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7章


  以农立国的罗马与农业发展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帝国繁荣时期,意大利农业就已出现了衰败的征兆。经营葡萄和橄榄业的庄园入不敷出,只好改为牧场或任其荒芜,生产急剧萎缩。为了遏制农业衰落,安敦尼王朝的历任皇帝都曾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如涅尔瓦设立低利贷款基金,并购买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图拉真则规定元老必须将自己财产的三分之一投资于农业。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到3世纪,农业危机由意大利波及行省,帝国农业呈现全面衰退的趋势。奴隶制经济繁荣时期,意大利各地农业曾有过较高的商品生产率,粮食、葡萄、橄榄等都有较好的市场。3世纪以后,由于奴隶来源紧张,大农庄生产萧条,对市场的供应日益减少,城市衰落更是加快了这种萎缩趋势。此时,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并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大庄园,开始转变为主要剥削隶农的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大庄园。这些大庄园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不仅加深了帝国内部经济的分裂倾向,而且在政治上造成了与中央政权相对立的离心势力。缺少劳动力的大农庄放弃大规模耕种,将土地分成许多小块租给隶农。自给自足的经营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的供应;商业伴随着城市的衰落又转而使农产品失去市场。二者交互影响加速了这种趋势。
  由于长期依靠对各行省进行掠夺,帝国并没有发展自己的重要经济,因此,意大利不像希腊和埃及那样建立起较大的手工业中心。由于奴隶劳动生产率低下和行省手工业产品竞争的冲击,到3世纪意大利城市手工业难以为继,手工业部门每况愈下,经营困难。农业、手工业的衰退导致城市没落和商业萧条。社会动乱、商路阻塞以及帝国政府横征暴敛的财政政策,更加剧了危机的过程。
  第14节:三、三世纪危机(2)
  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使衰退的奴隶制经济雪上加霜。一方面从公元前2世纪起,由于海外霸权的确立和大量财富流入罗马,导致罗马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道德沦丧。罗马公民原有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整个帝国充满着暴力、贪污、贿赂和挥霍无度的堕落景象。奴隶主阶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并且挥霍大量钱财,举办各种庆典娱乐活动。据统计:1世纪时,罗马全年节日为66天。2世纪时增加到123天。4世纪则增至175天。在节日里,演出奴隶角斗、斗兽、戏剧、海陆战等,所有开支全部由国家支出。另一方面,奴隶制的长期统治给整个罗马社会扎上了一根毒刺,这就是自由人鄙视生产劳动,把劳动看作耻辱。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大量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流氓无产者人数与日俱增。1世纪时,罗马流氓无产者约有20万-30万人,到三四世纪时已达80万人。这些人游手好闲,鄙视劳动,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成为寄生在罗马奴隶制社会肌体上的赘瘤,是古代社会典型的"依靠社会过活"的无产者。"面包加竞技场"是他们最为时髦的口号。国家每年都得把大量的岁入用在他们身上。
  为了维持膨胀的国家机器,帝国需要浩繁的经费开支。在经济衰退、财政负担加重和税收缩减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将更为沉重的税收加到百姓身上。为此,帝国政府强令各城市议会负责征收税额,此举使城市受害极深。以前,这些城市以拥有自治地位,成为帝国统治支柱而自豪,现在则变为政府榨取的对象。如果一个城市的税收不能征满足额,城市议员就要担负补足的责任。原来担任议员被看作一种权利和荣誉,现在则成为替罪羔羊,为此而倾家荡产的议员为数不少。无奈之下,许多市议员宁愿卖地释奴以逃避重负,有些人甚至还降身为隶农。这样一来,城市没落了,城市议员也不再成为帝国的支柱。
  帝国还发行劣质货币来应付紧迫的开支。3世纪初,金币含金量减少了27%,银币成色减少一半,后来只含银5%,甚至2%。劣质货币发行导致通货膨胀,足值货币上市后又被人们收藏保存,严重地影响了货币流通,不仅造成物价上涨,而且还出现了物物交换现象。货币危机破坏了正常交换和商品货币关系,加速了商业萧条和城市衰落过程,加强了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倾向,导致商品货币经济陷于崩溃。更严重的是,财政危机直接导致了政局混乱和军队的堕落与干政。
  军人干政与政局混乱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互起作用是奴隶制危机的一种反映。为了争夺皇位,统治阶级内部经常混战不已。军队加强了对政局的控制,元首的废立完全以军人意志为转移,他成了军人手中的傀儡和工具。军队参与帝位更替,致使帝国政权管理、控制、协调等公共职能丧失殆尽。军队不但没起到稳定帝国的作用,反而使帝国乱上加乱。因此可以说,军队是三世纪危机和混乱的主要制造者。
  公元192年康茂德被杀,标志着一个繁荣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充满内争和混乱年代的开始。近卫军和行省驻军分别拥立自己的皇帝,从而导致一场长达四年的王位争夺战。最后由潘诺尼亚行省总督塞维鲁取得胜利,建立塞维鲁王朝(196-235年)。
  塞维鲁是罗马历史上"承上启下"的皇帝。他之前备受推崇的"罗马和平"彻底化为乌有,他之后的三世纪危机更为深重。既然是靠军队起家的,因此塞维鲁一方面对军队特别重视,从行省军团中选拔心腹重新组建近卫军,为收买军心还将军饷大幅度提高,每个士兵都有可能晋升军官,服役期间可以成家;另一方面,他改组元老院,削弱元老院作用。塞维鲁还任命骑士出身的官员监督元老出身的总督,推行军队与官僚相结合的政策。211年,塞维鲁死于出征不列颠的战争中,临死前,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卡拉卡拉:"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不管!" 卡拉卡拉继位后,谨遵其父的教诲。由于增加军饷而扩大了国库开支,他开征各种额外赋税。他还发布敕令,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其初衷显然是为了扩大税源和兵源,以弥补财政空虚,应对日益紧张的政局。此举使各行省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从而提高了行省地位,使行省和意大利的差别缩小。217年,卡拉卡拉被近卫军所杀,从而拉开了军队杀戮皇帝高潮的序幕,军队再次将帝国推向了混乱与内战的泥潭,罗马政局再度动荡。元老贵族复又得势,重新控制国家政治生活。为挽救帝国危机,元老贵族紧缩宫廷开支,将土地、牲畜和奴隶分给边疆移民。税收比以前加重了,财政匮乏之势却并未缓和。财政拮据使政府选择降低士兵军饷,结果导致士兵哗变,杀死塞维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亚历山大。运行了200多年的元首制走向解体,帝国进入了更加混乱的时期。
  第15节:三、三世纪危机(3)
  此后50年间,军人皇帝如走马灯般地轮流上台。军队把一个个皇帝推上帝位,然后又把他们推翻、杀死。这种血腥的循环导致整个罗马帝国政治无序、经济萧条,边境危机重重,帝国出现全面危机。光是238年这一年里,各行省和意大利分别推出了四名皇帝,但都被士兵所杀。其后15年间,罗马换了十个皇帝。253年继任的瓦勒良皇帝,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伽利埃努斯为共治者。260年,瓦勒良在对萨珊波斯的战争中惨败,罗马皇帝第一次被敌人俘虏,成为奴隶。据说,他曾被迫俯身当波斯国王的上马脚蹬,最终死在俘虏生涯中。
  伽利埃努斯成为帝国唯一统治者后,再一次笼络士兵,并在军事上进行改革。但混乱局面更为严重。各行省贵族策动军队哗变,推出自己的代理人,有的甚至宣布脱离帝国而独立。全国出现了所谓"三十僭主"同时在位,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有的地方割据势力还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如西部的高卢帝国拥有独立的军队和行政机关,还自铸货币,它完全脱离罗马达15年之久。东部的帕尔米拉帝国,占据了小亚细亚南部、阿拉伯北部和埃及部分地区,政权存在了10年。
  268年,伽利埃努斯被杀,克劳狄继位。他和此后的三位继任者都是军人出身的伊利里亚人,通称"伊利里亚诸帝"。为了巩固和加强君主政权,他们联合元老贵族,将注意力放在镇压人民起义和应付蛮族入侵上。"伊利里亚诸帝"还采取以蛮制蛮之法,将大量蛮族部落安置在罗马边境,逐渐制止了蛮族入侵的态势。已经割据的帕尔米拉帝国和高卢帝国也先后重新合并于罗马帝国。这样,罗马的政治危机有所缓和,蛮族的侵犯有所遏制,四分五裂的帝国暂时统一。
  人民起义和蛮族进入 长期的军事混战和残酷的经济剥削使广大下层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迫使他们不断举行反抗,起义烽火遍及罗马帝国境内。
  206年,一个名叫布拉的"强盗"率领一支六百余人的队伍在意大利半岛纵横驰骋,杀富济贫,颇富传奇色彩。据说布拉曾生擒罗马一个"百人队"队长,并将他剃成"阴阳头"放回。起义军受到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坚持斗争达两年之久。273年,罗马造币厂的工人和奴隶发动起义,得到城市贫民响应,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致使罗马官兵损失达7000人之多。在西西里,263年爆发了一场由奴隶、隶农和城市贫民参加的大规模起义,罗马统治者惊呼这是昔日奴隶起义的重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