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16章


  于是,两人联名上疏:“俺答横行塞外几乎五十年,威制诸部,侵扰边围。如今神明都厌恶他们的凶恶,让他们骨肉离叛,千里来降,我们应该供其宅舍,授其官职,华衣美食以悦其心,严禁出入,以防有诈。”
  尽管边帅高瞻远瞩,最终决定权还在朝中,王方二人的计划必须获得朝廷批准方可实施。不幸此时朝中大多人持反对意见,廷臣围绕是否接受俺答投降,针锋相对地在大殿中激辩起来。
  正方:支持受降。
  反方:反对受降。
  正方辩手:高拱、张居正等内阁大佬。
  反方辩手:饶仁侃、武尚贤、叶梦雄等言路健将。
  叶梦雄等反对人士率先发难:“受降就是示弱,当年北宋末接受辽国郭药师、张瑴之降,以致金兵入侵而国破家亡,历史悲剧岂不是要重演?现今必须遣送把汉那吉回蒙古,以免引发北方战祸。”
  更有甚者,如直隶监察御史姚继可上来就口出狂言扣大帽:“虏寇不足为患,可怕的是我们大明国有内奸。方逢时纽寇纵掠,通敌谋反,罪不容诛。事迹昭然,通应并究!”
  一时,朝议汹汹,兵部尚书不知所措,站在一旁一言不发。
  混乱之下,内阁两要员高拱和张居正却都出奇地冷静,二人不似那些从不调查研究、整日夸夸其谈的官员,多年来,他们对北方边境各大势力都了如指掌,经过仔细分析,二人不约而同地都站在王崇古、方逢时一边。
  高阁老向来快人快语,面对其他官员的非议,他选择从辟谣入手:“方逢时年力精强,才猷敏练,舆论共推。你们说他通敌,可有明确证据?没证据就诬蔑宣镇,真是无知小人。”
  相比高拱通过辟谣“曲线救国”的战术,张居正选择单刀直入,直言接纳把汉那吉是能改写双方历史的好事:“听说俺酋临边索要,我正担心他弃而不取,到时候我们就空抱人质而结怨于虏,现在他来索要孙子,正有利于我们啊。”
  隆庆皇帝极度信任高老师,看到老师支持受降,旋即下决心支持:“这事关系重大,边臣们也一定明白这点,如今他们说可这样做,卿等就应同心协力,促成此事。”
  隆庆皇帝听从阁臣之议,贬黜叶梦熊等顽固派,以息异议。同时,向俺答示好,授予把汉那吉指挥使,阿力哥正千户,各赏大红蟒衣一件。
  远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大臣得知朝廷支持他们,倍感鼓舞,刚烈的王崇古听闻此事,大喝一声:“我就是将一家老小的性命搭上,也要极力促成此事!”
  方逢时也由衷感叹自己是多么幸运,亲身经历了这样伟大的事件,两人积极推进和平解决把汉那吉事件。
  张居正顺水推舟鼓励王、方二公,并详授机宜,教导他们如何缓解俺答敌意,争取两方友好谈判:
  横议之徒遭宸黜,诸公尽可勇敢任事。此事操纵在我,上不失朝廷之体,下可获柔服之利,乃为胜算……
  公第戒励将士坚壁清野,扼险守要以待之,使人以好语款之曰:“吾非诱汝孙来降,彼自慕吾之化,丑彼之俗故耳。中国之法:得虏酋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以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且给赐衣服饮食甚厚。汝欲得之,自当卑词效款,或斩吾叛逆赵全等之首,盟誓于天,约以数年,骑不入吾塞,乃可奏闻天朝,以礼遣归。
  若称兵挟取,吾岂畏汝者?今宣大人马,非复往年之比,汝来则来,吾有以待之……
  吾之略大概如此,望公相机行之,万不可轻易兴战。重兵防守,多派间谍疑惑其心;或遣精锐奇兵他道捣其巢穴,但不可杀掠抢劫,速去速回,他必不敢轻举妄动……
  大致的意思是,那些恣意议论的人已经遭皇帝惩处,各位现在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此事关系重大,我们必须处置得当,对上不要丢了朝廷的面子,对下也要得到实惠,这样才算成功。王大人您要监督鼓励将士坚壁清野,做好守备工作,派人好言告诉俺答,不是我们诱使你孙子来降,是他羡慕我们大明的先进文化、厌弃了你们的落后文化才来投奔我们的。再说,按照“中国之法”,凡是拿下虏酋及其子孙的首级者,可以赏万金,封侯爵。但我们万万不能这么做,因为那吉是慕我教化而来,我们怎能为求一己之利而双手沾满贵国子民的鲜血?所以我每天好好地款待他。当然,您若想把孙子带回家,就得端正态度来谈判,斩杀叛徒赵全等人,并且签订盟约,再也不来骚扰我边境。否则,你若真以兵戎相见,我们又怎会畏惧,宣府早已今非昔比。至于咱们自己这边,各位要相机行事了,可以在重兵防守的同时,多派奸细刺探情报,或者遣精锐骑兵捣其巢穴,让鞑靼见识大明骑兵的军姿,我谅他必不敢轻举妄动……
  张居正成熟而细致的战略思想已跃然纸上,只等随机而动,持续的和平已可以预见。
  封贡互市
  王崇古拜读张阁老的公函,深叹一口气:“边疆之事张阁老真是了如指掌,令我们这些久居边塞的人深感惭愧。”于是,王大人以军事防备为坚强后盾,正确估计和分析明朝、蒙古双方情况,派遣机智善辩的鲍崇德为谈判使者。
  鲍崇德通晓俺答部落的语言风俗,接到任务,他先认真研究中央政府的谈判精神,又摸透了俺答一面对和战问题举棋不定,另一面又对其孙深怀舔犊之情,担心孙子受到伤害的矛盾心理。
  鲍崇德满怀信心地直奔蒙古大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述朝廷不杀把汗那吉并盛情款待之恩,接着口气一转,历数俺答荼毒生灵之罪。好在天朝仁义,不记旧怨,只要俺答改邪归正并执叛纳款,不仅可要回孙子,还可与明朝互市。
  俺答听到这里,顿时两眼发亮。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生产力相对低下,很多生活必需品无法自己生产,最希望跟汉人开展边境贸易。当初就因为明朝廷不许与蒙古互市,俺答才年年纵兵劫掠。
  俺答在鲍崇德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之下,不由动了心,他屏去左右,对鲍崇德不无忏悔地说:“我本来是要向大明进贡归附的,都是白莲教余孽哄骗我,让我与大明作对,以致连年用兵,不得安生,如今我亲孙投顺大明,不仅未遭惩罚,反而加官获赏,才知天朝仁政。若大明肯放还我孙子,我愿意献上赵全等贼人以赎罪。”
  对话中提到的赵全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嘉靖年间,此人随师傅吕明镇等人在山西、陕西一带传教,蛊惑人心,企图策划谋反,不料被地方官查缉,吕明镇伏诛,赵全则带领数千余党落荒而逃,投奔俺答。
  俺答信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斗争哲学,爽快接受了这些人。又适逢俺答两腿患疾,赵全略懂医术,并潜入应州(今山西应县)城内买药为他医好,遂大得俺答欢心。
  自从赵全等人出现在丰州滩(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之后,每次内侵时,俺答总要先到赵家大摆酒宴,听赵全献计献策。有了这样的“军师”相助,俺答的进攻更加神出鬼没,令大明边防将领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俺答谈判中虽满口答应,但赵全等人毕竟给自己和整个部落带来了莫大利益,突然要舍弃他们俺答也有些动摇。俺答经过几番思想斗争,觉得以武力要挟,讨回把汉那吉的计划显然不现实,明朝已非嘉靖之颓势,堪比永乐之盛。军事偷袭已不能保证回回胜利,且成本日益增高。但只要能和明朝互市,全家老小衣食无忧,族人也都有太平日子可过,确实是个诱人的选择。
  俺答遂派两名蒙古使者与鲍崇德同入宣府,表达愿执送赵全等头目换取孙子把汉那吉的诚意。
  六天后,俺答将赵全、李自馨、王廷辅、赵龙、张彦文、刘天麒、马西川、吕西川、吕小老九名叛乱头目引渡大明。
  隆庆皇帝亲自在午门举行受俘仪式,祭拜老天,上告太庙,一一审讯后将他们凌迟处死,传首九边。
  赵全等人伏诛后,朝廷上下为之大喜。自此,笼罩在长城上空的战云顿时消散,和平的阳光又普照在这块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张居正等人也信守承诺,把俺答孙子封了明朝官职后,威风凛凛地礼送回家。俺答和钟金哈屯(即三娘子)感激得流下热泪,遣使感谢明廷不杀之恩,发誓再也不侵犯大同边境。
  中央与边臣的齐心协力,取得交换人质的成功,然而这只是制虏安边的开始。王崇古根据内阁指示,动员俺答及其子侄昆弟先向明朝纳贡,俺答爽快地表示愿意遵办。
  雪花飞舞的寒冬,俺答联合蒙古各部正式向明廷提出封贡请求。不巧的是,方逢时因“丁忧”回籍守丧,暂时离开岗位,由山西按察使刘应箕接任大同巡抚,刘氏与方逢时私交甚密,尤其支持前任巡抚对蒙政策。张居正就鼓励王崇古和新巡抚趁此绝佳机会建立不世之功。
  前线形势一片大好,朝中政局却不容乐观。
  保守派在上个回合一度支持诛杀赵全等汉奸,却始终不赞同开市贸易,他们继续团结起来反对封贡,一切又陷入僵局。保守派固执地认为:“堂堂大明和鞑靼互市,仿若汉与匈奴之和亲、宋与契丹之‘檀渊之盟’,丧权辱国,有损国朝颜面。王崇古为邀一时之功,不考虑国家长远利益。”
  张居正无法忍受保守派的冥顽不化,厉色呵斥:“封贡一事是制虏安边的大机大略,这些人以娼嫉之心,持庸众之议,只顾眼前,不见长久,费尽心机搞破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