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17章


国家以高爵厚禄供养这些人,但他们真连犬马都不如。纳贡丘市有利于国家朝廷,我们应勇于任事,绝不推脱!”
  进而耐心地逐条分析与俺答通贡开市之五利:
  一、边关多年来饱受战争之苦,通贡开市促使敌对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有利于边镇安定,边民安心农业生产,发展当地经济;
  二、每年可为国家省下数十甚至数百万军粮、军饷,利用省下这些钱,明朝可趁此加强战备;
  三、俺答臣服,地缘政治上对蒙古其他部落有巨大的牵制作用,东制土蛮,西制吉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四、收降纳叛,板升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十万汉人摇身变成大明子民,成了这块混杂之地一极重要制衡力量,可极大促进边境地区的稳定,进一步缓解边防的压力;
  五、利用俺答家庭内部纷争,大明也有了进一步牵制俺答的杀手锏。
  王崇古得信后,不禁啧啧赞叹:“张阁老才是真正懂得国家大计的人呀!”在张居正策动下,王大人倍加自信地向大家保证:“当年嘉靖马市只是不得已的举措,现在与蒙古互市,则是双赢的局面,绝不会重蹈嘉靖马市覆辙。”他奋笔疾书,向朝廷上奏八条封贡互市的具体建议,分别是:一、议封号;二、定贡额;三、议贡期;四、立互市;五、议抚赏;六、议归降;七、审经权;八、戒狡饰。
  隆庆皇帝阅过王崇古的奏疏,思虑缜密且切实可行,顿有柳暗花明之感;再看看那些与之争得面红耳赤的保守派大臣的意见,优柔寡断的他顿感头疼,遂召开御前会议,廷议此事。
  内阁大臣们的意见比较统一,李春芳、高拱、张居正赞同,新入阁的殷士儋也不反对。
  廷议开得很激烈,投票结果很尴尬:
  与会代表四十四人,其中,定国公徐文璧、吏部右侍郎张四维、佥都御使李棠等二十二个人赞成封贡互市;
  工部尚书朱衡等五人只赞同封贡,不支持互市;
  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十七人对二者都不赞成。
  赞同和反对、中立的人不多不少,恰恰相等,都是二十二人,双方旗鼓相当。
  在困局中,张居正敏锐捕捉到制胜关键,他机智地搬出他最擅长的国朝故事,引用成祖永乐大帝册封贤义、和宁、太平三王的典故,说明封贡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规矩,并依此拟定处理鞑靼问题的基本原则,交由总督王崇古全权执行。就这样,“俺答封贡”终于确定下来。
  隆庆一朝内阁斗争激烈,可贵的是,诸位元老遇到国家大事却能摒弃前嫌,“协心一德,襄赞庙谟,折衷群议,授以成算”。兴奋之余,张居正以最快的速度敦敦告诫王崇古:
  一、开市之初,民间不愿和鞑靼交易,最初应由官府布置,使民群知道这是有利的,自然会乐意跟从。
  二、鞑靼要求买锅,锅是铁铸的,日后便是武器的来源,轻易卖不得。广锅不能铸造兵器,不妨出卖广锅,但是对方买的时候要拿破旧的铁锅调换。
  三、鞑靼使者一概不许入朝,也不许入城,只许在边堡逗留。
  四、朝廷和鞑靼休战,沿边将士失去掳掠的机会,不免生怨,应加意防备。
  对于封贡互市,张阁老多少也心存芥蒂,但是,只要想想封贡互市带给大明的不仅是稳固的边疆,且能为推行内政改革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很有必要冒这个险。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张居正用人不疑,选择相信王崇古和方逢时,历史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张居正倡导于前,王崇古呼应于后。
  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还有一位中央官员密切配合高、张二相,他就是吏部侍郎张四维,此人在张居正身后一反江陵所为,可谓张居正改革的掘墓人,但在此时积极支持封贡互市,这缘于他特殊的家世背景,他父亲、弟弟都是从事汉蒙边境贸易的大商人,家人的耳濡目染令张四维熟知边境贸易状况,他清楚互市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张家的家族产业。
  张四维的舅父正是大名鼎鼎的宣大总督王崇古,他深受高拱、张居正信任。特殊的身份促使他有效周旋于内阁辅臣与边疆督府之间,很快,大家的努力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五月,俺答遣使奉表称臣,上贡名马三十匹,隆庆帝派遣太史奉金册,在建极殿举行隆重的册封大礼,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弟、子及部落头目等皆有授。
  一纸庄重的协议,成为蒙明双方多年共守的准则。从此,“唐宋以来笃骜不可制之虏为之外臣”,北疆大定。
  按照和议,明朝在万里长城要塞开设了十余处关市,蒙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迎来“疆域宁兮征战息,边人乐兮保家室”的和平时期。
  这次的成功也造就了数位功臣,王崇古升兵部尚书,仍兼宣大总督;方逢时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郭乾,待郎谷中虚、王遴,一概升赏,李春芳、高拱、张居正、殷士儋这些阁臣也获得了赏赐。
  和平需要经营
  张居正不仅全力促成了封贡互市,而且始终高度关注边地的最新动态,任命督抚、制定政策、施展谋略等事,都要由他亲自过问,方可执行。
  王崇古和方逢时两位功臣相继升任兵部尚书,离开边地,进驻北京。这样,宣大总督就由郑洛继任。
  郑洛文武双全,精通边政,善于临机应变,深得张相公器重。他亲历了“俺答封贡”的全过程,深刻认识到双方封贡互市、和平交往能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互惠双赢局面,大力支持明蒙封贡互市。
  郑洛推行内阁“内修守备,外示羁縻”的边防新政,带领八万宣大军民修缮加固前人修筑的、已被风吹雨打四十余年的墩堡强台,并用短短四年就完成了广袤六百里的北边边墙。紧接着,郑大人又组织修葺起军屯民堡。
  消息传到鞑靼,惊动了蒙古贵族,俺答疑惑万分,连忙派使者询问:“我们都与大明和解通商,怎么明军还筑塞防边,难道又要兵戎相见?或是修完边墙后就要关闭互市停止贸易?”
  郑总督笑笑,耐心解答,消除误解:“华夷自古以来就界限分明,如同兄弟分家后有各自的院落和围墙一样。你们如今虽然已经诚心归附,但为防止你那边的逃犯潜进我们这边,我大明的贼人跑到你那边偷马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才修筑边墙,这对你我双方都有好处。”
  俺答这才放心,他积极响应大明帝国的边防新政,约束部众,配合明廷筑塞。
  做生意发财致富之余,新的问题涌上心头,俺答计划着怎么再从明朝廷捞一把政府补助,实现利润最大化:“大明既然册封我为顺义王,我的部下僚属也升任将军、指挥使。有官衔就应该有俸禄,而我们却一无所得。郑总督您能帮我转奏给你们皇帝和首辅,依照中国职官惯例,给予我等俸粮吗?”
  俺答显然粗中有细,有了官衔还讨粮的理论话糙理不糙,其实也是试探明朝政府的诚意。
  郑洛反应机敏,当场给俺答上课,教授他大明典章制度:“官俸是由所管辖地域出的,比如我们大同官员的俸禄来自大同军民徭役,宣府就不用承担;宣府官员的俸禄来自宣府军民徭役,大同也不管。代王封地在大同,在大同的庄田就是他的俸禄;顺义王您管辖北地,北地有多少夷人您心中最明白,你们在板升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所得的收成,便是您顺义王的俸禄。”
  眼看着讨不来俸禄,俺答退而求其次,他又向明廷乞求升职:“你们中国官员三年一升迁,我归顺了那么久,怎么还不升爵?”
  郑洛义正词严:“普天之下,朝廷最尊贵,其次就是王位。顺义既已是封王,那么名号就是极品,还有什么职衔什么事功可以继续加封?如今边境安宁无事,我们总兵也是无事可做,无官可升。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做顺义王吧。”
  俺答终于无言以对,叩首而去。
  明廷封贡时授予俺答的金印,日久露铜,俺答看到黑漆漆的铜,十分不乐,他按捺不住,就遣使者前往大明请换金印。
  当郑总督听到如此低级的问题,不由放声大笑:“世间哪有金子铸造的印章,金印只是说明它很贵重。”
  他示腰间金带给鞑靼使者看:“我是朝廷大臣,腰束金带,身份也算极其尊贵了吧,但你看,我的腰带一样是铜铸的。”
  在场几位鞑靼人相顾无言,知道自己又出闹笑话了,唯唯诺诺离开总督府:“原来如此,让总督大人见笑了,我等告辞。”
  作为一线将领,郑洛常与深处政府中枢的张居正书牍往来,汇报边情。他深入贯彻朝廷对付鞑靼的战略思想,费尽二十年心血与鞑靼打交道。
  张居正不仅悉心挑选任事边将,更为可贵的是,他把款贡事宜纳入制度化轨道,妥善解决双方在封贡互市中发生的矛盾纠纷,避免因小隙而丧失两族和好大局,督促明蒙双方都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法令。
  他留心细节问题,总挑选最好的赐衣赠送给俺答,每年赏赐俺答的绸缎、铁锅、茶叶等物品,他都要亲自一一过目,以保证其数量和质量。
  俺答为表感激,多次派鞑靼专业画师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张府,为久仰大名的张首辅绘像,并常常对着画像上的端庄大臣顶礼膜拜,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恩。
  当然,张居正也从不迁就俺答提出的过分要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