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张居正

第36章


1574年初,殷正茂发来最大的捷报,广东匪患除了林凤外,全部荡平。据巡抚广东的御史回京扼腕叹息说:“到处都是尸体,殷正茂杀人不分青红皂白。”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广东大部分地区已恢复平静,百姓正逐步安居乐业。
  张居正得意之余,向殷正茂去信说:“老同学,你做得很好。不过别骄傲,务必痛打落水狗,斩草除根。”
  殷正茂被激励得如同打了鸡血,把战场从陆地搬到海上,追击狼奔豕突的林凤。林凤被殷正茂追得惨不欲生,只好舍命向海洋深处逃亡,殷正茂见他已难成气候,又因为他对海战陌生,便退回陆地。
  他还未从晕船状态中恢复过来,张居正的信又来了:“岭西的山民闹了几十年,虽未呈燎原之势,却也是火星,老同学再辛苦一下,将其一股荡平吧。”
  广东岭西的山民就不是正常人类,他们能在树林中如猿猴般跳跃腾飞,反抗政府多年,地方官焦头烂额。殷正茂早就注意过这些山民,经过多方位衡量,发现荡平他们的可能性不大。他一直担心张居正会想到这件事,想不到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他有理有据地给张居正回信说:“岭西山民的地利强大得一塌糊涂,而且我觉得他们只在山里闹腾,影响不到乡村和城市,只要政治清明起来,他们会无疾而终。”
  张居正冷酷地回信:“你这种想法要不得!我早说过,对叛乱分子除了屠刀,没有别的,斩草除根是唯一办法。现在朝堂上也有人反对,说他们不宜剿灭,剿杀他们劳民伤财。劳民伤财是暂时的,用一年时间的劳民伤财换取几十年的和平,这笔生意不该做吗?!你放心,我会亲自为你在广东集结三十万人马,听你指挥。不必运筹帷幄,只需进行地毯式扫荡,见人就杀,不留活口。”
  殷正茂只好从命,带着张居正亲自集结起的三十万人,杀鸡用牛刀地彻底剿灭了岭西的山民。
  张居正得到捷报后,冷静地指导殷正茂:“务必多进行几次扫荡,千万别有漏网之鱼,防止春风吹又生。一旦发现,立即除掉,绝不姑息。”
  这就是张居正对待所谓农民起义的态度,和几十年前同样在两广剿匪的王阳明截然不同。王阳明主张恩威并施,用良知感化土匪。而张居正主张的是,只要你一日为匪就终生是匪,对待匪徒,只有一个字: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广东安宁之前,广西的匪患也销声匿迹,这缘于张居正和郭应聘默契的合作。前面谈过,郭应聘到广西任巡抚时,府江瑶人掀起叛乱。郭应聘主动剿杀,却被周倍阳捣乱,功败垂成。周倍阳被调离后,郭应聘正准备大展拳脚剿杀府江瑶,想不到怀远的瑶人又掀叛乱,怀远知县马希武被杀,整个广西为之震动。
  张居正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他和郭应聘商议后,决定先集中力量对付府江瑶人,让怀远瑶人疯狂一段时间。在郭应聘的强力指挥下,1572年春节前夕,府江瑶之乱被平定。1573年正月,张居正认为刻不容缓,命令郭应聘向怀远瑶人发动进攻。
  朝中马上有人弹劾郭应聘,说他滥杀无辜,平定府江瑶之乱的过程中,无辜百姓被他砍了脑袋领功。朱翊钧时刻记得张居正的教诲,对弹劾文件置之不理。张居正去信抚慰郭应聘:“这都是那群穷嚼蛆的人胡说八道,你不必往心里去。皇上的眼睛和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被人说滥杀无辜,就不敢轻易动屠刀。对付叛乱,必诛杀殆尽,不可留一人。”
  郭应聘和殷正茂不同,他内心深处有慈悲的痕迹,对别人的看法很在意。当张居正命令他向怀远瑶人进攻时,他停滞不前。怀远瑶人的叛乱和府江瑶人的叛乱有本质不同,怀远瑶人是官逼民反,府江瑶人是聚众闹事。
  这一种态度的转变,让他失去机会。1573年春天,一场大雪突降广西。广西下雪,几十年难遇,坊间纷纷传说,这是老天爷警告嗜杀者立即放下屠刀,否则将有更大的天象变化。北京方面,言官们捉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张居正发出抱怨,指责他在对待百姓暴乱上的态度过于强硬,如嗜血狂魔。
  朱翊钧刚一动摇,张居正马上拿出他个性鲜明的理论。他没有谈百姓暴乱问题,而是谈皇上该如何保身以保民。他说:“爝火之方微也,一指之所能息也。及其燎原,虽江河之水,不能救矣。……人心之欲,其机甚微,而其究不可穷,盖亦若此矣。是故善养心者贵豫,主敬以存之,典学以明之,亲正人君子以维持之。禁于未发,制于未萌,此豫之道也,所以保身保民者也。”
  张居正虽是在说保身,实际上说的是,皇上应该密切注意刚露头的星火,及时扑灭,否则到燎原时,就不可收拾了。
  朱翊钧生长于深宫之中,想象不出百姓暴乱的破坏性。中国古代百姓的造反有个规律:开始时因为没有力量和官府对抗,所以只能从老实的百姓那里抢劫粮食和武器;发展壮大后,才和政府短兵相接;被政府军击败后,又回头抢劫老百姓。所以,无论给他们冠以“起义”还是“革命”的名头,都无法掩盖他们对苍生的破坏性和负面价值。
  张居正从民间来,虽未亲眼见过百姓暴乱,但他深知这样一条道理:一群人集合起来,群情沸腾,肯定是不分青红皂白抢劫杀戮的,受苦的只能是那些老实巴交的百姓。对这群祸害,最好的教化武器只能是屠刀!
  对于张居正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朱翊钧不置可否。张居正不希望他能深刻理解,只要求他同意剿匪工作的继续。
  朱翊钧同意。
  张居正立即去信郭应聘:“郭巡抚啊,你读圣贤书,崇拜圣贤,岂不知孔夫子说,天道幽远,不可探察。让天象归天去吧,人该做的事,还要做。”
  郭应聘这才下了进军的决心。张居正又来信说:“怀远盗贼和其他不同,由于是官逼民反,所以得人心不少。他们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有百姓的支持。第一招先将其生存之源切掉,当地百姓有通匪者,杀无赦。搞定百姓后,再向他们进攻。”
  郭应聘未听张居正的话,先向怀远盗贼发动了猛攻。怀远盗贼据险死守,政府军死伤惨重。郭应聘又下令围而不攻,想不到夜晚时受到怀远盗贼的突袭,又是损兵折将。勉强围困一个月后,他发现怀远盗贼各个红光满面,这时才想起张居正的话,他们得了民心,有老百姓的支持。撤回大本营,郭应聘一筹莫展。
  张居正责备他的信到了,说:“将在外固然有所不受,然而战略还应该从长计议,多听中枢的指导。你如此任性,损失惨重,按法律,我该治你罪。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先记你这笔。手下将官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有畏死不前者,可斩杀几人,以尊律法。军队有损失,该休整。军事行动可延缓,等兵强马壮之后再图进取。”
  郭应聘懊悔不已,又一次违背张居正的嘱咐,重新发动两方面的军事进攻。一方面阻断百姓,一方面围困怀远盗贼。这一次,老天爷眷顾他,郭应聘获得大成功。写捷报时,双手直颤。
  如果他还未成功,张居正的压力可就太大了。他的首次失败已让整个政府意志动摇,连内阁都出现分歧。他把张居正从烂泥中解救出来,张居正不得不心花怒放一回。
  高兴之后,他千叮咛万嘱咐:“是否还有余贼藏于民间?要进行多次扫荡,务必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已动刀兵,就不要忸忸怩怩,也别发妇人之仁的慈悲。留下祸根,将来还要有军事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
  一个月后,郭应聘给了张居正可靠的答复:“星星之火已被扑灭,若再燎原,我提自己的头去见你!”
  张居正很满意,他仿佛看到太平之光在累累白骨上缓缓升起,虽然慢,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这太平的星星之火在不久的将来必呈燎原之势!
  曾省吾的提议
  1573年春节,四川巡抚曾省吾却心事重重,毫无欢乐可言。曾省吾是张居正心目中最合格的官员,“娴将略,善治边”。两年前以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四川,只用一年时间就将四川治理得井井有条。四川百姓对其顶礼膜拜,但曾省吾知道,眼前的秩序和繁荣都是暂时的幻象。不去除都掌蛮这个毒瘤,四川就永不会和谐。
  都掌是在明代生活在四川的一支少数民族,汉人称其为“都掌蛮”。这个民族有两个符号:一是铜鼓,族人腰间可以没有腰带,但绝对要有一面铜鼓;另外一个就是悬棺,把死人的棺材用我们今天都无法破解的方式放在悬崖峭壁上,引人注目。
  曾省吾就对他们的铜鼓和悬棺做过详细的研究,结果一无所获。他之所以研究这两样东西,是因为他想破脑袋都不明白,为什么有如此想象力和艺术魅力的民族会那样好勇斗狠、不受拘束,是连天地都不惧的恶棍。
  曾省吾在百思不解的同时,也深深佩服都掌蛮,一有战事,他们放下铜鼓拿起刀枪就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其实不仅是曾省吾对都掌蛮心乱如麻,每个来四川的官员一想到都掌蛮,都要抱头蹙眉。
  从朱元璋建国到朱翊钧登基的两百年间,都掌蛮和明帝国的军事冲突就成了常态。两百年间,明军对都掌蛮进行了十一次颇具规模的征讨,但都无功而返。经过百年的反围剿斗争成果,到曾省吾来四川时,都掌蛮已拥有凌霄寨、都都寨和九丝寨三大据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