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30章


  新西兰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镇压了土著毛利人的多次起义。随着移民不断涌入,白人逐渐构成了新西兰人口的大多数。1907年,新西兰由殖民地上升为自治领。
  在较长时期里,这些白人自治领与英国保持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外交上也追随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们都跟随英国参加了战争,派出了相当数量的军队,也提供了大量战争物资。但也是由于战争,它们在帝国的发言权增大了。巴黎和会上,这几个自治领都以双重身份参加会议,既是独立的谈判者,是"具有特殊利益的国家"(即较小国家)的直接代表,同时也是英国的代表,是英帝国小组委员会成员,它们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并都是国际联盟成员国。
  一战之后,自治领与英国的矛盾激化。在1923年帝国会议上,它们要求在帝国范围内享有与英国本土同等的权利,如贸易优惠权等。1926年的帝国会议,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拥有完全独立地位,有权同外国谈判并签约;自治领同宗主国的关系,只是靠"共同忠诚英王陛下"这一信条而连接在英帝国内。1931年英国议会"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帝国会议上述决议。从此各白人自治领取得了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的地位。此后,联合王国与自治领组成英联邦。
  当然,自治领与母国还是有割不断的天然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自治领都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它们的参战为英国减轻了战争压力,但也为自己争得了与英国博弈的资本。特别是随着英国势力的衰弱,自治领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而英国防务能力的减弱,又促使自治领改变防务合作对象。从二战期间开始,无论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把自己的防务和美国联系在一起,甚至还同美国签订《安全条约》,英国对此鞭长莫及。
  五、殖民帝国土崩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空前高涨,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厦轰然坍塌。当代研究者认为,促使殖民地产生对英离心倾向的因素还包括:二战初期英军的溃退,表明英帝国已相当脆弱,难以为殖民地带来安全保护,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英国为争取殖民地人民参战,曾许下种种诺言,战后需要兑现。而战争中盟国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有利于殖民地人民觉醒。战争还使殖民地不少人士成长为民族主义领袖,他们领导了战后的独立运动。此外,战后美苏等大国对殖民主义没有好感,也造成了不利于殖民帝国延续的国际环境。
  谁宰了英帝国? 曾有西方学者在《谁宰了英帝国》一书中,称以人而论,印度的甘地是第一人。那么以国家而论,印度独立是对英帝国的第一致命打击,印度是第一个瓦解英帝国的国家了。
  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早在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主要从事以印度为重点的东方贸易活动。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扩张异常活跃,18世纪中期,在长期较量之后,英国人将法国人彻底赶出印度。经过近一个世纪侵略,英国人完成了对印度全境的征服。1857年印度爆发全民族大起义,至1859年被镇压。起义迫使英国人开始改变统治手法。以英国在印度的区区十几万人,去控制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用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和掠夺政治肯定是行不通的,起义爆发加快了英国统治集团在这一问题上的转变。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由女王实行直接统治,印度总督代表女王进行管理。同时,女王声称要尊重印度各土邦王公的权力与荣誉,这就促使王公贵族们心甘情愿地窝在英国人卵翼之下。后来英国又允许一部分印度人参与立法,笼络那些具有较强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1877年,英国女王称印度女皇,正式成为这个直属殖民地的国家元首。印度被称为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有人曾这样形容:"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里"。
  第61节:五、殖民帝国土崩瓦解(2)
  印度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没停止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推向了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将印度带入战争,引起了印度人民不满;而英国又拒绝印度人民的独立要求,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怒。战争中印度反英情绪浓厚,许多人不愿为英帝国打仗,甚至站在日本侵略者一边反对英国统治。1942年,甘地提出了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口号,并要求英国交出政权。
  二战结束后,印度经济困难,物价飞涨,饥荒蔓延,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反英情绪更为强烈。而殖民当局又驱使印度军队参与镇压东南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感。全国到处是罢工、游行示威,士兵们甚至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时候英国政府感觉到,印度的独立运动已经具有全民性,英国"不能把过去的公式应用于目前的形势"。但英国当局又蓄意制造混乱,挑起矛盾,致使1946至1947年间印度的局势极为动荡,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纷争残杀,使英国殖民当局已无法控制局势。在这种情况下,新任英国印度总督蒙巴顿不得已抛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两国分别独立,英国从此结束了对印度的直接统治。印度仍留在英联邦内,巴基斯坦则于1972年退出英联邦,割断了与英国的任何联系。
  印巴分获独立,对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斗争是一大鼓舞,从而加速了英帝国的衰落和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如果把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比作多米诺骨牌倒下的话,那么印度就是那第一块倒下的"骨牌"。
  东南亚和西亚独立 紧随印度,是东南亚英属殖民地掀起的民族独立浪潮。英国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不得不放弃对缅甸和马来亚的殖民统治。
  缅甸全境于1886年被英国人征服,沦为英国完全的殖民地,由其直接统治。二战期间,缅甸被日军占领。1945年5月,缅甸人民武装配合盟军,将日军赶出了国土。而英国则企图重新恢复对缅甸的统治,诱使缅甸抗日军队交出武装,其殖民统治反而得到加强。缅甸人民当然不甘心重新沦为殖民地,各地爆发了空前的反英运动,缅甸上空到处回荡着"撤出英国占领军"的口号。在这种局势之下,英国统治集团开始反思对缅甸的统治政策,感到可能要对缅甸做出比对印度更大的让步。但在与缅甸民族力量谈判的过程中,英国当局又出尔反尔,甚至使出了卑劣手段,策划暗杀了缅甸临时政府的官员,并增调军队开赴缅甸。这种行径更激化了缅甸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巨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与缅甸新政府签订英缅条约,同意缅甸独立。当时《泰晤士报》的记者披露了英国官员当时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哀叹允许缅甸独立是英国的唯一选择。1948年初,缅甸宣告成立,并退出英联邦。
  马来亚在1824年后逐渐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马来亚全面溃退。1945年马来亚人民武装力量赶走了日本人,在各地建立了人民政权。9月,英军25万人重返马来半岛。马来亚生产锡和橡胶,英国自然不愿意放弃这样一块宝地。英军登陆后,诱使马来亚共产党交出武装,解散政权和军队。1946年1月,英国宣布将新加坡分出作为直辖殖民地。新、马分治,目的显然是要切断马来亚各地区间反英斗争的联系。1948年2月,英国宣布成立马来亚联合邦。此后,英军与马共游击队的战争进行了10年之久。1957年,英国同意"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捞越、沙巴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共和国。
  西亚以及印度洋上的英属殖民地,也在战后纷纷独立,但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较早的如约旦,独立于战后初期,较晚的则有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等,直到70年代初才涌现为民族国家。
  英属黑非洲觉醒 在19世纪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狂潮中,英国实现了"二C计划",将其控制的殖民地从非洲北部的开罗(Cairo)一直延伸到非洲最南端的开普敦(Cape Town)。与其他列强相比,英国占领的非洲殖民地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二战结束后,英国的亚洲殖民地很快丧失,因而决心维持其非洲殖民帝国。英国报纸称"非洲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广泛开发非洲的资源提供了英国克服经济困难的可能性"。在英国人看来,非洲人的开化程度比亚洲人低,不大容易掀起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反抗。这是英国又一次错误的估计,因为非洲人民经历了二战战火洗礼,民族主义意识已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民族领导人和政治领袖。在他们领导下,黑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最终摧毁了大英殖民帝国。
  第62节:五、殖民帝国土崩瓦解(3)
  最先开展独立斗争的是黄金海岸,即今天的加纳。1947年底,黄金海岸民族主义政党统一大会党成立,要求黄金海岸"自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