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衰落之鉴

第31章


1949年,著名黑人领袖恩克鲁玛建立人民大会党。1951年人民大会党在选举中获胜,由恩克鲁玛负责组织责任政府。1957年,黄金海岸宣布在英联邦内独立,并以加纳为新国名。加纳成为战后第一个独立的黑非洲国家。
  尼日利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战略地位重要,也是英国重要的殖民地,二战结束也促使尼日利亚的反英斗争进入新阶段。1947年,英国将尼日利亚划为三个区,分而治之;并在各区间挑拨离间,阻挠独立。1949年后,尼日利亚工人多次大罢工。1953年举行全国性示威游行,要求自治。1957年,三个区联合起来争取民族独立。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在英联邦内独立。
  肯尼亚的反英斗争相当激烈。肯尼亚1895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20年成为英属殖民地。几十年里,肯尼亚人民一直坚持争取独立的斗争。1952年,肯尼亚开始了武装反抗的"茅茅"运动,与英国殖民者顽强斗争,终于迫使殖民当局宣布加速非殖民化进程。1962年,以"茅茅"领袖肯雅塔为首组成非洲人联合政府。1963年6月,肯尼亚实行"内部自治",12月宣告独立。
  非洲中南部英属殖民地的独立进程,则因英政府统治手腕的施展而颇为曲折。1953年,英国丘吉尔内阁强行将南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拼凑为"中非联邦",企图利用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来控制,并使罗得西亚的丰富矿藏与尼亚萨兰"过剩"劳动力相结合,加强经济掠夺。这种做法,遭到了三国人民的坚决反对。1958年后,这种反对发展为暴力抵抗。英国殖民当局在进行血腥镇压后,又施放"民选"烟幕,提出"新宪法"并举行公民投票,非洲人进行抵制。1963年,"中非联邦"解散。1964年7月,尼亚萨兰独立,取新国名马拉维。10月,北罗得西亚独立,取名赞比亚。
  赞比亚宣告独立的当天,南罗得西亚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也宣布将国名改为"罗得西亚"。他们担心英国会同意占人口多数的罗得西亚黑人独立,因而又于1965年宣布独立,并强行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津巴布韦人民为反对白人种族政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英国政府也审时度势,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对罗得西亚白人种族政权实行经济制裁。1979年,英国在伦敦主持召开解决罗得西亚问题的会议。1980年,罗得西亚进行议会选举,代表非洲人多数的新政府成立。4月,正式成立津巴布韦共和国。
  从50年代后期起,先后获得独立的英属非洲殖民地还有苏丹、英属索马里、塞拉利昂、英属喀麦隆、乌干达、坦桑尼亚、冈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毛里求斯、斯威士兰和塞舌尔等,英国的非洲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香港回归中国 19世纪以来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中英之间的历史旧账才得以最后了结。
  英国是西方列强中入侵中国的罪魁和元凶。1793年,当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到中国晋见乾隆皇帝时,怀揣着与中国通商的希望,夹杂着割取中国土地的野心,而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答复,正式将通商的大门关了起来。英国人靠商品进不了中国市场,转而搬来了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两大危害:一是使中国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人的荷包;二是极大地毒害了中国人身体。魏源曾称鸦片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林则徐奉命禁烟,英国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变成了西方列强的刀下之鱼肉。英国是第一个闯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强盗,也是获得利益最多的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割去了中国香港、九龙、新界等大块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国抢劫了中国无数的财富珍宝。英国还在中国广建租界,侵害中国主权。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倾销,损害了中国的传统产业和民族工业。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所控制的势力范围最大、最富裕。一战结束后,由于英国势力下落等原因,它在中国的头号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
  第63节:六、痛苦的全球收缩战略(1)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影响基本淡出了中国。只有香港在日军投降后,英国再度恢复了殖民统治,并且拒绝了蒋介石把香港归还给中国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收回香港。出于某种战略考虑,中国政府并未把香港回归问题提上具体日程,但中国始终处在主动方,英国人心中却没有底。
  30年过去了,英国人有点发急。1979年后,新任首相撒切尔夫人相继派出几位特使来到北京,试探中国方面对香港问题的政府意向。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1982年,撒切尔首相第一次访问中国,香港问题是主要议题。中国领导人明确地表达了将在1997年全面收回香港的决心,指出主权问题不是可以讨论的,中国政府没有回旋余地。撒切尔夫人心有不甘,在会谈中针锋相对,但已不能改变中国的决心。尽管日后英国政府以及港督当局为香港回归中国设置了许多障碍,尽管它们为未来的香港发展留下了不少难题,但1997年7月1日这个日子对他们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
  在香港回归中国的仪式上,米字旗缓缓降落。从电视画面不难看出,作为新生派的工党新首相布莱尔心情尚属平静,而那位旧殖民时代的代表、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始终垂头不语,这正是大英帝国大势去矣的绝妙表现!
  六、痛苦的全球收缩战略
  大英殖民帝国解体的同时,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大为减弱。在这种局势下,一方面它被迫不得不采取全球收缩战略,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此退却,总想借助时机试图伸展自己的力量,显示自身存在。
  "地中海情结"终结 在西方大国的国际战略中,地中海特别重要。特别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这里就是列强争相控制的对象。对于英帝国来说,地中海航线是它与东方殖民地的最短通道,也是中东石油运往英国的最快航线。因此,地中海作为英帝国的生命线,战略重要性仅次于英国本土。二战以前,英国在地中海地区拥有很强的势力,地中海的东西两个出口即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都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地中海岛屿塞浦路斯、马耳他是英国的殖民地。地中海以东的中东地区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
  战后这种局面很快被打破,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遭遇严重挑战。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地中海危机的高潮。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使控制运河公司的英法两国无法忍受。英国首相认为这是1940年以来英国"所遇到的最危险局势"。英法两国联合行动,经济制裁与军事威胁相结合,但未能使埃及屈服。英法决定铤而走险,企图诉诸战争。10月末,英法先是用空军掩护以色列军队向埃及发动全线进攻,后又借口"保护"运河,向埃及和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火,由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埃及断然拒绝英法要求后,英法飞机对埃及城市实施狂轰滥炸,并出动10万军队入侵埃及。
  战争爆发时,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讨论苏伊士局势,美苏等国都表明了积极的态度。苏联发表声明谴责英法侵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敦促英国停止军事行动,阿拉伯国家和许多亚非国家坚决支持埃及,各国舆论纷纷谴责英法。英法在外交上陷入了极端孤立,同时又激化了国内矛盾。工党弹劾保守党内阁,议会里两党议员冲突激烈,保守党内一些官员提出辞职。伦敦一万多群众涌向唐宁街,同警察发生了"20年来最大最猛烈的一次冲突"。内外交困之下,英法被迫接受联合国决议。12月下旬,英军从埃及全部撤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英法失败而告终。
  对英国来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场突发性的内政与外交、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危机。西方学者评论道,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大的挫折。"伦敦之不能够抗拒美国,以及它在对埃及这样一个并不强大的国家所采取的一场迅速的军事行动中所遇到的明显的困难,表明英国再也不能算作世界上的头等国家了"。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意在填补英法在中东地区留下的"真空"。艾森豪威尔主义出现,表明英国在中东的影响丧失殆尽,"失去了阿拉伯世界"。因此可以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大国地位下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64节:六、痛苦的全球收缩战略(2)
  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的相继独立,再次恶化了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
  塞浦路斯是东地中海的战略要地,1878年后一直处在英国统治之下。二战后,当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高。然而,1955年英军中东司令部迁往塞浦路斯,使其成了英帝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基地。英国政府还反对塞浦路斯实行自决,规定其殖民地地位七年内不变,岛上希腊血统居民和土耳其血统居民可以分治,但外交、防务等大权仍由英国总督掌握,计划遭到塞岛全体居民激烈反对,暴乱和骚动不断发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