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隐帝的舅舅接到衣带诏后,马上通知暗杀对象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接着王殷带着密诏,十万火急赶去寻找郭威。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人员的构成很简单,几乎都是单线。另一方面说明——小皇帝刘承祐被他的舅舅出卖了。
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郭威,这时候真的有点不想照镜子而佩服刘承祐了,这都干的是什么事啊。他先是假装惊诧了一下,说我对皇帝你忠心耿耿,怎么毫无预警地就要派人来杀我呢?接着郭威采用谋士的建议,将诏书中要被诛杀的人名换成了自己的几位重要下属,然后十分悲伤地拿给他们看。
这些职业军人马上被激怒了,他们认为,我们追随郭元帅南征北战帮你平定三场叛乱,才让你有了在京城笙歌曼舞的日子;战争刚一结束就被派到边境牧羊,羊还没肥到能熬了喝汤的地步,今天居然又来要我们的命,这小皇帝岂不是太忘恩负义了?
可以看到,政治老手郭威采用的方式与今天网上很多热门事件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这个“推手造势——不明真相的群众热情高潮——高层冷处理——实现目的”的流程,经过一千年数十代人的修订,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这些武将,扮演了如今网民的角色。
造势目的已经达成的郭威遂率兵返回京城,当大军行进至澶州时,捉到了刘承祐派来刺探军情的小太监。郭威连飞鸽传书都省了,正好利用这个小家伙回去给刘承祐送信,他在信中说:“陛下在小人的挑拨下密令郭崇威暗图于我,但是他们下不了手,强迫我到京中请罪。我知道京中事变和陛下没关系,是那帮小人干的,您和我一样是无辜的。过几天我就会到京师,到时是非对错,还请陛下主持个公道!”要说皇帝派去暗杀郭威的“郭崇威”这名字取得真好,不就是“崇拜郭威”吗?要让他杀自己崇拜的偶像,怎么下得了手呢。
刘承祐和他另一个在京城的舅舅看到这封信后,马上给了郭威一个回信——迅速派人杀了郭威的两个儿子以及留京的其他全部家属。为什么两个儿子要单独提出来,因为这解释了为什么日后郭威要传位给内侄柴荣——后周朝法定的继承人都被刘承祐杀掉了。
如果说刘承祐杀掉杨邠等大臣对郭威来说只是敲响了警钟,那么家人的死无疑是断了郭威的后路,让他不得不吹响了造反的号角。
读史至此,我感到非常迷惑。刘承祐的行为,基本不能用常理来推断,绑匪都知道撕票之后要不到钱,对方会毫不犹豫地报警,难道刘皇帝不知道吗?恐怕范伟见状,都会发出“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的疑问——那简直是一定的。断了后路的兔子尚且咬人,何况断了后路的郭威?只能解释成:刘承祐以此显示自己背水一战的决心,所谓破釜沉舟是也。
接到惨遭灭门噩耗的郭威立刻晕了过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话是说给女人听的,但是对男人也有参考价值——47岁的郭威再生儿子的可能性不大,被刘承祐绝了“后”,不是逼我“不孝”吗?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不孝,同时也就不用忠了。
既然不给我活路,那就反他妈的。
此后发生的故事成为了赵匡胤的教材:刘承祐的虎头蛇尾、郭威的曲径通幽,还有慕容彦超的啼笑皆非。
客观来说,郭威是个仁慈而宽容的人,这点从他当了皇帝之后采取的废除牛租、私盐改革等措施可以看出。然而这次刘承祐的所作所为实在太超出仁慈者能接受的底线了,于是郭威率兵加速返回京城,同时考虑到春节临近,向士兵许下丰厚的年终奖:攻破开封之后,大家可以尽情抢劫,而且不用缴交国家的,不用留足集体的,凡是抢来的都是自己的。
大军到达封丘的时候,刘承祐已经闻知此讯,反应和郭威听到噩耗的反应差不多,晕去清醒之后,立即组织人马勤王,却发现对抗郭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惊恐不安,如临末日。不过好在其叔叔、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马上赶到,他的到来,除了若干兵马,同时也捎来了刘承祐的无限希望和自己的漫天牛皮。
他告诉皇侄刘承祐:“臣视北军犹蠛蠓耳,当为陛下生致其魁!”大意是说:郭威不足畏,他的军队也不过像一群蚊子,明天阵前请陛下为我斟上一杯,待我擒下郭威,回头与陛下一起喝酒。
这一晚,慕容彦超夜不能寐。
后人熟知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却不知在五代十国期间,还差点有一个“慕容彦超温酒擒郭威”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不在于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没有写,而在于慕容彦超打得太烂,以致在史书上仅仅留下了14个字的记载——慕容彦超与麾下十余骑奔还兖州。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真干脆啊。一场造反与平叛的战争,至此戛然而止,无比平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慕容彦超的故事至此尚未结束,中场休息之后更精彩:撤回兖州后他继续做当地的行政长官,却以造假币闻名乡里,他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开发出“铁胎银”的生产技术——就是以铁核为心,外表涂银,假冒银锭——甚至打造出“铁胎银”的生产线,假钱发行之后成功地制造了兖州史上第一场通货膨胀。后来,周太祖郭威征伐兖州,慕容彦超鼓励士兵奋勇抗敌:“弟兄们,努力打,打完了仗,有大坨的银子赏给你们!”将士们听了直撇嘴:“拿你那‘铁胎银’蒙人,我们才不这么傻呢!”于是来了个非暴力不抵抗,郭威带兵攻入城内,慕容彦超投井自尽。
以科学的方式讨论此问题,铁的密度大约每立方厘米7.8克,银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大约10.5克,同等重量的“铁胎银”,体积至少要比纯银的多出20%~30%,自然糊弄不了劳苦大众,所以“铁胎银”里面至少混进了约为含铁量二到三成含量的铅(密度每立方厘米11.4克)等重金属——一个会炼铁、冶银、锻铅并以此为产业,顺便研究货币发行量与物价之间关系的慕容彦超,放在今日之中国,是不是至少应被冠上“农民企业家、农民化学家兼农民经济学家”的头衔?
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慕容彦超直到投井也没有把“铁胎银”花一坨出去——我以为,为理想而奋斗者,如果终其一生也不见其理想的实现的人是悲剧的,所以我喜欢作为经济学家而成功的慕容彦超,而非这个版本里的假币制造者慕容彦超。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大惊失色的督战者——也可以说是围观者——刘承祐撒腿就跑,打算扬鞭策马回京都,固守城池御郭威。但是当他走到开封玄化门外时,正碰到守卫城门的刘铢对着城外悲痛欲绝地喊:“皇帝啊,皇帝,你在哪里?”刘承祐立马感动地附上回声:“我在这里啊,我在这里。”皇帝的回答好比给刘铢提供了准确的GPS定位坐标,接着刘承祐的天空开始下雨,淋得让他无法多看一眼——是刘铢射来的箭雨。《资治通鉴》:“刘铢雨射城外。”
刘承祐随即调转马头,往西北逃窜,在20公里之外的刘子坡上被乱军所杀(从《资治通鉴》),一说为部下郭允明所杀,反正是很快就死了,大臣苏逢吉、阎晋卿、郭允明自杀。一幕大戏《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主体情节至此落下帷幕。
谢幕之后,我们继续观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评:这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
如果去掉背景,你我是否都在怀疑,这就是对《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的点评,因为20岁的刘承祐已经为这些评价作了完整的注脚。
少年天子已死,纳兰行者思及其事,乃填《南乡子》一阕曰:
南乡子?刘承祐
沙陀少年王,威临天下豪气扬。
雄图难展谁掣肘?
何妨!举剑挥兵诛殿堂。
一枕梦黄粱,犹作捕蝉痴螳螂。
轻举招得疾风劲。
荒唐!刘子坡上笑凄凉。
刘承祐死讯传来,郭威放声大哭。众将以为郭帅灭门大仇得报,喜极而泣,准备好了擦泪的纸巾、安慰的话语和出征的决心,却并没有听到郭威喊出“苍天啊,大地啊,哪个神仙姐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啊”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句,相反,郭威的表现是“号恸曰:‘(帝崩),老夫之罪也!’”直哭得天地惊,鬼神泣。他哭着告诉部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清理皇上身边的奸臣,却不小心害死了皇帝,简直是罪该万死啊。
哭罢,杀人。
首先是杀入京城,将执行对郭家灭门命令的刘铢斩首。此时的郭威显现了仁慈宽容的一面,对刘铢的老婆孩子都未曾株连,只处理了刘铢一人。
接着是履行给士兵发年终奖的诺言,放任他们在城内洗劫数天。这些压抑许久的士兵面对敌兵固然如猛虎下山,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却也若蛟龙出海,刹那间,古都开封变成了地狱开封,城内烈焰四起,哭声遍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如果描写对象从写水景改成陆地,那么应该是此时开封城内真实情状的写照。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