或是一个身处欧洲、日本或者中国的投资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