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风华正茂的赵匡胤,经过数年的坷坎流亡,终于遇上恩主,决计好生追随郭威干出一番事业。10年后,一代帝王横空出世,谁能想到,这个当年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孩子,成了叱咤风云、傲视天下的宋太祖。
郭、赵二人相会的场景,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上文的记叙插入了作者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后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后两大高管的相遇,绝对应该在“遇郭乃安”这四个干巴巴的汉字背后隐藏着更加生动的场景,这种相遇,比之马克思初遇恩格斯,比之谢尔盖?布林初见拉里?佩奇,故事虽时空迥异,相似却如影随形。
他们的会面,是两位开国皇帝在活着的时候,而且都还不是皇帝的时候的见面,这样的机遇千古之下,屈指可数。用赵本山的口吻解读,就应该是“缘分呐”!
不过历史的重复很多情况下简直让人不可置信,郭、赵之后400年,历史见证了另一对大人物的相遇,在当年明月的笔下,他们相遇的经历如下:
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城。
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正在他的元帅府里,苦苦思索着对策,濠州城已经被元军围了很久,这样下去是坚守不了多久了。
就在此时,手下的军士前来报告,抓住了一个奸细……却自称是前来投军的。郭子兴差点笑了出来,元军快打进城来了,还有来投军的,这个借口可是真不高明,他不禁起了好奇心,想去看看这个奸细。
于是他骑马赶到了城门口,看见了一个相貌奇怪的人……下巴向前突出,额头也是向前凸出,具体形状大概类似独门兵器月牙铲……这个人就是朱重八。
郭子兴走到朱重八的面前,让人松开绑,问他:“你是奸细吗?来干什么?”朱重八平静地回答:“我不是奸细,我是来投军的。”
郭子兴大笑:“什么时候了,还有人来投军,你不用狡辩,等会儿就把你拉出去杀头!”朱重八只是应了一声:“哦。”
郭子兴看着朱重八的眼睛,希望能看到慌乱……然而他看到的只有镇定。
郭子兴不敢小看这个人了,很明显,这是一个吓不倒的人。于是他认真地询问了朱重八的名字、来历……朱重八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于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警卫员。
在军队里,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又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于是在他当士兵两个月后,被提拔为九人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
之所以长篇累牍将上文引用至此,是因为后面在赵匡胤和朱元璋身上发生的故事大同小异——这让我相信,失意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失意,牛逼的人却有着相同的牛逼。
入了郭营的赵匡胤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又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随后赵匡胤跟从郭威东征西讨,先后平定李守贞(河中)、赵思绾(永兴)、王景崇(凤翔)三将的叛乱,至公元949年夏天,战事结束。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匡胤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平定叛乱的郭威在后汉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由枢密副使郭威变成了枢密使、侍中兼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前面半句都可以去掉了。像他这么优秀的人,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时候,只能去照镜子了。一照镜子就发现TMD又变帅了,让其他男人怎么混啊!于是此时的郭威开始郁闷了。不过他很快就解脱了,刚好此时辽国军队在边界又起纷扰,于是刘承祐正好将他再派边疆,从此定居在国境线上,夜夜吟唱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不朽诗篇。
历史的年轮很快转到了公元950年。这个庚戌年是后汉乾祐三年,本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平淡的一年。这一年,赵匡胤24岁,其弟赵光义12岁,遥远的南方的李煜14岁——当然这时候,他的名字还叫做李从嘉。然而这一年因为后汉宫廷内一场杀人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写了主角自己的命运和很多其他人的命运,当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的命运,所以,我以为,这事实上是极其不平淡的一年。
第四章 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曾拍了一部电影,名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评价为: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这个评价,几乎完美地概括了公元950年年底发生在后汉宫廷内的故事,我以为,即将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应该叫做“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我们的目光回到那个清冷的早晨,950年十一月十三日——
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角一,刘承祐,刘知远之子,后汉皇帝,年二十。
主角二,杨邠、史弘肇和王章,全称是“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杨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看头衔你会以为这是几个大官,事实上他们真是几个大官,乃是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政治遗产,五位顾命大臣之三。
主角三,郭威,顾命大臣,时任后汉枢密使兼侍中,年四十七。
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由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大臣辅佐,然而这三人互相攻伐,内政纷乱,更要命的是杨邠、史弘肇蔑视刘承祐的皇权,议政时甚至公然禁止刘承祐开口,虽然历史记载这位少年皇帝心理敏感脆弱,据说还患有癫痫,曾经在朝堂上对着诸位大臣呵欠连天——但这种赤裸裸的羞辱,让一个20岁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何承受得了,年纪虽小,可毕竟是你们的老大,拿皇帝不当干部,太不像话了。
少年天子很生气,于是后果很严重。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950年12月24日,从《新五代史》)清晨。歌词唱道: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少年,在大殿上画了一个圈——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命令十几位武士在几位老臣上班进入大殿后,只要一走进圈子,马上上前将其全部砍死。随后发生的故事简短然而悲壮,情节请参照小玄子和韦小宝勇擒鳌拜事迹,金庸原著《鹿鼎记》
第五回。
《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对此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乾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杀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灭其族。”
杀完了三位顾命大臣,刘承祐意气风发,心中两年多的压抑一吐而光,他终于发现干皇帝这份差事虽然有时候很憋屈,干好了却是一件很爽的工作,于是决定让自己更爽一些,把主角三也一起杀掉。
此时的枢密使郭威手握重兵,驻扎在后汉与辽国的边界上。
平心而论,对一个年仅20岁的少年来说,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也是情有可原,说不定刘承祐也曾遍读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后文看,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时间倒退324年,在晨风乍起的玄武门,27岁的李世民以同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兄弟阋墙,让长兄胞弟喋血当场,却在日后励精图治,成就了“千古一帝”的盛名;时间前进719年,大清帝国的武英殿上,康熙帝一声怒喝,十数人一拥而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引颈就戮,日后文治武功,照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
他们能行,为什么我不行?失败与成功者之间,终究会有若干差距,哪怕这个差距仅是毫厘之微。
刘承祐一击得手,觉得这些老是在自己面前吹胡子瞪眼的老头,实际上是跟自己一样的血肉之躯,并非打不死的终结者Terminator,而且夺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于是再次下令,诛杀三位权臣的亲信和家属,还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同样是杀人,杀的对象不同导致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这件事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讲过的一个笑话:学校广场上组织献血。200CC送一副修指甲的用具,400CC送个手表。邻班一学妹听说了感觉很幸福,跑过去问护士:“1000CC送什么?” 护士淡定地说:“送个棺材。”可惜的是,刘承祐很明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他采用了下密诏诛杀郭威的方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脑残的杀人方式。
刘承祐肯定在前一夜翻过史书,为自己即将采取的行为在历史上找到了典故:建安四年(199),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不料事机败露,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满门抄斩,后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
刘承祐密诏令舅舅李弘义去澶州杀王殷,令郭崇威去邺都杀郭威、王峻,想学习前汉的皇帝,来一个后汉版的“衣带诏”的故事。可惜写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此时尚未出生,否则可以教训一下这个年轻的皇帝:你看到了喜剧的开头,却为何猜不出悲剧的结局?
赌局很刺激,赌注却是你的性命,还有你的江山。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