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20章


价格革命引起的经济危机,以及工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使奥斯曼帝国远远落后于欧洲先进国家。16世纪以来由于大批白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导致帝国白银大量流失,进入购买黄金的国际市场;政府由此而采取的不合乎经济规律的使货币贬值的制度,加剧了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危机,那些靠薪俸过日子的将士和官吏由于生活开支的增加而大受其苦,官场风气日益败坏。17世纪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垄断东方的贸易权,土耳其人失去了对东方贸易的丰厚利润,入超现象日益严重。
  在欧洲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奥斯曼帝国在技术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他们曾经的"手下败将"。他们的头脑麻木了,不仅自己没有发明,对别人的发明也无动于衷。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极其落后,而且在农业、工业和运输业方面也仍然停留在中古时代的水平上。这种落后是不应该完全归因于"伊斯兰教的保守"或土耳其种族不开化的。早期伊斯兰教是主张人们追求知识和科学的,据说,"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这种格言就是穆罕默德说的。中世纪穆斯林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表明,伊斯兰教传统并不是穆斯林世界思想停滞的原因。但是,伊斯兰教将穆罕默德奉为最后的、最伟大的先知,这阻止了他们接受新的东西,而只是忠诚地履行一系列宗教仪式和熟记天赐教典。这种状况又影响到教育,使教育倒退到只是以穆斯林的宗教研究为中心,这种研究只是琐细无意义的分析,而没有任何理论和哲学的建树。
  第40节:五、分崩离析的帝国(3)
  特别阻碍奥斯曼帝国发展的,是穆斯林对西方各民族所拥有的优越感,他们狂妄自大,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宗教偏见,部分是源于伊斯兰教此前数世纪里的惊人成就。伊斯兰教在其初创时期,对于来自希腊化的东方、波斯、甚至印度和中国等方面的文化影响,都曾敞开过大门,许多希腊文、波斯文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但是,他们却不屑于接受西方拉丁人的文明。16世纪以前,几乎没有一部拉丁文历史或地理著作被译为阿拉伯文或土耳其文。早期穆斯林曾将法兰克欧洲视为一个野蛮的、黑暗的、无宗教信仰的化外地区;到中世纪末期,这种看法尽管已经过时,但却由奥斯曼人继承了下来。
  伊斯兰教在1500年左右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最迅速的宗教,因此,凡是有关基督教欧洲的东西,穆斯林的官吏和学者就示以轻蔑和傲慢。从15世纪到17世纪,奥斯曼人在欧洲战场上几乎无往而不胜,这使他们更为蔑视欧洲人。因此,当1756年法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宣告法奥同盟成立时,奥斯曼帝国政府立即表示,他们对"一头猪和另一头猪"的联合不感兴趣。这种唯我独尊的态度,阻碍了穆斯林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穆斯林学者对西方学者帕拉切尔苏斯在医学方面,维萨里和哈维在解剖学方面、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划时代成就一无所知。他们既不了解这些科学进步,也不打算做任何有助于科学进步的事情。
  奥斯曼与西欧交界处,是两个宗教文化区的人民可以自由通行的地区,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有机会在这里互相交流知识,接受新的技术信息。但穆斯林显然缺少学习的愿望。久而久之,连这些可供学习的东西的来源也都枯竭了。伊斯兰各族在仍然貌似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军事威力的掩蔽下,始终认为自己的文明要比所有其它文明都优越无比,并且永远如此。只是在遭受了一系列惨败之后,奥斯曼人才渐渐地从这种危险的幻想中惊醒。
  在奥斯曼这个由穆斯林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兼而有之的军事帝国里,穆斯林只知道四种职业--政治、军事、宗教、农业。工业和贸易是被征服的非穆斯林属民的事。因而在奥斯曼国家中,工商业者与异教徒几乎是同义词。即使有些匠人已改宗伊斯兰教,也仍然摆脱不了异教徒的烙印。西方人以及当地的基督徒、银行家、商人和工匠等,一律受到轻视,这样就使得奥斯曼穆斯林把源出于基督教的各种思想和发明全不放在眼里,也不愿放下架子过问那些属于匠人和下贱的技工们的事。原始的生产技术和运输工具、社会的长期不安定和政府的暴力统治,使帝国经济长期停留在15世纪水平上。
  奥斯曼也有一批作家和文学家能够客观地估计到了国势的衰落,担忧国家的前途,但他们无力阻止这一趋势的发展。18世纪以前,奥斯曼文化史上曾出现过著名的历史编纂学者纳伊马、宫廷诗人内迪姆和宗教诗传统派代表谢・加利布;各种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体)、纤细画及音乐发展方面,也有过杰出的成就。但在旧的传统已经被打破,新的创造力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即18、19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开始在精神生活领域初露端倪。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只能悲哀地看着帝国一天天走向衰落而无能为力。
  中世纪末叶,奥斯曼是唯一具备领土、内部统一、组织性、人力以及资源等各项条件,从而可以大规模应用新式战争装备的大国。这类新式装备费用庞大,中世纪欧洲的城邦国家和封建诸侯远远无力承担。或许正是由于奥斯曼帝国处于这样的领先地位,才能够形成对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的挑战,而对这些国家商业和技术的大发展却置若罔闻。
  基本说来,奥斯曼帝国,由于它继续保有中世纪精神状态和中世纪经济,仍旧是一个中世纪的国家,但它却额外给自己加上了一副官僚制度以及任何中世纪国家所从没有承担过的常备军的担子。在西欧国家迅速走向现代化的世界里,它却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了。
  第41节:五、分崩离析的帝国(4)
  大国干涉下的民族独立和地方分立 随着对外战争的接连失利和政府机器的衰弱,奥斯曼帝国地方势力的独立活动和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对帝国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
  《卡洛维兹条约》、《帕萨洛瓦条约》带来的耻辱,进一步削弱了已经开始衰退的中央政府对于各省的控制权。亚洲和非洲那些受奥斯曼统治的地区开始寻求地方独立,但这些独立活动并不具有群众性和民族意义,除了阿拉伯、黎巴嫩、库尔德斯坦等少数遥远沙漠地带和山区外,所有其它地方的首脑人物和他们的追随者,全都不是当地人,而是来自奥斯曼或马木路克的军人阶级。他们并没有得到当地民众的真心支持,其中多数是图谋不轨、铤而走险的帕夏和官员。他们利用素丹权力的鞭长莫及和软弱无能,窃取了本省的大部分税收,把本地变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埃及、叙利亚、巴格达、巴士拉等地都出现了脱离素丹控制,搞地方独立的武装或非武装的活动。这些活动从内部削弱了帝国的统治,而且也为欧洲列强插手近东问题提供了现成的把柄。
  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独立的代雷贝伊(derebey,人们称之为山谷贵族)自18世纪早期就已建立了具有强烈地方自治色彩的小王朝。他们曾是国家官员或官方代理人,在当地人民支持下实现地方自治后,只对素丹政府承担一定的财政和军事义务,是奥斯曼帝国的正规藩臣。
  接着,奥斯曼帝国直接控制的伊斯坦布尔周围地区,即鲁梅利亚,18世纪末也成为新兴的"乡绅"阶级(即阿扬,ayan)的掌中之物。他们逐步取得政府的各类职权,开始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私人财政部门和法庭,其势力足可以与安纳托利亚的"山谷贵族"分庭抗礼。
  在埃及,由于穆罕默德・阿里的长期经营,使埃及一步步走上真正的独立。阿里的叔父是埃及的"穆塔萨里姆"(副总督),这使他很早就掌握了从事政治经济管理的初步知识。后来他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作为其叔父的特遣队顾问,参与了素丹与拿破仑的战争,从此声名大振。1805年,他在开罗的爱哈尔清真寺①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支持下,自封为全埃及的统治者,素丹被迫授予阿里以埃及总督头衔。在奥斯曼帝国内,埃及本只是一个向素丹提供贡品和赋税的仓库和维持帝国在叙利亚和阿拉伯统治的军事基地。拿破仑远征埃及的行动,将埃及引进了世界舞台。阿里利用埃及的这一地位,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军事、行政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埃及逐步西化。
  阿里取缔了自己从阿尔巴尼亚带来的易叛变的军队,建立了以应征农民为主体的新军。他用欧洲武器装备这支军队,实行法国军队的训练方式,然后将这支军队用于一系列实战中,很快征服了努比亚、塞那尔、顿古拉和达弗。阿里重视埃及的经济发展,在亚历山大建造了海港和运河。他把埃及视为私产,千方百计地扩大这里的农副产品收入,并逐步将其据为己有。1812年,他吞并了所有的宗教基金和全部封地,并进行房地产地契的核查,将大批没有地契者(大多数世代相传的农民自然没有地契)降为帕夏的佃农。按照古代惯例,他征用了所有输入的木材。他实行近乎严苛的保护关税政策,造成了生活费用难以容忍的上涨。阿里羡慕西方的文明,建立了一所传授英国数学方法的算术学校。他最后进行的一些实质性改革,促使保守的奥斯曼素丹不得不思考改革之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