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19章


新素丹宣布了一些相当进步的原则,包括保障臣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废除包税制及由此产生的一切弊端,实行正规的、按规章执行的征兵制度,对刑事被告人给予公平的和公开的审判,在国民中实行没有宗教信仰差别的权利平等。这最后一条原则,为土耳其迈向政教分离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改革派政府出台一系列帝国诏书,改革涉及了司法、财政、教育等各个方面,一步步摆脱了伊斯兰教在帝国的精神统治地位。在法国法律的影响下,土耳其改革派1840年颁布的新刑法强调了奥斯曼所有臣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并专门成立一个法学家团体起草和颁布法规,在奥斯曼国内首开以世俗法取代宗教法的先河。
  阿布迪尔梅吉德还深化教育改革,提出建立奥斯曼大学,建立初等及中等教育学校的教育体系,并建议成立一个永久性的公共教育会议。此后,土耳其公共教育摆脱伊斯兰教控制,日益向世俗化发展,削弱了乌莱玛的权力。
  对于财政改革和建立银行的规定没有取得预期成功,原因在于帝国政府继续实行使货币贬值的方法来补偿财政亏空。早在马茂德二世时期,奥斯曼的货币发行就发生多次变化,改换为金币发行的有35次,改换为银币发行的37次。土耳其皮亚斯特对英镑的比值由1814年的23∶1下降到1839年的104∶1。这种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是可想而知的。1848年后,帝国企图靠发行高利息国债方式建立一个欧洲式的银行,但这种国债既没有编号又容易伪造,按金价计算贴现极重,终于成为导致国家最后破产的危险物。1875年后,帝国不得不靠借外债度日。其财政权也逐渐落入西方人"监管"之下。这种悲剧性的结果预示着一场革命风暴的到来。
  第38节:五、分崩离析的帝国(1)
  由军事改革入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多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青年土耳其党人于1908年才最后取得了立宪制改革的胜利。即便如此,这些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土耳其的落后面貌,当然更没有扭转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趋势。究其原因,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所指出,这些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农本经济体制这个根本,对西方的学习仍只停留在学"技"这个层面上。
  五、分崩离析的帝国
  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 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问题,很少得到学者的认真重视和研究。当代土耳其历史学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描述土耳其人早期的辉煌和近代的复兴;西方一些学者也往往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奥斯曼历史学家的观点,把土耳其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缺点和短处,全都归咎于已经倒台的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施行的苛政,甚至把奥斯曼政府末期所犯的各项错误也都一概归咎于整个奥斯曼文明。而且,由于资料欠缺、语言障碍和以往研究积累的不足,大量17、18世纪的奥斯曼档案还几乎原封未动,其历代志略也很少有人注意。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史和社会史,几乎完全没有研究。至于政治史的研究,也很少能在19世纪历史学家哈默和津克森已达到的水平上再有提高。因此,在论及帝国衰亡的问题时,很难有更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现有资料和一些学者的论述,大致可从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生活、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来探索帝国衰亡的部分原因。
  首先,长期作为帝国行政管理体系之重要支柱之一的奴隶制近卫兵传统(古兰制)的瓦解,是促使帝国衰落的重要因素。"古兰"制的精髓是从奴隶中培养忠实于素丹的战士和官吏,避免使突厥人贵族执掌国家行政和军事大权。这些以特殊方式培养出来的基督徒后代,从小被强制接受伊斯兰教伦理和价值观教育以及军事训练,完全成为素丹个人的奴隶,他们虽然享有特权,却不允许出现违背主人意志的行为和思想,甚至没有资格使子女继承财产和地位。后贵族们采用种种手段挤进近卫军,改变了这个阶层的性质,使之成为危及素丹权位的保守势力。
  奥斯曼武装部队也因近卫军兵团性质的变化而开始衰落。在基督教青年中征兵的传统被废除;近卫兵不得婚娶的规定也已失效。塞里姆二世时,允许近卫兵子弟继承其父业从军。他们不再是奴隶身份,而是自由人。于是,其他穆斯林自由人也能因此得到从军机会。17世纪中期,近卫兵数量增加到20万人,但其战斗力却明显减弱。相反,在骚扰百姓、鱼肉乡民方面却不逊于任何封建时期的军匪。17世纪初以后,近卫兵团甚至能够随意废立素丹、控制政府部门。但在国外战场上,他们却没有丝毫战斗力,加之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根本对付不了欧洲新式军队,因此,他们接连败给一度为自己看不起的敌人就是必然的了。
  其次,争夺素丹权位的宫廷斗争使奥斯曼政治混乱。素丹的血统继承原则使得历代素丹的子孙们都以激烈的生死角逐来决定最后的继承者,夺取了权位的素丹也极力限制和迫害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凡认真研究过奥斯曼历史的人都能注意到,奥斯曼的前10任苏丹个个聪明有为,是驰骋疆场的英雄。但后来的统治者又大多无能和堕落。据统计,苏莱曼大帝之后的17位素丹,多数是无能之辈,他们在位的平均时间只有13年,还不到早期的10位素丹执政期的一半。这并非出于巧合,而是由土耳其实行的一种抚育和选择制度所决定,这种制度不可能产生有为的统治者。
  奥斯曼素丹实行多妻妾制,他的后宫有众多嫔妃。这种制度保证了素丹总能有足够数量的直系继承人,但后果则是后宫纷争激烈。为争夺素丹宝座,素丹的儿子们经常手足相残。穆罕默德三世于1595年一下子杀死了19个兄弟,乃至于后来王室中很难找到正统的继承人。1603年后,为保证王朝的延续,在位素丹采用软禁方法将自己的兄弟关在内宫。这种深宫生活培养不出勤奋有为的统治者,只能养出软弱无能的享受者。而且,他们出"禁闭"之前不得养育子女,于是,新素丹登极时根本不可能有子女,而当他们去世时,子女都还没有成年,这就造成了宠臣和内宫长期当权的局面。因此,10代以后的素丹不再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臣民,国家大权旁落于后宫女眷或权臣"帕夏"(pasa)手中,素丹则成为被操纵的傀儡,国势也越来越弱。
  第39节:五、分崩离析的帝国(2)
  1617年后,素丹王室不再实行父子相传制,而是由同一家族中最年长的男子继承王位,而那些继承者基本上是从"笼子"里出来的,根本没有治国统军的才干,只好将国家大事授予辅政大臣,或大将军管理。于是,任人唯亲、卖官鬻爵、后宫干预朝政、官僚腐化堕落等所有没落帝国曾有过的弊病,在奥斯曼政府中成为风气。17世纪中期后,素丹授予辅政大将军一处正式官邸,兼作办公中心,后来这就成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心,被称为"帕夏之门"或是"崇高之门",这一名称后成为奥斯曼政府的雅称。
  此外,政府官员的腐败与不思进取,教育科学技术的落后,帝国内民族宗教问题的错综复杂,各民族争取独立的斗争,欧洲列强对奥斯曼的政治干预及经济控制等,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在对外战争节节失利的同时,西欧列强乘机插手土耳其事务,各显其能,为奥斯曼帝国的分裂推波助澜。
  在外部,16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重大变化对奥斯曼帝国瓦解有着直接影响。其一是欧洲各国一致行动,阻止奥斯曼进入欧洲;其二是地理大发现诱发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价格革命的冲击;其三是欧洲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进入欧洲,对奥斯曼帝国的生存是极其重要的。奥斯曼国家诞生于伊斯兰教和拜占庭基督教两者之间的边界地带,本是靠着"圣战"的信念发展起来的。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传播文明和真正的信仰。扩疆拓土的战斗为奥斯曼的战士和宗教导师提供了土地和大批的奴隶和农奴。16世纪以后,随着扩张活动的停止(实际上,是它的扩张到了极限),奥斯曼国家已从一个行军战士的公国变成了帝国,但其开疆拓土的传统依然存在于奥斯曼人的军事、社会和宗教生活之中。在边疆完全被封闭以致无法进一步实行扩张和殖民的时期,奥斯曼的军队和政府就开始骚扰百姓,制造社会动乱。奥斯曼扩张期实行的军事组织、民政、税收和土地制度等,已无法适应一个边疆已经固定且开始后缩的庞大帝国的各种迫切要求了。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不利于奥斯曼帝国进一步发展。一道又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拦在奥斯曼人面前。在东方的海洋上,土耳其人被葡萄牙人的坚船赶出了印度洋水面;在克里米亚及其外围,土耳其人遇到了俄罗斯人的阻挠,被迫停留在黑海一线;在非洲,沙漠、山脉和气候阻止了土耳其人继续南下;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通道,新兴的西方国家控制了海上航线,土耳其人作为东西方贸易中间商的地位不复存在;在西欧腹地,奥斯曼的军队多次围攻维也纳,都未成功,最后被迫从维也纳城下撤退。
  当奥斯曼过分伸延的庞大战争机器终于吃力地在匈牙利平原上停下来时,欧洲人远洋航海活动的发展,引来了整个欧洲经济贸易活动的巨大变化,更给奥斯曼帝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