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第121章


    
    
第八部分:关东军的灭亡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本最后一击(1)
    一波茨坦公告    
    德国法西斯灭亡,欧洲战争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这时围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以及建立世界新秩序,同盟国苏联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表面化。为调整这种矛盾,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了第三次会晤。会议上,各国一方面为争取战后新秩序的有利地位而明争暗斗,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仍在负隅顽抗,也相互做了妥协让步,以保证在消灭法西斯最后阶段的团结与合作。这样,三国首脑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基本达成协议,一些难以统一的分歧暂时搁置一边。    
    会议着重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对战后日本的处置方针问题,于7 月26日以宣言的形式发表了《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立即投降。当时,由于苏联尚未对日宣战,故未以四国名义发表。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亦正式加入公告,使之成为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全文共13项内容,指出中美英三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决心以绝对优势兵力对日作战,给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为止。并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国际条约集》第77~78页。公告还就同盟国占领日本本土实施开罗宣言条款,日本的主权范围,以及惩办战犯等提出了条件要求。但是,美国为了达到战后对抗苏联的目的,不仅在公告制定中未与苏联商谈,而且在公告中放宽了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没有把废除天皇制条款写进公告中。虽然如此,波茨坦公告仍然表达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对日暮途穷的日本法西斯是一个沉重打击,为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建立战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政府获悉波茨坦公告后,立即召开战争最高指导会议和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对待波茨坦公告。结果,日本决定不接受公告,采取对公告不予正面拒绝,并观望苏联态度再行交涉的方针。而铃木首相根据军部的意见发表谈话说:“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翻版,政府认为并无任何重要价值,只能不予理睬。我们坚决将战争进行到底。”《大东亚战争全史》第920页。同时,日本统治者害怕公告内容影响国民情绪和军队士气,将公告进行了删除才公开发表。    
    铃木的“不予理睬”的声明,表明日本坚持顽抗的态度,仍要进行垂死挣扎。于是盟国决定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毁灭性的最后打击。    
    二美国投下原子弹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在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前,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试验原子弹爆炸成功。杜鲁门政府迅速做出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美国的企图是,考虑到战后对苏关系,想单独迫使日本投降,以降低战后苏联在亚洲的发言权。当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后,美国便迫不及待地抢在苏联出兵之前,对日本投下了原子弹。8月6日晨,美国出动B~29轰炸机在广岛上空投下了原子弹。9 日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这两次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毁灭性武器的使用,造成了广岛、长崎两城市20多万居民的死伤和生存环境的极大破坏。同时对日本法西斯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并没能使日本继续战争的决心发生变化。《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第116页。    
    与此同时,莫斯科时间8月8日17时(东京时间8月9日零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通知:苏联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从8月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对日宣战既是履行雅尔塔会议上所承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义务,也是苏日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苏联很早就已经下定了打击日本法西斯的决心。1944年秋季已着手准备对日作战计划。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表示在欧战结束二、三个月后对日作战。4月初苏联宣布将不延长苏日中立条约,实际上是对日本发出了宣战警告书,接着便将大批强有力的作战兵团调往远东。6月27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制定完成了“对日本作战计划”,决定从外蒙的塔姆查格布拉格,中苏边境的伯力以及滨海地区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将日本关东军分割,孤立于中、南满地区,然后歼灭之。〔苏〕谢・马・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译本),三联书店,1972,第525~526页。7月初组成了以华西列夫斯基为首的远东苏军司令部,驻地设于伯力。至7月底基本完成了对日作战准备。此时远东苏军共有3个方面军,18个集团军,2个集群,33个军,作战部队128 个师和40多个旅,总兵力157万。各种火炮2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辆,军用飞机3900架。〔苏〕谢・马・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译本),第537页。完成了对日本关东军的包围态势。其作战部署是:    
    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外蒙东部突出部的塔姆查格布拉格,以5 个集团军、1个集群、13个军、作战部队38个师团和20个旅,准备从西面进兵东北。其部署是:自北而南,第36集团军在满洲里对面额尔古纳河西侧;第39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第53集团军、第17集团军, 在阿尔山对面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突出部;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在由格吉尔庙至二连对面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南部边境。    
    
第八部分:关东军的灭亡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本最后一击(2)
    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兴凯湖东南的扎里科沃,以4个集团军、10个军,作战部队32个师和14个旅,准备从东面滨海地区进兵东北。其部署是:自北而南,第35集团军在虎头对面伊曼以南乌苏里江东侧;红旗第1集团军在兴凯湖西侧;第5集团军在绥苏河对面格罗迭可夫以北地区;第25集团军在东宁、珲春对面伏罗希洛夫(双城子)以西地区。    
    远东第2方面军,司令部设在萝北、同江对面比罗比詹南方的拉扎累沃,以2个集团军,1个独立军,作战部队8个师和7个旅,准备从北面进兵东北。其部署是:自北而南,红旗第2集团军在黑河对面布拉戈维申斯克地区;第15集团军在萝北、 同江对面黑龙江北侧;独立第5军在饶河对面比金地区。此外,还有红旗黑龙江(阿穆尔河)舰队,准备在黑龙江和松花江配合第15集团军作战。    
    日本大本营和关东军虽然已经估计到苏联进攻的可能性,但推断苏军至少需要集中40~50个步兵师的兵力,按西伯利亚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约在8、9月之交才能完成对日作战准备。〔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中译本)第4册,第1505~1507页。因此,关东军曾怀有一种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苏联不能在8、9月进攻,以便挨过最危险时期。然而事实把关东军的侥幸心理击得粉碎,在苏军的突然进攻面前,关东军虽有准备,但很不充分,仓促应战,手忙脚乱。    
    8月10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达了第1378号命令,其主要内容是:①大本营的企图是在坚持对美作战的同时,开始对苏全面作战,“以捍卫国体,保卫皇土”;②关东军的任务是“就地击破来攻之敌,保卫朝鲜”。这就意味着解除了关东军“防卫满洲国的任务”〔日〕松村知胜:《关东军副参谋长手记》第65页。,可以放弃东北。这样,由放弃东北大部确保东北一隅,退到放弃东北全部仅确保朝鲜,一退再退,关东军的精神防线首先崩溃了。而苏联远东军的斗志却极为旺盛。    
    在西线,担任主攻的后贝加尔方面军,作战区域为安东(今丹东)―长春―齐齐哈尔之线以西地区,包括沈阳、长春。该方面军分为北、中、南三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突击前进。中央主攻兵团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突破中蒙边界,分两路经察哈尔东北角,进入伪兴安南省和兴安西省。这个方向没有日军防守,所向“无敌”。与其说是作战,不如说是行军。第一天,8月9日就前进150公里,10日接近大兴安岭,11日越过大兴安岭占领鲁北,12日占领醴泉(突泉),17日占领开鲁,通辽、长岭。20日进抵沈阳,一部进抵长春。在此之前,后贝加尔方面军空降部队已于19日分别在沈阳、长春空降。中路第2梯队第53集团军(6个步兵师),紧随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之后前进。在占领开鲁、通辽后,南下进抵阜新、朝阳。中路左翼,第39集团军(9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2个坦克旅),突破中蒙边界,向阿尔山方向进攻。这个方向是关东军第107师团的防区。该师团10 日接到命令:“务必迅速撤至长春附近,归第30军司令官指挥”《满洲国的末日》第86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