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第120章


继之小矶国昭内阁,调整侵略策略,企图与蒋介石国民政府进行直接谈判,借以摆脱在中国的困境,以便全力对英美作战。但这一计划最后落空,小矶被迫于1945年4月辞职。而后组成铃木贯太郎内阁,不得不将议和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企图寻找公开结束战争的出路。为此,一方面日本起用前首相广田弘毅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举行会谈,派遣近卫文为特使,携带天皇亲笔信,赴莫斯科请求苏联出面斡旋和平。但由于苏联已在雅尔塔会议上承诺对日作战,因此对日本的谋和企图反应冷漠,反而于1945年4月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给日本的外交努力以重大打击。到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完全堵死了日本有条件求和之路。    
     另一方面,日本法西斯调整部署,采用“特攻”战术,准备进行本土决战,妄图做最后的挣扎。1944年10月,日军集中全部海军力量,在菲律宾的莱特湾,与美军进行最后决战。此役,日军开始采用“特攻”战术,以自毁方式撞击对方军事目标,但仍无法挽回败局,日军联合舰队损失殆尽。此后,制海权和制空权完全由盟军掌握,不断对日军发动强大攻势。至1945年4月,日本在太平洋占领的主要海上据点丧失殆尽。战火已临近日本本土。为进行垂死挣扎,日本着手制订本土决战计划。1945年1月,日军大本营制订了《帝国陆海军作战大纲》,计划在日本本土动员编成240万陆海军部队,组织国民义勇队,并从中国大陆抽调大量兵力和军需物资转用于日本,以便进行所谓“本土决战”。2月,日本战争最高指导会议通过了《世界形势判断》,预见德国将战败,亚洲形势也会不断恶化。判断6、7月美军可能会对日本本土进攻,苏联也可能参加对日作战。对此,日本除进行本土决战之外,别无良策。6月,御前会议决定了《战争指导基本大纲》,确定以“坚决将战争进行到底”为方针,提出以“一亿玉碎”之精神保卫国土。    
     根据本土决战计划,日军调整军事部署,从关东军等调回相当部队,加强本土防卫力量。至6月,日本本土的兵力有53个师团、25个旅团、2个战车师团、7个坦克团、4个高炮师团。陆军航空兵编为3个军,有特攻机2100架,其他飞机1100架。海军仅有驱逐舰19艘,潜艇38艘,海军飞机约有5000架,大多为特攻机。陆海军总兵力达370万人。但是,由于新编部队很多,不仅兵员素质差,而且武器装备也参差不齐,相当不足。所以,本土决战计划原本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死胎。    
    
第八部分:关东军的灭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反攻(3)
    四面临崩溃的关东军    
    随着日本法西斯日益走向败亡,作为“皇军精锐”的关东军也变得空虚、衰弱。    
    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以后,素有“北向军队”之称,对苏联虎视眈眈,多次挑起边境冲突,却屡遭惨败。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是最为惨重的一次。但它并不甘心,1941年举行“关特演”,欲图大举进攻苏联。直到1942年以前,关东军对苏联的战备方针仍然采取攻势作战的战略。它把东北分为4个作战正面:东正面,乌苏里江至图们江方面;北正面,黑龙江方面;西北正面,额尔古纳河方面;西正面,中苏、中蒙边境方面。    
    从1941年“关特演”到1942年是关东军对苏备战的最高峰。1942年的部署是:第1方面军所属的第2、3、5、20军的7个师团和装甲军的2个坦克师团部署在东正面,准备进攻苏联的沿海州地区。第2方面军所属的第4军的2个师团部署在北正面,准备渡过黑龙江,切断西伯利亚铁路,配合第1方面军作战。第2方面军所属第6军的1个师团部署在西北正面,采取守势。西正面,仅部署1个阿尔山驻屯队,采取防御作战。另外,还有4个师团部署在第二线,对苏备战总兵力达16个师团。战略总方针是东攻西守。    
    1943年以后,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局势日益恶化,关东军的主力部队和装备大量南调,战斗力急剧下降,攻势作战的战略思想逐渐动摇。至1944年7月,关东军部署在东正面只有4个师团,北、西北和西正面各只有1个师团,第二线有1个师团,共8个师团,比1942年兵力减半,战斗力降到最低点,已无力向苏联发动进攻作战。随着关东军实力的迅速减弱,其原来的对苏“攻势作战”即成泡影,战略任务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1944年9月18日,日军大本营向关东军下达了“对苏全面持久作战”的命令(“大陆命1300号”),要关东军“尽力防止战争之发生”,并作好对苏持久作战的准备,一旦苏军来攻,关东军应利用东北的广阔地域阻止苏军的进攻,即使万不得已,至少应确保东北的东南部到朝鲜北部之间的地区。这种纯粹被动防御的作战方针,对于一贯骄横的关东军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    
    根据大本营的命令,关东军于1945年1月初制定出对苏防御作战计划。其要点是:首先沿边境形成第一道防线,利用地势和军事设施阻击苏军;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实行第二线防御作战,在东北广大地域及最后根据地东南满和朝鲜北部进行持久战和游击战。在兵力部署上,改变“关特演”以来力量重心一直放在边境一线的局面,从3月份起,关东军设在东、北、西3个边境方面的大批部队均开始向第二线后撤。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更加恶化,面临本土决战问题。为此,大本营制定了《满鲜方面对苏作战计划要领》,命令关东军准备放弃东北大部分地区,只“确保京图线(长春至图们)以南,连京线(大连至长春)以东要域,进行持久作战”。〔日〕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10)第232页。即由以长春、大连、图们三点构成的三角地带,作为日本进行本土决战的第一道防线,进行防御作战。并规定“根据需要可以指挥朝鲜军司令官”。这样,关东军便由原来的进攻最前锋变成了防御“总后卫”。    
    日本大本营为加强关东军的防御力量,于6、7月间从关内的中国派遣军抽调第4军司令部和第63、117、59、39师团移往东北和朝鲜,编入关东军战斗序列。关东军也紧急动员在东北的日本在乡军人25万人,编成第30军司令部、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等作战部队。并将国境守备队、宪兵、特务机关等统统整编为野战部队,真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至开战前,关东军地面兵力共有2个方面军:6个军、作战部队24个师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等,总兵力约75万人,仅有坦克160辆。空中力量的第2航空军,已是徒有“军”名,能够用于作战的飞机不足200架。虽然关东军从兵员上看再次膨胀起来,但新组建的部队,大多是40岁左右的老兵,兵员素质很差,武器装备也不足,甚至用猎枪充数。有人评论说:关东军已变成“用竹枪武装的纸老虎部队”和“稻草人兵团”。〔日〕岛田俊彦:《关东军》第186页;《关东军终战始末》第175页。    
    虽然如此,关东军还是决心为大日本帝国进行最后一战,其作战部署是:    
    第1方面军,司令部设在牡丹江,担任东正面的防御。其第5军,司令部设在牡丹江附近的掖河,担任饶河至绥芬河的防御。其所属第124、126、135师团部署在东安、穆县、八面通等地。第3军,司令部设在延吉,担任珲春县正面至朝鲜东北角的防御。其所属第79、112、127师团,分别部署在图们、珲春、延吉南方的八道河子。方面军直属的第128师团,部署在罗子沟,担任第5军与第3军之间的东宁县正面的防御,第134师团部署在佳木斯,担任三江地区的防御;第122、139师团部署在第二线镜泊湖和敦化地区。    
    第3方面军,司令部由齐齐哈尔撤至沈阳,主要担任中、南满广大地区,特别是要最后坚守的以通化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担任西正面的防御。其新设的第30军,司令部设在长春,担任长春至沈阳铁路线以东的防御。所属第148、39、138、125师团,分别部署在长春、四平至海龙一线、抚顺、梅河口。新由关东防卫军改编成的第44军,司令部设在郑家屯,担任西正面的防御。所属第63、117师团部署在第二线的通辽、白城子;仅有第107师团部署在中蒙边境的阿尔山、方面军直辖的第136师团部署在沈阳;第108师团主力部署在赤峰,一部在承德。    
     关东军直辖的第4军,司令部设在齐齐哈尔,担任北正面和西北正面的防御。所属123师团部署在孙吴,担任北正面防御,第119师团部署在海拉尔,担任西北正面的防御;第149师团部署在齐齐哈尔,兼顾两个方面。关东军直辖的第34军,司令部设在朝鲜咸兴,指挥第59、137师团担任朝鲜北部的防御。开战后,大本营下令驻朝鲜的第17方面军划归关东军指挥;山海关――大城子――达尔泊――由格吉尔庙之线以西伪热河省西部(包括承德在内)的防御,划归华北侵华日军负责,关东军驻承德部队归其指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