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黑洞

第60章


自从有了人类意识的加入,金钱就变得扑朔迷离。圣人使它变得圣洁;魔鬼使它变成魔穴。于是有人歌颂它;有人诅咒它。“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国门洞开,放眼四方,当中国百姓猛然发觉腰包里“没有钱万万不能”的时候,才感觉到过去对金钱鄙视行为的荒唐可笑。心中的乌托邦轰然倒坍后,转而开始了对金钱的崇拜。有了钱才能富裕;有了钱才能竞争;有了钱才可梦想成真。囊中羞涩的国人陡然对金钱虔诚起来。赵公元帅被敬上神龛,“孔方兄”被写入家谱。此时此刻,拥有金钱——已是明明白白我的心。
  ●苦不堪言者谁
  国人对金钱作用明白无误地认识后,开始了对它的疯狂追逐。有人说初级阶段就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教科书上也清楚地写道,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与并不丰富的人们物质生活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对这一矛盾的调解。物质生活的落后已严重地影响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不能不使中国政府感到警觉。政治上的造神运动被废止后,人们终于发觉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极不协调的现状。这时,已有人开始了对这一“最先进生产关系”的怀疑。中国政治家们顺应民意,发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科技”的口号。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论姓“社”,姓“资”,唯生产力发展是论的观念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国各地改革的举措纷纷出台,承包制、股份制等使国人应接不暇。改革开放政策超前发展,而与之相配套的法制建设却表现出滞后的态势。两者的不衔接,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的空间,使一部分人有机可乘。造假狂潮就是在这一气候下从经济领域冒出的一种时代现象。假烟、假酒、假电器使百姓叫苦不迭,假钱、假信用卡冷不了地冒出,使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每年报刊都会揪出几起造假大案公诸天下,可毕竟这些只是九牛一毛,普天之下,假案何其之多。有的百姓还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忍气吞声。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柜台,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也依然只有选择低档次的柜台购物,对高档精品还是很少问津。这样的购买心理和消费能力,使假货存有较大的市场。在我国流通领域,法律的不健全,给造假分子留下了许多有利可乘的空隙。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假货市场还将继续存在。
  1990年3月,一名中年男子趁营业员下班吃午饭的时候,来到了江苏省宿迁县某银行营业所,要求存入20O0元现款。
  营业员接过现款,下意识地用手捏了捏票面,还抽出一二张大票对着亮光晃了晃,确信无疑后,马上给中年男子办妥了存款手续。正巧下午有一当地居民来这家营业所,提取500O元现款。当晚,这位居民兴高彩烈地来到县城最大的百货商店购买进口彩电。售货员接过那居民递过的现款塞入验钞机。突然,验钞机发出了报警声。售货员立马警觉起来,叫来保安员,把购物人请进了经理室。不久,派出所民警也闻讯赶到。
  询问购物人。购物人把手中现款的来龙去脉仔仔细细地述说了一遍。民警将信将疑。最后,通过大量的查证,认定购物者手中的钞票,就是上午来银行的那名中年男子存入的那笔现款。在银行的配合下,从那家营业所的金库里也发现了同样的钞票。送到有关部门检验,确认这些钞票均系台湾版假钞,外观酷似真币,但在一些地方没有荧光,这就很难逃过验钞机的紫外线了。
  案情同时上报县公安局和银行管理部门。两家联合组成调查组展开调查,首要的是要找到那名存款的中年男子。
  半月后,那中年男子来到营业所取款时,自投罗网。当场在那人身上搜出假币1000元。
  铁证如山,那中年男子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这是一名胆大妄为的假币贩子。假币是从福建云霄县购入的。至此,真凶落入法网,无辜的购物者才被放回家中。这桩银行丑闻也由此公诸于众。
  此则故事并非危言耸听。
  ●银行欠把关百姓太遭殃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中国青年报》上曾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编者给来信贯以“收了没商量?”的标题。
  这里不妨摘录一下这位读者的来信,以供参考。
  前不久我到银行存钱,被查出一张百元假钞,被没收了。询问有关部门,被告知,这叫一旦查出就没收,“收了没商量”。而这些钱是我才从另一家银行取出的,我手头又无验钞机,取了钱总是欢欢喜喜地拿了去,想不到栽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斗。我们是工薪阶层,靠微薄的月收入二三百元维持生计,对从银行取出的钱有假的,困惑不已。更令我惊奇的是,有关方面(上级银行)对此的说法是“银行也可能出现假钞”。我们不禁要问,银行不把关,百姓就遭殃,该谁来承担损失?现在我们连5O元以上的大钞都随收慎用,更不敢轻易去存钱了,偶尔拿到百元大钞都要用传统的方法对光反复细看,自认为感觉良好才略为放心,那么,谁对流通领域的假币把关?
  我认为银行作为国家金融部门,一定要确保假币不外流,这是避免百姓受损失的重要环节。我的一位同事就曾经将他要去存行的百元大钞逐一记下号码,当银行收款员称有假币时,他当即对号,确认不是他拿去的,一场纠纷才算平息。但是很明显,有人用“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将手中假币转嫁出去,这叫我们怎么办?为此我大声疾呼:银行严把关,百姓不遭殃!
  作者本无意对银行提出批评,只是想给社会提个醒: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新增人员较多。这些新进员工大多缺乏必要的岗位前培训,就被充实到货币发行、出纳等基础部门。加上反伪力量不够稳定,不少银行的货币发行、出纳人员鉴别假币的能力较低,误鉴或误收、或疑而不决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严重的是:发生在金融系统内部,少数职工利用职务的便利条件,直接参与制贩假币犯罪的案件也是时有所闻。不法分子有的购买假币后利用职务便利换取真币;有的向犯罪分子提供新币做拓印伪造假币的“母本”。如已经公诸于众的湖北蒲圻市建行沈金华贩伪团伙案;海南澄迈县农行蔡干雄造伪团伙案等大案全系银行干部所为。这些不法分子的卑鄙伎俩不仅严重损坏了银行的声誉,也严重破坏了人民币的信誉。
  有人说:咱老百姓一不小心,就被假币骗了一道。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掩耳盗了铃
  ●经理吓出一身冷汗
  1993年10月9日下午刚过,三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走进了位于北京市地安门西大街的中兴珠宝行。
  跨过店门,三人不约而同地用眼光朝店内扫视了一圈。尔后,径直走到专营宝石戒指的柜台。
  营业员小吴连忙笑脸相迎。
  一位戴墨镜的瘦个子,柔声细语地问道:“用港币买东西行吗?”
  小吴一听口音,再看其装扮,断定,眼前这三位八成是从广东来的大款。连忙应答:“可以,可以。”
  近几年来,港币一直坚挺,外汇牌价一路上升。相反,人民币的前景不太乐观,连年的通货膨胀,使人民币连连贬值。虽然,眼下政府正下大力气抑制通货膨胀,力求稳定金融市场,可是难以挽住人民币一直下滑的信誉。市民感觉存人民币不合算,都在想方设法换成外币保值,更何况商业、金融部门。此时,顾客主动提出用外币购物,正合了老板的心意。
  三个青年一人挑选了一枚宝石戒指,分别是红宝石戒指、翡翠戒指、绿母戒指,共计港币6700元。戴墨镜的瘦个子一手交钱,一手接货。这笔买卖就在3分钟的时间里完成。青年人怀揣宝石戒指美美地离开了珠宝行。营业员小吴捧起绿花花的票子心花怒放,平日难销一枚戒指,刚刚一会儿就销走了3枚,而且还赚的是外币。确实,能不令营业员高兴吗?
  听说店里来了大款,中兴珠宝行的南经理急忙赶往柜台。只可惜,这桩买卖成交太快,南经理只扫了那3名青年人一眼,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招呼,“大款”就转身离去了,只有营业员小吴独自仁立在柜台前。
  南经理走过去,下意识地拿过一张港币,在眼前晃了晃。突然,他感觉到票子有些异常,连忙问小吴:这些都是刚才收下的吗?小吴点了点头。南经理又拿起几张瞧了瞧,不瞧不要紧,这一瞧可把南经理吓出了一身冷汗。
  南经理下海已经闯荡了几年,还到国外去过,世界上的几种主要货币也见识过。可就是瞧着手上的港币就别扭。此时南经理的心中立刻掠过一丝痛楚。难道说真是“船漏偏逢顶风雨”。
  前天,也是他们中兴珠宝行在大华商行租赁的一个柜台,被一群广东仔用假港币骗走了3个金银首饰,价值人民币15000元。当时营业员提出要报案,马上就被南经理制止住。如果此事张扬出去,不但影响本店的声誉,还要危及经理本人的宝座。后者才是南经理不同意报案的主要原因。他心中在盘算:如果能找到那些广东仔,追回被骗的金银首饰,就可万事大吉;万一追不回来,区区万把元钱损失,不足为惜,想办法从帐本上消掉这笔帐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也就神不知鬼不觉,那样对经理的宝座也丝毫无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