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28章


战后初期的经济繁荣持续不到一年,英国便陷入经济危机,整个工业产量下降一半,受打击的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
  最初的社会骚动是士兵复员问题。军人饱经战火磨难,战争结束了,他们理所当然地希望解甲归田。但政府依然沿袭战时思维,维持大量军队,延缓士兵复员进程。他们力图在手中掌握足够的兵力,用于镇压殖民地民族运动,并与苏俄作战,以解苏俄退出协约国阵营的心头之恨。政府还担心,久经战火熏陶的士兵回到民间,有可能成为反抗政府的重要力量。同时,大批士兵复员还会加重失业问题。军人们对政府的做法极为不满,驻扎在国内外的军队里,兵变、骚动、请愿,频频发生,最终迫使政府加快了军队复员工作。
  由此,战争时期那种上下一心的局面已经过去,英国长期以来自诩的不列颠民族体出现了明显裂痕。这种裂痕还因战后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工作条件的恶化而日益扩大,结果战后十年便以工人大罢工为特征而载入史册。1919年,全英共爆发了1400多次罢工,总人数达260万。1926年发生了英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罢工,参加人数达400万,运输、铁路、矿山、建筑、印刷等部门都陷入瘫痪,英国的工业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
  随着社会骚动频发,内外矛盾激化,英国政局也动荡不定,政党纷争加剧,政府更迭频繁。在大战中维持的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联合政府,一俟大战结束便告破裂。保守党选择与自由党继续联合执政,但实则同床异梦。当保守党组织单一政府、力图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以对付国内失业问题时,遭到自由党和工党的反对而威信大降。保守党又不想让自由党组阁,自由党便全力支持工党上台。1924年,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党政府成立。这一事件看似平常,但它却成为英国政治史的又一个转折点:延续了250年之久的保守党(托利党)和自由党(辉格党)两党格局被打破,自由党的执政地位从此被工党所取代。不过,此时的工党早已不是工人利益的代表,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它与保守党或自由党的政府并无多大不同。由于找不到治国良方,工党政府也在短短几年间数度下台。
  自酿苦酒:对德国的扶持与妥协 被大战弄得精疲力竭的欧洲,为何短短20年后又爆发了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战争?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为何能那么快恢复强国地位,并且搅动了欧洲现有秩序,最后铤而走险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战争的罪魁无疑是法西斯,但英国的纵容、妥协甚至扶持,是助长了德国气焰的,终至是自取其祸。
  一战打破了欧洲大陆均势。德国打倒了,奥匈解体了,沙俄帝国消失了,法国俨然成了大陆强国。至于英国自身,虽然在大战中遭到了削弱,但在别的强国尚未兴起之时,仍旧具有谋求世界霸权的实力,并将重点放在欧洲。欧洲均势的破坏,不利于英国操纵大陆的局势,于是它继续执行以往的均势政策,只是内容从过去的扶法抑德,改变为扶德抑法。
  结果,德国人却被扶植得过了头。英国炮制的道威斯计划,实际上成了德国恢复军事工业的起点。1925年的洛加诺会议,使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常务理事,恢复了大国地位。当德国冒出狂人希特勒之后,条顿民族又变得桀骜不羁了。德国的再度雄起,使英国苦心经营的欧洲均势失去平衡;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使英国无力再造欧洲均势。在均势政策失效的情况下,英国又转而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企图以绥靖求和平,以安抚避战争。1935年,英国和希特勒德国单独秘密谈判,允许德国海军吨位可以达到英国的三分之一。1936年,英国听任西班牙民主政府被德意军队颠覆,听任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甚至还想把祸水东移苏联。然而德国人并不遵循英国人思维逻辑,它悍然发动了新的世界大战,并迅速将枪口对准英国。
  第57节:三、两次大战:走向困境的英国(3)
  从另一个角度说,英国扶德抑法作为均势政策的一种运用,对德妥协绥靖企图将祸水他引,虽然也可解释成一种策略,但实质上却是英国实力下落的一种反映,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不像战前那种主动性的均势方略。由于国运中落,以及害怕战争灾难,英国国内的和平主义日渐抬头,对德绥靖妥协的政策符合其国内相当一批人的心态。君不见,1939年,当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国时,机场居然聚集起了规模相当可观的欢迎人群。
  张伯伦的慕尼黑绥靖实际上是英国对德长期错误政策的最高体现,导致了德国法西斯的胃口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军队在西欧大陆上风扫残云之后,英国也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威胁,吞食着自己种下的苦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苦斗 对于英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啻又是一场噩梦! 在反法西斯战线的主要参战国中,英国本土虽然不是主要战场,但它对法西斯作战的时间长度仅次于中国,它同美国一样,同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都正面交过手,直接打过几场恶战苦战。战争几乎耗竭了英国的全部实力和财富。
  战争初期,德国忙于东线作战,无暇西顾,英法军队也几乎是按兵不动。这一"西线无战事"的现象,史家嘲弄为"奇怪的战争"。德国攻占波兰后,迅速将矛头西调。它采用闪电突袭战术,于1940年4、5月间迅速攻占或迫降了北欧西欧诸国。英法联军猝不及防,节节告退,演绎了在战争史上堪称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几日之内,33万英法军队渡过海峡,退回英国。虽然这次大撤退从道义上是无可厚非的,从战略上说也是成功的,但给英国军队及人民的心理打击是沉重的,并且预示着英国本土将要面临战争恶魔的降临。
  半月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向德国投降。至此,北起挪威南至西班牙的全部西欧海岸都已被德军控制,英伦陷入三面被围的困境。再放眼整个欧战形势,英国的处境就更危险了。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波兰以西的欧洲大陆,几乎全部控制在法西斯手中,只有瑞士等几个小国保持"中立"。整个欧洲战场,似乎整个欧洲大陆为一方,小小的英伦岛屿为另一方。什么叫做孤立无援,这时的英国政府和人民才有最深切的感受。那时苏联的态度相当暧昧,美国还在中立状态,罗斯福正在努力地说服国内的孤立主义者援助英国。
  这整整一年的时间,曾被丘吉尔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这个顽强坚韧的民族,危急时刻凸现了最伟大的品格。德意法西斯横行欧洲时,只有英国敢于与它们正面交锋;伦敦还成了各沦陷国流亡政府汇集的场所,成了支持各国人民抵抗法西斯运动的堡垒。当希特勒一次次抛来"和平建议",希望和英国结好的时候,每次都遭到了丘吉尔政府的坚决拒绝。
  为坚持正义,英国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40年8月,德国空军发动大规模空袭,著名的"不列颠之战"开始。空战持续了9个月,德军飞机向英国投下6万吨炸弹,炸死居民8万多人,炸毁建筑物100多万栋。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考文垂、伯明翰等重要城市,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空战中,英军损失飞机915架,德军损失1700多架。不列颠军民在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保卫着祖国。与此同时,英国军队还在非洲与意大利军队展开激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后,苏联成为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对手。苏德战争爆发的当晚,英国首相丘吉尔立即发表演说,明确表示要支持苏联。这个自称"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的人,宣布"俄国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苏德战争的爆发,也改变了英国长期孤军作战的局面,缓解了英国的困境。不久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参战,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很快形成。英军乘着这一时机,在东非消灭了30万意军,并在阿拉曼战役中将德军"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利比亚,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又会同美军发起攻势,迫使德意联军投降,结束了北非战事。
  第58节:四、白人自治领的离心倾向(1)
  东方战场上,英军却在与日军的作战中连连失利。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日本又攻击香港,开始抢夺英属东南亚殖民地。不到两周,港英军队全部投降。一个月后,日军占领马来半岛全境。再过半个月,新加坡10万英军向日军投降。新加坡失陷,震动了英国上下,丘吉尔惊呼这是英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灾祸。1942年5月,英军又丢了缅甸,退入印度。在海上较量中,英国海军也屡遭重创,损失了航空母舰、大型主力舰等众多舰只,还丢失了大部分海岛。东南亚大败退,丢尽了英国政府和军队的脸面。
  在西线,北非战事结束后,英国参与的大规模战役还有两次。一是与美军联合,发起西西里登陆战和意大利南部登陆战,迫使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下台。另一次是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战,美英联军开辟了第二战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