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天下-南明痛史

第83章


洪承畴、吴三桂这两个大汉奸,正是受那种忘恩负义的负疚感所折磨,反而会使出最毒的招术对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而且可以永远保全他们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贵。 
  邓凯见劝说无望,只得告辞。这位爷很有骨气,拒绝为清朝做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清朝凯旋大军到昆明后,吴三桂允许一些前明官员入见永历帝。这倒并非出于什么宽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种攻心政策,以便让前明官员活见人,死见尸,完全丧失恢复明朝的希望。 
  没过几天,一出戏剧性场面出现。 
  曾经为孙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历帝职位的前明大臣龚彝(可以温习本书“永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装,命从人抬了一满桌的酒具菜肴,大摇大摆来到永历帝拘押之所,声称要见皇帝。 
  守卫者当然不让进。 
  龚彝大叫:“君臣大义,南北皆同。我来见故君,如何相拒!”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报吴三桂。 
  吴三桂很爽,立刻下令同意龚彝入见永历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历帝在严兵看守下被搀扶落座。 
  对于龚彝的到来,实在出乎永历帝意料。想当初永历帝第一次由李定国等人拥入昆明,这位龚彝大庭广众之下自称受“秦王”(孙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当时广遭大臣们谩骂讥评。   
  弓弦一铰送君王(9)   
  疾风识劲草,板荡见诚臣。如今,昔日高喊“忠义”的人皆一个不见,惟独龚彝来见,不由不让永历帝百感交集。 
  龚彝伏地痛骂,行足一套参拜大礼。 
  然后,他斟满酒,向永历帝跪进酒爵。 
  永历帝哀不自胜,痛哭之余,表示自己不能饮酒。 
  龚彝进劝再三。 
  永历帝离座,感动之下,他接过龚彝的酒爵,满饮三爵。 
  龚彝再行拜礼。 
  而后,他忽然大叫一声:“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 
  言毕,龚彝快步冲奔,触柱而亡。 
  事出苍猝,永历帝以及周遭的军卫皆不及反应,眼睁睁看着龚彝在他们眼前碎首而死。 
  永历帝急忙跪过去,抚尸大哭,几近昏厥。 
  这一位龚爷,是他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位明服明冠的纯臣。 
  此事发生过后不久,又有一些汉八旗中下级军官暗中联结,想劫出永历帝拥之入陕西再建一国。 
  未几,谋泄,牵连被杀者数千人。 
  吴三桂为保险起见,上疏请求在昆明当地处决永历帝。 
  刚狠凶戾、心机叵测的吴三桂,为了向清廷表现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历和他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斩成两段,使他们身首分离。 
  最后,连和他一起作战的满族人爱星阿和宗室贝子卓越罗都心中不忍,劝说:“永历(帝)亦曾为君,给他留个全尸总该不过分。” 
  这两个满人的话,才保全永历帝在被执行时有个全尸而死的下场。 
  永历十六年阴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于昆明箅子坡,时年40岁。 
  与其一同被绞死的,还有永历帝的十二岁儿子。 
  临刑之际,永历帝默然。他的十二岁太子,年纪虽小,很有风骨,对坐观的吴三桂骂道“奸贼,我大明朝有哪里对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么私怨?为什么要对我们下此毒手!” 
  弓弦嘎嘎响,喉结咝咝促。 
  看着皇明最后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终结,吴三桂的脸上,露出一种旁人难以察觉的痛苦神情…… 
  绞死永历及其太子后,吴三桂为向满清表忠心,下令把永历父子焚尸扬灰,弃骨灰于荒野。 
  即使有杀父杀子之仇,也不会做出如此绝情寡义之事。 
  吴三桂这样一个奸贼,真让人难以相信他曾“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吴伟业,写有《圆圆曲》一诗,其中妙笔生花,极力铺陈,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将军吴三桂和“前身合是采莲人”的美貌歌姬陈圆圆的情事,婉婉道来。 
  笔者估计,真能看完全篇长诗的人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也只有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前因后果,当时现在没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实,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吴伟业,通过这首长诗,对吴三桂极尽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别是后面四句: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大文豪这四句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诛心之句――吴三桂因一貌美年轻歌妓背父弃君。想当初,石河大战之后,气急败坏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岛范家店虐杀了一直押在军营当人质的吴三桂之父吴襄。可以想象,刚刚损失数数十万精兵的大顺军,会怎样怀着刻骨的仇恨,细刀慢剐“伺候”这位吴老爷!逃回北京后,李自成仍旧笼罩在自身败怒狂极的情绪中,把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 
  吴三桂以剃发背国、全家成灰的代价,换来“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于字里行间,刀笔戮入吴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这个大汉奸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尽。 
  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贼吴三桂竟也厚颜以“为明报仇”为名起兵。 
  前前后后又折腾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注定了他败亡的命运! 
  永历帝被杀时,李定国率数千人马驻扎于西双版纳的九龙江一带(又有说在景线,即今日泰国的昌盛)。 
  噩耗传来,李定国自投于地,悲恸欲绝,几次哭至昏迷。 
  数日之后,李定国即因悲伤过度而患重病,不久逝世。 
  临终前,李定国对养子李嗣光说:“宁死荒郊,千万不要投降!” 
  可惜的是,落入穷荒、走投无路的李定国余部没能坚持下去,几个月后,即在李嗣光带领下向清朝投降。 
  李定国此人,有将才而无帅略,犯过许多战略性错误。 
  但是,国灭矣,君亡矣,李定国收合余烬,崎岖以死,百折不回,不愧为自古至今威武烈丈夫! 
  他对大明朝的耿耿忠心,他那种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他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足以让我们后人击节赞叹。   
  一腔忠愤血 飞溅于群虏(1)   
  ——张煌言殉明 
  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九月七日,杭州闹市弼教坊。 
  清军警卫森严,如临大敌。放眼望去,铁甲骑士有数千之多,紧紧包围着一块四方空地。 
  杭州百姓近万人,屏息引颈,鸦雀无声。 
  在紧张到窒息的气氛中,在秋阳如血的光辉中,有五人明冠明服,长袍大袖,乘轿而至。 
  清初,朝廷杀人无数,罕有犯人乘轿至刑场就戮者。当日主角,乃明朝最后一个英雄张煌言。 
  炮声响过,清朝监刑官举旗。 
  刽子手卑辞下意,请张煌言坐下(而非叱令使跪)受刑。从官罗伦与张煌言并坐。两个明朝武将叶云、王发面向张煌言而跪。张煌言的仆童、年仅十六岁的杨冠毓,年纪虽小,仰头向刽子手高声抗言:“我不跪!”立于主人身边待刑。 
  这五个人,即使到死,仍保持明朝伦序礼仪。 
  遥望凤凰山大好山色,张煌言叹道:“大好河山,竟为胡虏所据,遍染腥膻!”于是,他口占《绝命辞》: 
  “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利刀斩下,鲜血喷溅。 
  张煌言,继文天祥、史可法之后的又一个伟大民族英雄的名字,从此镌刻在我们民族历史的辉煌长卷之中。 
  杭州人民哭声四起之际,骤雨昼晦,临斩临刑的汉官满将,相顾失色…… 
  张煌言,字玄箸,号苍水,宁波鄞县人。其出身,乃明末诸生,并非达官显贵之后。 
  清军在江南因剃头大肆杀人之时,他奋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清斗争,与众人奉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在江浙地区坚持打起复明旗号。一腔忠奋为大明,屡战屡北,屡北屡战。 
  舟山战役失败后,他与张名振一起护拥鲁监国进入郑成功辖境。 
  张名振死后,张煌言成为鲁监国残部的统军人物。 
  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张煌言当时也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郑成功长江之役时,张煌言引本部兵数千人,率师先行西上,为郑成功先开辟上游战场。 
  虽然当时孤军深入,由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张煌言所率明军迅速收复芜湖、沈州、宁国、太平等地。可惜的是,南京之役失败,郑成功不告自退,致使张煌言进退失据。 
  兵溃之时,张煌言仍旧镇定。他命人凿沉剩余战船,然后率残众登岸,在湖北、安徽交界处的英山、霍山一带艰辛辗转。清军围追堵截,从人星散,他一路经安庆、建德、祁门、淳安、义乌、天台等地,历尽万苦,步行二千多里,最终复归浙东滨海地区。 
  当地人民得知张煌言生还,悲喜交集。 
  张煌言重举义旗,召集人马,以台州临门岛为基地,继续从事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清军势盛,在大肆推行“迁海”政策困窘反抗义军的同时,步步紧逼,四处逮人杀人,还逮捕了张煌言的妻儿,关入宁波狱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