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22章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西方列强要挟素丹公布了新的改革诏书。在诏书中,素丹承认奥斯曼境内的基督徒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同信仰的民族在帝国内有平等地位,他们都可以同穆斯林一样入学校、从政和服兵役等。但这一诏书在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中并没有得到热烈响应,人们对它普遍持怀疑态度。
  1860年,黎巴嫩的德鲁兹派和马龙派之间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德鲁兹派杀害了3万多基督教徒,在欧洲引起了震动。奥斯曼政府授权富阿德帕夏去镇压肇事者,法国乘机派遣出一支6万人的军队,其他国家提出了外交抗议。黎巴嫩和大马士革的法庭做出了残酷判决。英国人为了与法国对抗,反对严厉制裁德鲁兹人。在英国干预下,流放至的黎波里的德鲁兹人在后来回到了家乡。
  第44节:五、分崩离析的帝国(7)
  在巴尔干半岛,各基督教民族也在西欧列强支持下逐渐脱离土耳其人统治。先是罗马尼亚合并了已实现自治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走上独立道路。随后,鲁梅利亚的各斯拉夫行省发生了反对土耳其政府的暴动,俄国的领事起了煽动作用。黑塞哥维那在1875年发生了骚动,帝国试图用武力镇压和行政改革的手段平息这次骚动,但它所建立的一个包括基督教官员在内的行政委员会却由于伊斯兰教徒的阻挠而无法行使职权。1876年保加利亚也发生了起义,原因是陷于财政困难的帝国政府发出命令在四个星期之间将所有拖欠的税款收齐。帝国政府策动这里的塞加西亚移民对起义者进行野蛮屠杀,引起了英国人的愤怒,反对党领袖甚至提出了将土耳其人逐出欧洲的口号。9月,在欧洲各大国的干预下,土耳其政府被迫承认五年内保留并认可保加利亚总督的权利,并建立一个国际管制委员会处理相关问题。5月,萨洛尼卡的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为了一个保加利亚少女发生争吵。当时德法两国的领事遭到了暗杀,结果一支欧洲舰队开到了萨洛尼卡港外。这时伊斯坦布尔的神学和法律学校的学生发生了暴动,推翻了首相和宗教首领穆夫提。三个帝国建议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实行两个月休战,如果在此期间不能达成和平协议就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1876年6月,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政府向土耳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销土耳其卫戍部队和塞尔维亚边境的非正规部队,并任命米兰亲王为波斯尼亚总督,正式对土耳其宣战。
  1877年,沙皇俄国借口巴尔干半岛的骚动已妨碍了它的和平发展,向巴尔干半岛派出了大军。在巴黎条约中保证维护土耳其领土完整的各西欧大国这时却宣布中立。俄国人与罗马尼亚签订了一项军事条约,获得了使用罗马尼亚全部资源和交通工具的权力,俄国大军肆无忌惮地通过罗马尼亚去攻击塞尔维亚的土耳其人。5月,罗马尼亚宣布独立。1878年,俄国人占领亚得里亚堡,但它试图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行动,在英国舰队的干预下被迫停止。土耳其人在俄罗斯压力下让出了亚美尼亚,承认保加利亚独立。但英国不承认这一条约,从而得到了塞浦路斯。这时,奥地利也开始武装军队,欲在这场混乱中争一杯羹,俄国被迫坐下来谈判。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由于俾斯麦的干预,土耳其人保住了保加利亚南部,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格罗从此独立,希腊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领土让步。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换得了多希鲁加。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和诺维巴沙旗却处于奥地利的直接威胁之下。
  但希腊对这个柏林条约并不满意,又于1896年策动了克里特岛暴动。1897年夏,帖萨利亚也发生了暴动。但希腊人在军事上过于软弱,只是在西欧列强支持下才免于一场灭顶之灾。各大国所规定的和约条款只给大陆希腊人带来了微不足道的边界调整,而克里特岛则成了在基督教徒总督管理下的自治省。
  马其顿的情况更使奥斯曼帝国感到棘手,这里是土耳其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等民族的混居地区。因此,三个与之边境毗连的基督教国家(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都争夺这片土地肥沃、盛产烟草、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省份。1902年,成群的保加利亚人在马其顿组织起来进行游击战,打击其他的斯拉夫人,甚至连土耳其军队也不能平定他们。在俄国和奥地利的建议下,帝国政府建立了一个由欧洲人担任总督和在欧洲军官指挥下的公安部队,平定这一地区的秩序,但没有解决问题。奥地利乘机试图向南发展,将其势力推进到萨洛尼卡。这引起了俄国和其他大国的嫉妒,他们要求任命一个受到他们控制的总督。这种大国主义的计划和土耳其被瓜分的危险,激怒了奥斯曼帝国的新兴军人阶层,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策划下,一场政治风暴即将出现。
  大国操纵下的帝国财政 除了领土的肢解外,列强还以种种方式控制了土耳其国家的财政事务。17世纪以后遇到的重重危机,使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往日的经济优势,素丹阿卜杜勒・阿齐兹1861年登位时,帝国已经负有1500万英镑的外债,这年亏空已达 4.5亿皮阿斯特。第二年,帝国政府接洽好一笔600万英镑的英国贷款,但必须让一个英国专员监视这笔款项的使用。其他大国的财政代表不久接踵而至,外国对土耳其的经济控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他们的建议,设立了一个审计委员会和一个国家银行,但由于缺乏称职的官员,它们对管理财政都没起到很大作用。
  第45节:五、分崩离析的帝国(8)
  19世纪70年代以后,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困难达到了最高点。帝国政府在巴黎进行谈判筹借新贷款,并且欲使奥斯曼银行成为整个帝国的收税人和出纳人,但都没有成功。这时,如果素丹阿齐兹能够下决心将他的巨大私人财产出让一部分,或者削弱他的宫廷消费,仍可以避免最坏的事情发生。但他没有做出这种牺牲,政府被迫宣布国家破产。首相宣布,帝国政府由于财政亏空,只能按照所欠贷款总额度的50%偿付贷款利息,另一半则追加5%的利息。在宣告破产的时候,未能偿清的债务加上当时为购买装甲船、克虏伯大炮和马丁枪所借的债款,据估计达62.25亿法郎。
  由于素丹的滥事挥霍和庸碌无为引起了一场宫廷政变,在米哈特帕夏的领导下,又一场深刻的改革揭开了帷幕。这场改革运动经过19世纪末期的几十年动荡,终于在20世纪初期初见成果,一个新兴的土耳其共和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英]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范中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美]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张增建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
  [德]卡尔・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和国家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伊兹科维兹:《帝国的解析--奥斯曼的制度和精神》,韦德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① "罗姆"即"罗马"的谐音。"素丹"即权威者之意,最初是受权于阿拉伯哈里发的突厥人军事首领,后随着土耳其人在伊斯兰世界地位的上升,成为土耳其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 叶卡捷琳娜有意在波兰制造事端,诱使它卷入对俄国的战争。她利用波兰国王去世之机,以武力将自己的情夫斯塔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不久,又迫使波兰议会通过非天主教徒(东正教徒)与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遭到拒绝后向波兰发兵。波兰贵族组织了反俄罗斯同盟与俄国人对抗,得到土耳其人和法国人的支持。武装起义失败后,巴尔达党人逃往土耳其境内,俄国军队随之入境,焚毁了巴尔达城。这一事件成为俄土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土耳其人也称之为波兰战争。
  ① 爱哈尔清真寺被穆斯林世界尊奉为宗教研究学府,它的支持是阿里获得埃及实际统治权力的重要因素。
  ① 马龙派是叙利亚地区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民众组织。
  第八章 从大英帝国到联合王国
  第46节:一、英国崛起:世纪性的跨越(1)
  第八章 从大英帝国到联合王国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亚大陆西北角,孤悬海外。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联合王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已远不能与曾经的辉煌和荣耀相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民族,近代化国家中的"长子",曾经领先世界达三百年之久。它在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上也有将近两个世纪,曾统治着海外59块殖民地,主宰着比它本土大140多倍的版图、比本民族多10倍的人口的命运。
  今天的英伦岛上,绿树葱茏,繁花似锦,真正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园,人们安详闲适地生活着。这个岛国也如同一个博物馆,无处不是历史。长条椅上默默静坐的白发老者,溪边湖畔残叶凋零的枯枝朽桠,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密德兰平原曲线般逶迤的耕地牧场,西北区高地漫山遍野的厂舍房宅,如同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英格兰曾经发生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痕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