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王国

第12章


  这时,芊儿已将一瓢清水端至刘庆面前,笑吟吟地道:“请王爷用水!”
  刘庆接过水瓢,一饮而尽,以手背擦了擦嘴,笑道:“你到底还是来了!”
  芊儿抿嘴一笑,道:“连王爷这样的金枝玉叶都来了,您说,我能不来么!”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
  三叔冲刘庆拱了拱手,道:“王爷乃万金之躯,且日理万机,怎可到河上来干这粗力活!”
  “就是就是。”众人一齐附和道。
  刘庆莞尔一笑,道:“小王如何就不能来了?治河乃国之大事,人人有责。吾身为一国之君,理当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嘛!”
  芊儿道:“可您和咱们不一样!”
  “哦,如何便不一样了?”刘庆饶有兴趣地问。
  “您要是累坏了,谁还给咱们发口粮呀?”
  一句话说得大伙忍俊不禁,哄然大笑起来。
  刘庆笑了一回,又谓众人道:“诸位乡亲:开渠治河乃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国以民为本,以农为根。而水乃农之命脉。治水成败,悠关国之兴衰,民之生死。水利之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当年帝禹治水,历经九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绝洪涝之患;孙叔敖三去相,披肝沥胆,身体力行,方有芍陂之利。而今我等君民一心,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同赴艰难,定会根治水患,变害为利,保吾六安之地,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使吾六安之民,衣食无忧,康乐无疆!此乃小王之愿,亦万民之愿矣!”
  众人闻言,无不感慨欢欣,激昂之情,溢于言表。
  芊儿对三叔叹道:“瞧他小小年纪,怎么竟懂如此多的道理!”
  三叔笑道:“还不是读书读的,你呀,趁眼下年轻,还不赶紧多识些字,多读些书。”
  “干嘛呀?我又不想当王爷!”
 
                  
十八
  说话间便到了七月。
  各县水利工地的工程已基本就绪,不少民工相继返回故里准备安排秋种事宜。城中的店面也陆续开业,街面上行人也日见增多。
  这段时间管筇没有随着王爷,而是在单独调查一件事,那就是库金失踪之谜。他从中尉邵仲的口中,隐约得知六安国近十年来所收缴的税赋数量是惊人的,除去解送京城和国中开销那有限的一部分外,应该还有很大的库存。而国相毛苍却称国库已经空虚。从金库管事张瑁交上来的帐册上来看,也无多大的破绽。他也曾找到张瑁,当面询问这些年的收支情况。张瑁所言与毛苍所言如出一辙,似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正是这“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令他疑窦丛生。一个若大诸侯国的十年的收支杂帐,过于简单,过于清楚明了,反倒不合常情了。何况这本帐册,纵跨十个春秋寒暑,却并不陈旧,倒似新制一般。显然,这是一本临时现做的假帐!但那本真的旧帐还在么?如果在,又在谁的手中?没有真凭实据,谁也不敢妄言。就连中尉邵仲也只是私下揣测,并不了解实情。几天来,他也曾询问过一些相关之人,但这些人一闻此事,都面有惧色,三缄其口,讳莫如深,使他每每无功而返。
  就在他进退维谷、心灰意冷之际,在他回府的途中,忽遇一孩童,拦住去路,问他道:“你是管筇先生么?”
  管筇一惊,道:“正是,你有什么事么?”
  那孩童并不答话,只将一只竹简递给他,立刻返身逃去。
  管筇看那竹简,上面只歪歪斜斜地写着六个字:“查库金,寻严春”。
  管筇将这只竹简细细看了几遍,口中念叨着“严春”两个字,心想,这个严春想必便是个知情之人了!但这个严春究竟在哪儿?这个送他竹简者又是何人?他却一无所知。他想起在那八公山客栈之时,也有个神秘人物曾给他一支竹简。那么,这两支竹简的主人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不肯露面的神秘人物又是谁?这个人为什么要一再地暗中相助却又不肯现身?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便要找到这个“严春”。这个人眼下是开启这把神秘之锁的唯一的钥匙。
  他在大街小巷转了个遍,逢人便打听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名叫严春的人。众人皆摇头说从未听说过。管筇心中奇道:难道此人不是本地人?不是本地人又何以会知晓六安库金的事呢!难道那个神秘之人故意在捉弄他?也不对,谁会做这种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事呢!
  回到府里,他心事重重,闷闷不乐,满脑子都是“严春”两个字,口中不停地念叨个不休。
  王爷有个杂役,是六安本地人。他见管筇老是“严春严春”的念叨个没完没了,但笑问:“先生是在唤哪个么?”
  管筇摇摇头,道:“我是在找一个名叫严春的人,可满城的人都说不认识。”
  “严春?”那杂役道:“没听说过。”想了想又道:“我们这儿倒是有一个叫‘严春’的。”六安方言,把“严”读成“夷(yi)”。因此管筇所问的那个“严(yan)春”自然无人知晓了。
  管筇来六安不久,六安方言虽说不好,但倒是能以听懂。一听此言,恍然大悟,一拍脑袋,道:“对对对,就是严(yi)春!快说,他在哪儿?”
  那杂役道:“这人是个读书人,早先在相爷府做事,后来不知怎么的自己辞了职,回家开了个窑货店,就在城西头。”
  管筇大喜,掏了几块碎银子赏给了这位杂役,便匆匆出门,直奔城西头而去。
  管筇未费周折,不一时便找到了那家窑货店。
  进得店中,管筇见一五十上下的老者坐在店中,便上前施礼道:“请问足下可是严春先生?”
  那人细细打量了一下管筇,还礼道:“正是。敢问足下如何知我姓名?有何赐教?”
  “不敢,”管筇笑道:“吾乃六安王爷之师管筇是也。”
  “哦?原来是管先生?失敬失敬!”
  “哪里。老朽前来,有些小事请教,还望足下知无不言,不吝赐教?”
  “岂敢。草民一向足不出户,孤陋寡闻,不知先生所言何事?”
  “敢问足下先前是在相府做事么?”
  严春见有此问,不禁有些迟疑,只点了点头,并未吭声。
  “足下所任何职?”
  “草民才疏学浅,不堪重任,只在金库做个刀笔小吏而已。”
  “是么?”管筇闻言甚喜,心想难怪那个神秘人要自己找这个严春,原来此人便是知悉金库底细之人。于是又问道:“足下做了几年?”
  “七年。是从元狩三年到元鼎四年。”
  管筇更喜,道:“那你对金库帐目一清二楚了?”
  严春闻言有些吃惊,急忙摇摇头,道:“年龄大了,脑子犯糊涂。记不清了。”转而又反问道:“先生问这些作甚?”
  管筇想,此事不好隐瞒,还不如直言相告。便道:“王爷之国,想了解国库之情,故来请教。”
  严春面有惧色,嗫嗫嚅嚅地道:“金库自有大册,何需问我耶?”
  管筇道:“金库大册之帐,乃是假帐!足下应知之矣?”
  严春大惊,道:“草民委实不知,先生还是另问他人吧!”
  管筇笑道:“足下不必惊慌,且容我一言。”
  “先生请讲。”
  “六安置国十年,依法累征税赋应在千万以上,加之国相行政,不顾百姓死活,只管横征暴敛,所聚之财,更难确计。如今王爷之国,欲取国库之银赈济灾民,兴修水利,使百姓重建家园,国相却道金库空虚,国财耗尽。如此之巨财,皆民脂民膏矣,竟被不义之人掖于私囊,此公理何在?王法何在耶?”
  严春长吁一声,道:“草民正是见不惯此等行径,方才辞职归家的。”
  管筇又道:“吾观足下乃正直之士,绝非同流合污、为虎作伥之徒,故而登门相求。还望看在万千百姓份上,恳乞足下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正本清源,还吾六安国一个清明世道!”言罢,朝严春深深一揖。
  “先生不可行此大礼,折杀草民矣!”严春脸上,已是老泪纵横。他以衣袖揩去泪水,道:“闻先生一言,草民羞愧难当。吾知王爷乃爱民之君,之国伊始,便赈灾民、修水利,闻说连王后的陪嫁妆奁都当卖了。遇上如此仁贤之君,真乃六安万民之福也!”说完,叹了口气,遂又咬了咬牙,道:“也罢,我便豁出去了!请先生明日再来,吾将先前抄录的一本副册交与先生,也算聊赎前衍吧!”
  管筇闻言大喜。又道:“足下为何不现在取出与我?”
  严春苦笑一声,道:“此类物件岂敢放于家中?”
  管筇笑道:“也是。老朽明日一早便来,足下务必等我!”
  “一言为定!”
  次日一早,管筇兴冲冲地来到西街,走到严氏窑货店一看,却见店铺大门紧闭。管筇有些纳闷,心想说好要等我的,如何却关了门?便在门外叫了几声。亦无人应声。便伸手推门,不想门并未上插,一推就开了。
  管筇进了大门,忽嗅到一股浓烈的血腥味,便有些头皮发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便疾步入了后室,一看,顿时大惊失色:但见室内一片狼藉,严春一家四口,俱倒在血泊之中,其景象惨不忍睹。
  是吾害了严春一家矣!一个念头在管筇心中萌生,使他痛悔不迭。他想,他昨天原本就该想到这些,当时就该将他们接入王府或派兵保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