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42章


  独坐书室不成寐,荒芜虚负北山田。
  昏昏沉沉的病榻岁月中,他思接千载,虑鹜八极,想到庄子寓言中那位神力无穷的沧海客,又想到了本为汉武帝所器重,且已被传为仙人的东方朔。
  世间功业,怎可能会在极为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做得尽善尽美?夜深人难寐,独坐书房,此时张居正牵挂的,就是他当年准备用来安度晚年的故乡田园!
  在家养病的张居正回忆起和老师徐阶相识、相知三十多年的点点滴滴,老师对自己有厚恩,隆庆时代,徐阶就以国事交付自己。十年前的抱负不但一一实现,许多方面远远超过老师当日的预期。
  在困病中,张居正仍旧不忘为恩师请“存问特恩”(指皇帝下玺书派特使慰问老臣的恩典)。他知道老师的生日在九月二十日,时期还早,但要提前准备。
  他上疏向皇帝称述徐阶在皇祖嘉靖时,承严嵩乱政之后,拨乱反正,惩办贪官污吏以安定民生,制定法规以整顿边防,援引贤才。一时朝政清明,海内称治。请求皇上优礼耆硕,派遣行人存问,量加赏赉。
  万历皇帝得疏以后,张居正随即派行人捧皇帝钦赐银两、衣币等奔赴松江府。
  张居正担心老师年高神倦,疏于礼节,向徐阶送去了他此生的最后一封书信,提前告诉老师皇帝已派人前往松江府慰问老臣,特意嘱咐他不要忘记驰谢之仪。同时撒下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病情“渐次平复”,免除老师的忧念。
  张居正还吩咐爱子张懋修请吏部侍郎许国代拟寿序。序成以后,张居正并不满意,重病之中挣扎着亲作一篇:
  居正尝谓士君子所为尊主庇民,定经制,安社稷,有自以其身致之者,有不必身亲为之,而其道自行于天下,其泽自被于苍生者。
  窃以为此两者,惟吾师兼焉。当嘉靖季年,墨臣柄国,吾师所为矫枉以正,激浊而清者,幸及耳目,其概载在国史,志在搢绅,里巷耇长,尚能道焉,此以身致治者也。比成功而归老也,则挚其生平所为经纶蓄积者,尽以属之居正。居正读书中秘时,既熟吾师教指,兹受成画,眼行唯谨。
  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廉勤,民生康阜,纪纲振肃,风俗朴淳,粒陈于度,贯朽于府,烟火万里,露积相望,岭海之间,氛廓波恬,漠北骄虏,来享来王,咸愿保塞,永为外臣,一时海内,号称熙洽。
  人咸谓居正能,而不知盖有所受之也。此不必身亲为之者也。故此两者,惟吾师兼焉。
  序中,张居正回忆年轻时在翰林院读书,受到老师的辛勤栽培;称赞徐阶为相扶危定倾的社稷大功,更是谦虚地将自己当政十年的功绩都归功于老师的教导。徐阶做寿时,看到这篇感人寿序,不知会作何感受。可当徐阶读到学生的这篇寿序时,这位学生已经去世三个月了,将三十四年师生情义的哀思统统留给了恩师。
  短短数月,人生途中,师生二人划下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徐阶惊闻爱徒离世噩耗,尤其感伤张居正未满六旬就先他而去,扶着病体撰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可称封笔之作,收录在他晚年编纂的《世经堂续集》里。半年后,徐阶也闭上他老迈的双眼,离开人世,好在徐阶终究没有看到这位得意门生家破人亡的悲惨一幕。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人对酒当歌,继续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
  政治巨星的陨落
  随着病情的恶化,张居正上疏皇帝,称自己“血气大损,数日以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人之欲有为于世,全赖精神鼓舞,今日精力已竭,强留于此,不过一具行尸走肉!有如一日臣客死于京师,而皇上亦亏保终之仁。伏望皇上怜臣十年拮据尽瘁之苦,早日赐臣骸骨,生还乡里,如臣没有死去,将来依旧可以效用于朝”。
  款款道来,凝聚血泪,人之将死,其言也哀。
  垂死的哀鸣,没有打动万历皇帝的心坎,皇上下达的手谕只说:“卿受皇考顾命,夙夜勤劳,朕眷倚甚切。卿何忍遽欲舍朕而去?宜遵照前旨,专心静摄,等到痊愈之日再辅理,慎勿再有所陈。”
  为了抚慰功臣,万历又因辽东镇夷堡大捷,进张居正太师,加岁禄二百石,一子由锦衣卫指挥佥事进为世袭同知。
  以前每遇恩赐,张居正认定人臣有先功后禄之义,往往推辞不受,现在他已经昏沉了,只说自己没有功德受封太师,不敢接受,但也没有坚辞。于是,在他去世前的第九天,成为明兴以来首席生享三公的活太师(太师乃文官最高头衔,明代大臣一般只有死去才封太师)。
  六月十八日,万历派司礼太监带着皇帝手敕慰问居正:“听说先生不思饮食,朕心中很是忧虑,国家大事,当为朕一一言之。”
  病入沉疴之中,这位被世人比作汉代霍光、三国诸葛亮式的大明贤相,没有像霍光临终时只想到自己,“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奉祀兄剽骑将军霍去病”。他效法的显然是诸葛武侯,虽不能如诸葛亮那样为阿斗留下一篇千古传颂的《后出师表》,但还是为他的国家与皇帝举荐了一批身后可用之人,如前礼部尚书潘晟、吏部左侍郎余有丁。
  万历相信张先生慧眼识英才,举荐的都是国家栋梁,随即令潘晟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没多久,首辅再荐户部尚书张学颜、兵部尚书梁梦龙、礼部尚书徐学谟、工部尚书曾省吾及侍郎许国、陈经邦、王篆可大用。
  人才太多,一时记不住,万历就把人名粘在御屏上,以备召用。
  潘晟是张居正考进士的房师,与张冯关系都很密切,冯保要求张居正推荐;梁梦龙、曾省吾都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王篆是张居正长子敬修的亲家;徐学谟善于写文,通晓吏事,半生在楚地做官,以后经首辅再三提携,现在也名列御屏。
  有能力的固当推举以备国家栋梁之选,有关系的也在这一庇荫之下,身后如果仍有内宫和同僚的继续支持,不仅能避免仇家的恶意报复,自己的改革宏图也能持续推展下去。
  这当然是最圆满的结局,但如今首辅昏迷,只得随他们去了……
  六月十九日,元辅病势恶化。垂死之际,他对儿孙绝口不提身后事,念念不忘的还是他所报效的国家和天下苍生。
  圣恩的眷顾和同僚的祈祷都没能留下首辅性命,六月二十日,张居正舍弃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政权、十年来竭诚拥戴的皇帝和六千余万明朝子民,在北京溘然长逝,遗下七十余岁的母亲,三十余年的伴侣,以及七个儿女、六个孙子。
  万历得到元辅病殁的消息,下诏罢朝数日,并命令京师四品以上官员,在任锦衣卫统统守护忠骨归葬。沐浴浩荡皇恩,张居正嫡子嗣修赶忙上疏辞谢。
  小皇帝又下圣谕褒奖张先生:“朕念先生受先帝顾命,鞠躬尽瘁,没而后已,忠劳可悯。”
  张居正的葬礼,辉煌而隆重。
  皇室宗室把元辅先生扶危定邦的精忠大功录在祭天文中,告慰大明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朝廷特许设祭坛九座,供来自各地的官、民吊唁,后来因赴吊的人太多,后来又增设七座祭坛,总共十六坛,备极哀荣。
  两宫皇太后、皇帝和皇弟潞王,赐赙银一千余两,司礼太监张诚监护丧事。
  张居正灵枢将发之时,内阁辅臣张四维、申时行、余有丁疏请派员护送,太仆少卿于鲸、锦衣卫指挥佥事曹应奎奉命护送先太师回楚。赵太夫人也在司礼太监陈政的护送下南下江陵。
  炎炎烈日下,庄严肃穆的灵车及辎重车前后七百余辆,在三千名军卒夫役的推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官道向湖广方向缓缓行进;“鸿生钜儒多称引记功”,连沿路的武夫健卒、田畯红女都不禁为国家痛失贤良而垂涕流泪。
  江陵风景依稀。
  三十六年以前,一个年轻人从这里入京会试,成为新科进士;三十六年以后,他已归葬江陵,成为功业彪炳的张文忠公。
  张居正魂归故土,其墓地就设在嘉靖三十八年后他六载赋闲时栖身的“乐志园”内。这里的湖水还是那般明净,田园依然畦垄齐整、菜蔬葱笼,远行千里的主人如今归葬于此。
  
第十五章 权与血
  梦张江陵
  杨巍
  我往留都日,是君寂灭时。
  铭旌江上见,功业世间疑。
  忧国仍流涕,谈兵未解颐。
  醒来叹今昔,伏枕不胜悲。
  政治大洗盘
  张居正带着平生的辉煌功业入土,留给子孙与后人的却是无尽的恩怨与是非。
  张居正去世以后,由天子亲自赠官上柱国,赐谥文忠。
  上柱国为帝国极品勋爵,“文忠”谥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文”是曾任翰林院官员常有的谥号,“忠”是特赐,“危身奉上曰忠”,赐谥时,明廷对张居正一生功业人品评价极高。
  明代谥法中,用词措字讲究高下之分,“文”字组中,“文正”乃最高谥,死后能被朝廷谥作“文正”是古代文官们梦寐以求的追求。相传明朝首辅大臣李东阳临死前得知自己将被谥“文正”,激动得连连磕头谢恩。
  “文”字头前八谥的寓意及获谥代表人
  谥 释义 得谥代表人
  文正 内外宾服,内外用情,清白守洁 李东阳、孙承宗  文贞 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 杨士奇、徐阶  文成 安民立政,刑民克服,佐相克终 王阳明
  文忠 危身奉上,虑国忘家,安居不念 杨廷和、张璁  让贤尽诚,杀身报国,世笃勤劳 张居正、叶向高
  文端 守礼执义,圣修式化,严恭莅下 王家屏、沈鲤  文定 安民法古,纯行不二,追补前过 李春芳、申时行  文肃 执心决断,威德克就,身正人服 赵贞吉、王锡爵  文恭 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 张元忭、沈一贯  张居正的“文忠”谥在“文”字组排名第四,相当显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