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张居正

第34章


六部议除一弊,朝廷曰‘可’,置邮而传之四方,六部的责任就算完成,根本不必关心弊病是否真的被清除。如此一来,所有的奏章题本都成一具空文,这就是程序腐败啊。”
  吕调阳见说得很热闹,不禁激动起来:“是啊,我以为应订立严格章程,凡是朝廷政令、奏章题本,都应严格考察其执行结果,凡不能按时完成者,从严惩处。”
  张居正笑了:“吕大人,你这又是订立新制了,就不怕那些人找麻烦吗?”
  吕调阳哑然,尴尬地笑。张居正说:“根本不必订立新章程,我担任首辅第一天就和皇上说过,遵循祖制。《大明会典》里对这块早就有了规定,何必画蛇添足!”
  杨博做吏部尚书多年,对《大明会典》倒背如流,此时不由得唉声叹气:“咱们又回到原点了,固然有规定,可如何监督执行啊?”
  张居正说:“很简单。各衙门制三本账簿,一本记载一切收文、发文的章程计划,这是原本。在这许多的项目计划中,把例行公事无须考查的,全部剔除,再把剩下的制成同样两本账簿:一本送各科备注,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如有过期未完成的,就由该科提出弹劾;另外一本送内阁查考。”
  杨博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张阁老,您这是要把行政权和监督权都集中到内阁啊!”
  吕调阳也听出来了:“张阁老,这可是破天荒的,皇上能同意吗?”
  两人异样的神情并非一惊一乍。自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后,内阁就是皇上的秘书处。阁臣没有行政权和监督权,只有建议权。张居正这一招环环相扣,六科控制六部本是法律规定,然后用内阁控制六科,这无异于内阁控制了六部。
  这并非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在内廷,也就是冯保把持的司礼监。人人都知道,任何文件,不经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印,就不具法律效力。所以从某一角度而言,是司礼监在控制着六部和六科。张居正的“考成法”表面看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际上是从司礼监手里夺权,然后把权力集中到内阁。
  杨博和吕调阳很担心张居正说服不了冯保,交出这一天大的特权。但他们不知道,或者是假装不知道张居正和冯保的关系。
  二人的担心并非多余,人人都喜欢权力,这是本性。冯保虽然被去了根,但对权力的热爱和正常人没有不同。要冯保同意内阁控制六部而撇开司礼监,这简直比登天还难。
  张居正胸有成竹,他找冯保谈,谈的问题很简单。他说:“帝国残破不堪,非经大阵仗不能挽救。你冯公公也是胸怀大志之人,有良知之人,不能眼睁睁看着帝国这样消沉下去。我要拯救这个帝国,非得到您帮助不可。”
  冯保受到如此重视,不禁飘飘然。
  张居正看他入套,接着说道:“只是想请冯公公以后在我送上的奏疏上不必为难,用好你的笔和你的印。”
  冯保大概听明白了,本来司礼监就是个橡皮图章,但橡皮图章却是有个人意志的,张居正现在是想让这个橡皮图章仅有的一点个人意志都要消失。
  冯保一肚皮不高兴。“这不符祖制吧。”他慢吞吞地说。
  “我说的正是祖制,”张居正从袖中掏出一叠纸,放到桌子上,敲了敲,“里面都有明文规定。”
  冯保当然知道,朱元璋时代,他们做太监的就是木偶,皇上要他们写“一”字,他们绝不敢写“二”字。
  他思虑很久,再次断定张居正和其他首辅不一样,不是很难对付,是无从对付。他使出最后一招:“太后和皇上那里……”
  “这需要冯公公帮忙。”张居正把他拉到一条船上。
  “这……”
  冯公公要跑,张居正哪里给他机会,急转直下道:“您不是说过吗,先皇离世前,也让您担当一定的责任,您现在是想推脱?”
  冯保哑然,最后露出会心的笑来:“张先生,真是厉害,我服了。”
  几天后,张居正拿到了朱翊钧同意实行考成法的圣旨,半死不活的明帝国隐隐醒来。
  考成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地方官不作为,六部就问责;六部不负责,就由六科纠正;六科有问题,内阁就会向六科问责。考成法无非就是让官员们赶紧办事,提高行政效率。
  张居正的思路如下:我给你的命令就是你的真理,你不必在命令上冥思苦想它的对错,所以你得到我的命令后必须立即去执行。
  在考成法的实行下,整个明帝国的吏治满血复活。张居正大权独揽,成为明帝国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
  考成法在整个帝国推行后,首先在苏州府发生奇效。苏州府是帝国财赋重地,但多年来官员和当地地主勾结,财赋始终收不上来。考成法实施后,苏州府官员再也不敢推诿,聚精会神办理政事,很快,就将苏州府多年来所欠赋税收了上来。
  这就是行政效率的提高,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考成法也会被人钻空子。
  周倍阳事件
  考成法实施的几个月后,1573年十一月,替代吏部尚书杨博的张瀚向张居正递交文件说:“为了鼓励官员,建议让六部、六科选拔推荐廉能官员。”张居正欣然同意,他也想看看考成法实施后,催生了多少廉能官员。
  张瀚虽初登吏部尚书的宝座,但因为是张居正推荐上来的,所以倾尽全力张罗此事。在他督促和操持下,各地长官纷纷上报优秀人才的名单、简历和政绩。只一个月的时间,工作就大功告成。
  张瀚不无谄媚地对张居正说:“若是从前,非拖延两三个月不可。自您的考成法出台,看这效率,简直快如闪电啊。”
  张居正也很欣慰,看了看名单,全国各地共上报申请奖谕官员三十五人。他大致浏览了下名单,就分送给六部科审查考核,这不审不要紧,一审问题就出来了。
  吏科言官上疏说,推荐名单中有一人不符合规定,不但不能给予奖励,而且应该惩处。张居正看了混在珠里的这个鱼目,名叫周倍阳,时任广西巡按御史,他是张居正最货真价实的老乡——湖北江陵荆州人。
  周倍阳是1562年的进士,1571年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按御史。当时广西境内府江瑶人叛乱,占据了从桂林直到苍梧的桂江流域,进攻永安完州荔浦县城,州长和武装部部长都被瑶人活捉,导致桂江交通中断,各县城市,光天化日之下都紧闭城门,形势异常严重。
  张居正当时正主持帝国军事,得知此事后马上给新上任的广西巡抚郭应聘去信说:“这股盗贼为患日久,之前的地方官为了隐瞒,姑息养奸,所以才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我的意见是,对付盗贼如对付身上的烂疮,必迅疾除之,绝不姑息。你可集结广西境内所有武装力量,务必一战而成,消此祸患。”
  郭应聘虽是文人,却很能打,尤其是对付内部叛乱,曾在镇压福建上杭古田叛乱时立下赫赫战功。他和张居正私交也不错,所以一接到张居正的信,马上集结六万军队,向府江瑶根据地推进。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郭应聘知道这么多人,补给是大问题,于是向坐镇贵阳的周倍阳请求粮草。周倍阳自来广西后,就闷闷不乐。这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如果不能立下震天动地的大功,肯定离不开这里,可现在有机会立功,却被郭应聘抢了。于是他扣押粮草,搞小动作,使郭应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府江瑶的叛乱非但没被平息,反而渐呈燎原之势。
  幸好,张居正调集资源全力支持郭应聘,瑶人的叛乱才渐渐被平息。但周倍阳嫉贤妒能、贻误战机的臭名已传开,只因为后来朱载垕去世,朝廷空气极度紧张,没有人关注他罢了。
  张居正执政后,空气缓和,言官们又发现周倍阳是张居正的老乡,所以不太敢发声。最应该弹劾周倍阳的是郭应聘,可郭应聘也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息事宁人。于是,周倍阳在广西继续当他的巡按御史。
  张居正发现问题时,大惑不解。很多人都知道周倍阳是副什么德行,怎么会有人举荐他呢?他对张瀚说:“考成法的实施正是关键时刻,严刑峻法的精神连同层层负责的机制已深入人心,言官们在这个时候弹劾周倍阳,我们必须要查清楚。否则,会冷了其他官员的心。”
  张瀚昼夜加班,像老鼠一样追查,终于追查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推荐周倍阳的是吏部右侍郎崔永年。崔永年和周倍阳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他们从小长大,既是同乡,又是同年,这种关系使他们唇齿相依。周倍阳去广西做巡按御史时,崔永年哭得昏天黑地,如同死了爹妈。他对周倍阳说:“只要有一线机会,我就把你搞回京城。”遗憾的是,两年来,他一直没找到机会。现在终于有了机会,他都没和周倍阳打招呼,就推荐了他。推荐周倍阳前,他也想过周倍阳的劣迹,但兄弟的情感糊住了他的心,他大无畏地把好兄弟的名字写进了推荐书里。
  张居正得到调查结果,拍案而起,发誓必须严肃处理这件事。他马上找来张瀚、葛守礼和吕调阳商议。
  张瀚先发言:“崔永年假公济私,玩忽圣命,理当贬黜。不过……”他停下来看张居正,见张居正毫无示意,他继续说道,“崔永年和周倍阳进士考试的主考官是杨博大人,杨博刚去世,门生就遭罢黜,外面的人恐怕会对张阁老您说三道四。”
  张居正何等聪明,已听出张瀚的真实用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