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52章


    消息公布后,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不少对此表示疑惑的言论:迄今为止没有一张拉登尸体的照片被公布;在拉登被击毙后,其尸体被直升机直接运到了部署在印度洋的美军航母上,随后便进行了海葬,这简直就是《变形金刚》里最后处理威震天的现实翻版,而报道中击毙拉登的地方距离海岸线有一千多公里。如此大费周章之后,本·拉登从物理状态上说已经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通俗点说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的消失就和他的出现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国外媒体在“告诉”我们。
    其实更让人疑惑的是,拉登死得确实有点太是时候了。奥巴马本届任期即将结束,在他一连串颇具吸引力的演说背后,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位总统当初承诺的各种“change”到现在为止其实没有一件真正落实了下来。前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医改在和利益集团的几番博弈之后实际上已经无果而终了,现在也不知道还有谁记得这件事。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如此辉煌的一个政绩出来了。
    而且拉登之死还很可能促使奥巴马的另一件事情落到实处——按照奥巴马此前宣称的时间表,美军应该在今年7月开始撤出阿富汗。前段时期美国五角大楼和中情局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其实已经在为撤军阿富汗预先铺路了。然而反对撤军的美国保守派还有一张牌可以打,那就是“9·11”事件的“元凶”本·拉登尚未伏诛。
    当然,大家都清楚这不过是个托词,“9·11”之后塔利班曾经很快就服软了。笔者还记得在最初的新闻报道里,塔利班和拉登本人最初都极力声称和“9·11”事件无关,而不是像一般的恐怖组织那样宣布对此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收益);之后塔利班又表示如果美国政府可以提供相关证据,他们愿意把拉登引渡到一个穆斯林国家接受审判,可是美国政府拒绝了;再之后,所有媒体都把拉登当成“9·11”元凶,美国出兵阿富汗是为了“反恐”。而笔者所看到的是,阿富汗地处中亚、东亚、南亚和西亚四个区域的交叉点上,且地势高耸,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即便不考虑当地的矿产资源,仅这个地缘位置就可以说是一件无价之宝。占据这里,向北可以渗透中亚五国进而影响俄罗斯的南北高加索地区,向东可以威胁中国西部,向南可以压制印度。当然,这个无价之宝要想发挥作用也是要有前提的,阿富汗地处内陆,美国要对驻阿美军进行后勤补给非常困难,现阶段在那里的美军数量其实根本不足以同俄罗斯或中国进行一场局部战争。按照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之后制定的战略部署,进军阿富汗其实是一个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兵进阿富汗是“中心开花”,之后占领伊拉克,然后东西夹击打败伊朗,进而再兵进利比亚和叙利亚——大伙或许还记得当初美国开列的流氓国家名单(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朝鲜)。这样一来,北非、西亚、中亚将在美国人手里连成一片,东亚和西欧的能源命脉将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两个经济圈之间的陆路联系也将被美国截断……
    然而不走运的是,美国这一战略的头两步就走不下去了。从打进阿富汗算起到现在已经近十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依然无法平定,而经济危机却来了,由此美国在全球的战略性收缩几成定局,那样一来以前的“宏伟战略”也就只能被废止,而作为这一战略组成部分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也就成了鸡肋——留着没用,放弃则不忍。其实也不是不忍,而是这后面有美国军工石油集团和其他集团的利益在里面,就在之前一段时间,美国政界还有不少人在叫嚣要军事进攻伊朗,除了向欧俄等势力要价以外,这其实也有想最后赌一把的味道。
    而这一次拉登一死,无疑给了奥巴马一个丢掉鸡肋的绝佳时机。至于前面提到的那几点疑惑,重要吗?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时代的尽头,也许即将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注释
    【1】1962年的对印自卫还击战正是印度对华优越心态下的产物。冲突由印方首先挑起,而战争对他们而言却是始料未及的——印度政府认为只要自己在边境上不断增兵,中国人就会被吓跑,对于大规模交火并没有做太多认真的准备,仅从这种心态来看,战场上一边倒的态势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言论,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进行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邓小平和中国决策层立即做出了反应,3月26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琛通过李肇星翻译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苏关系以此为标志,开始逐步走向缓和。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中苏已就包括采购苏-27战斗机在内的众多军事、经济合作项目达成了协议。俄罗斯时代中俄间的合作项目,很大一部分便是源于那个时期。
    【3】1998年中国还有另一项收获,就是自六七十年代之后政治影响力重回东南亚。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逐步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国家,而东南亚则成了原材料出口国。从“道义”上说,当时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确实是救了几个东南亚国家的性命。这里需要强调一点,1993年到1994年时人民币对美元已经从2∶1贬到了8.7∶1,已经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来接纳外资,所以也没必要进一步贬值把东南亚国家往死路上逼。
    【4】对中国而言,到达西欧的陆上通道只能选择向西经中亚、西亚的路径。从技术上说经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样可以到达西欧,但这条路径是绝不能选的。一直以来俄罗斯(苏联)西欧部分和远东部分的联系都并不是非常紧密——仅有一条铁路连接,这一点在苏联解体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俄远东地区在经济上更多的是在和中日韩发生着联系,与国内中央政府的联系仅仅限于行政方面。如果由中国出资在这里修建铁路或是公路,就等于是花中国人的钱帮俄罗斯强化其对远东的控制。如此一来的话,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在清代被沙俄抢占的国土将再无一丝回归的可能。
    统一与分裂——话说印度
    苏联是中国的一面镜子,美国亦是如此。其实印度同样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我们总在说“崛起”,说“盛世”,那么相对应的,就需要知道什么才算是中国失败了,知道了“失败”的标准,才能确立起“没失败”乃至“胜利”的标准。印度这面“镜子”便是干这个用的——什么时候中国“印度化”了,那就要宣告失败了。
    “从天而降”的统一
    话题从印度的种姓制度说起。简单来说,在印度社会中存在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犬舍和首陀罗。在这四大种姓以外,还有不可接触者,即被排除在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贱民,多数人都有所耳闻,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最粗略的划分,每大种姓下面还有成百上千个亚种姓,每个亚种姓里面还可以分出亚亚种姓。要记全这些亚种姓、亚亚种姓的名称,是非常困难的,好在没有必要记,那是专家的职责。
    当然,从历史上看,种姓并非印度所特有,只不过印度人把它宗教化、仪式化、极端化了。古埃及也有过种姓制度,大约划为七等,划分的方法也与印度相差无几,也是按职业来划分的。比如说,印度有婆罗门即祭司种姓,埃及的第一种姓也是祭司;印度有刹帝利即武士种姓,埃及也有武士种姓;此外,埃及像印度那样,也有商人、工匠、农民种姓。近代以前西方社会同样是壁垒森严,不可逾越,贵族、市民、农奴一样是泾渭分明。在日韩文化中,等级制也还有残余,这点从日语和韩语对人称谓的差别之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国家等级制度的淡化,是伴随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而来的。
    而自古以来,中国却是一个异类。在秦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诸侯国为单元的,由贵族治理百姓,天子则依靠贵族维系统治,从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点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始皇帝统一华夏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大一统时代,这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个异数,主要体现在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由皇帝直接治理全天下的百姓,这样的国家不再只是“一麻袋土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皇帝与贵族之间从此就有了结构性矛盾,总的说来,历代皇权基本都是倾向于扶持平民以遏制贵族的,所以早在魏晋时期,贵族制度就难以为继了,宋明时期基本消失殆尽,士族则自秦汉始,开始逐步兴起——这一身份是无法世袭的。在清朝时期这一进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因为清朝的八旗制度本质上也是贵族制度,但这也仅仅是历史的一个不大的反复而已。
    之所以要提及这些,想说明的是,对于一个大国(而不是西欧的那些小国)而言,大一统和过于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彼此相斥的两件东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