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术学

第16章


纵观步兵战斗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当步兵的武器装备得到改进,有了新的发展,就会引起步兵战斗行动的相应变化;一旦武器装备产生质的变革,必然导致新的步兵战术的产生。由此可见,武器装备对步兵战斗具有重大影响。
一、武器装备是步兵战斗的物质基础:
战斗是敌我双方通过战斗力的较量来展现的,战斗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武器装备,它是构成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战术则是对武器装备进行合理的组合和使用。“战术是军事技术决定的”。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发展,影响着战斗行动方式方法的改变,决定着战术原则的改变,规定着战术的发展方向。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战斗并产生相应的战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在没有得到质的改变之前,战斗形态和战斗行动方法也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步兵战斗的发展史充分揭示了这一规律。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斗始终以密集队形短兵相接、列阵格斗的方法进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武器装备的基本性能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在中国,步兵的方阵队形,从战国时期开始运用,直到秦汉宋元时期,持续一千五六百年,随着火器的出现,并由辅助地位逐步向主导地位转化,这种纯武器装备的进步,使步兵的接敌运动、疏开队形、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新的战斗方式和新的战术相继产生。步兵战斗从方阵战术发展到线式战术、纵队战术、散兵线战术,直至现代合同战术,充分证实了武器装备是决定战斗方式和战术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是变革战术的革命性因素。
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不但决定着步兵战斗方式和战术的发展变化,而且这种决定作用往往带有强制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回顾后装线膛枪的运用给步兵战斗带来巨大影响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决定作用的强制性,19世纪下半叶,战场上出现了比燧发枪射速更快、命中精度更高、射程更远的后装线膛枪,把火力打击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密集火力打击面前,密集的纵队队形在接敌时就有可能被敌人火力杀伤,因而不得不采取散兵线队形,以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如在普法战争中,双方军队在初次交锋时都使用了后装线膛枪。普军仍采用适合滑膛燧发枪的纵队战术,结果在不到两小时的战斗中,其近卫军就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在血的教训面前,普军将密集队形散开成能相互掩护的若干小战斗集群,一面射击,一面利用地形向前推进,结果不但减少了对方的杀伤,而且有利于加快战斗进程。现实逼着人们去研究对策,一种集火力、突击与机动于一体的新战术――散兵线战术就这样萌生了。正如恩格斯所深刻指出的:
“一旦技术上的进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性地,而且往往是违背指挥盲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当步兵的武器装备产生质的变革时,步兵战斗方式、方法必将出现质的变革。
二、武器装备引起步兵战斗方式的改变和战术的变革是漫长的渐变过程:
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对步兵战斗方式和战术变革的决定性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突显出来的,需要经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新式武器装备出现初期,往往由于数量少、性能不够完善,因而对战斗方式和战术的影响作用鞍小。7世纪末期的中国唐朝,就已发明了火药,10世纪火药才开始应用于军事,但步兵战斗方式和战术从10世纪到13世纪的几百年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直到14世纪火铳在军队中大量使用后,才创造了步兵的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又如,机枪早在1883年就出现了,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就已用于作战,但由于数量少,并没有引起战术的变革。步兵,尤其是单兵和小分队一级的步兵在新式武器装备的吸纳上存在有先天的滞后性。新式武器装备总是优先装备到较高层次的作战单位。只有当这种武器装备的设计逐步完善,拥有相当强的野战机动性并能大批量生产后,才有可能由上而下逐步装备到步兵各级,成为单兵和分队的基本装备。
例如,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被广泛运用,但直到大战结束,也还没有装备到步兵班。可见,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不管其效能如何,只是具备了产生新战术的物质条件,并不能立即对战术产生根本影响。要使新式武器装备引起战术的根本变化,其本身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具备相对完善的技术性能,并大量装备部(分)队,成为部(分)队的基本装备,至少也得成为一部分部(分)队的基本装备。如反坦克导弹是在远距离上打击敌坦克的高效能武器,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数量装备步兵,步兵对付坦克的战术手段就依然只能停留在近距离的打、炸、阻、迷上,一旦大量装备步兵,步兵打坦克战术就可能得到根本的变革。
所以,只有当一种新式武器装备的量和质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战斗形态和战术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其发生质的飞跃。步兵战术这种质的变革相对于合成军队来说,要来得更晚,等待时间更长。由武器装备引起的步兵战术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这其中包含着武器装备的改进和新的战术的探素。现代条件下,由于军事技术高速发展,这种变革过程较之过去将会大大缩短。我们必须密切注视这一发展趋势,科学地预测量变的积累和可能引起的质的变化,加快步兵战术变革的步伐。
三、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使武器装备发展和改进的直接因素:
步兵战术并不是被动地被武器装备牵着鼻子走。正如前苏联的洛莫夫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研究新式武器对作战方法的影响时,不能忽略问题的另一方而,即作战方法的发展对武器装备、对其战术技术诸元的改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好像对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订单一样。”步兵战术也控制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一旦新的步兵战术产生并运用于战斗实践,人们便会依据新战术的实际需求去检验原来的武器装备,进而提出改造或淘汰某些武器装备的要求与设想。
其实,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认识到达一点。恩格斯在论述纵队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时,明确提出采用这种战术还需进一步改进武器装备,一是需要减轻火炮重量,有一个人或马推拉得动的带轮的轻便而坚固的野炮架,以便使野炮能以当时所需要的速度和步兵同步移动;二是需要一个具有弯曲枪托的步枪,以便于士兵贴腮顺枪管准确瞄准。这一历史论断表明,步兵战术不是被动地接受武器装备制造者的安排,不是武器的奴仆,凡是不符合战术要求的武器装备,要么被改进,要么被淘汰。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进武器装备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步兵现在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都是经过战火考验或战术精心选择留下来的,它们或迟或早地还将被未来的新式战术所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再囿于在战斗的实践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去选择和改进武器装备,而是自觉地利用步兵战术对武器装备的能动作用,先行步兵战术理论的超前设计,尔后根据设计要求制造武器装备。也就是说,现在不但要考虑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还要考虑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
海湾战争后,美军意识到信息时代的战争即将来临,为争取主动,美陆军提出了“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的理论和构想,认为在信息化战场上,小部队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讲工业时代的战争是师长进行的,那么信息时代,则可能是营长、连长甚至是班长进行的战争,士兵不仅是手拿铜枪的战斗员,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战场的神经末梢和信息终端,起到搜索、传递、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新型士兵的战斗功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现实的武器系统。
为此,美陆军以未来科学技术和军工生产为基础,对士兵装备提出了“订单”,要求实施“21世纪陆战勇士计划”。不过,这种战术设计需要承担风险,一旦预测出现偏差,就会给未来的战斗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节作战对象因素
任何战斗,都是敌对双方以暴力手段进行的直接较量,缺少了参战的哪一方,战斗活动均不复存在。作战对象作为战斗的客体,毫无疑问对战斗会产生重要影响。
有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用什么战术,乃兵家之常识。同样,步兵战斗不仅受己方情况的制约,也受作战对象的影响。
一、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决定步兵战斗的行动样式和战术运用:
自古以来,一切军事家都强调熟知敌军情况,针对作战对象的具体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样式和战术。孙子说:“因敌变化者谓之神。”刘伯承曾多次提醒和要求部属,我们要研究打仗的方法,应首先研究敌人的特点,才会有依据。可见,在战场上认真而审慎地搜集、分析、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战斗行动样式,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战术,是步兵指挥员争取战斗胜利的前提。
一般来说,当敌对双方进行对抗时,如果敌方力量较强且处于进攻态势,我方应采用防御行动抗击之,通过迟滞,打击、阻击等行动消耗、削弱敌人,使其失去优势,最终实现敌我力量对比优劣的转化;如果敌方力量较弱且处于守势或坚守某个要点,而我方力量占据优势地位,则应采用进攻行动,歼灭守敌,夺占要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