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第52章


京剧有《五郎出家》一戏,称杨五郎是代赵光义出家。幽州之战,宋军大败,赵光义避难五台山,许下心愿,若能脱难,便不再留恋皇权,即刻出家。群臣极力劝阻,但又想不出替赵光义还愿的办法,此时杨五郎挺身而出,请求替宋太宗出家。五郎替皇帝出家虽然没有大郎舍身救主那么悲壮,但也平添了一层英雄色彩,进一步充实了杨家将英雄事迹库。
  五郎出家的故事元代就有流传。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第三折,长国姑为救杨六郎,与王枢密展开了唇枪舌剑,内中就提到五郎为僧。
  王枢密说:“想那杨家父子,有甚么功劳……杨景便也罢,想他父亲杨业,没本事死在阵上,这也是有功劳的?……想他哥哥杨五郎,削发为僧,这等怕死,也是有功劳的?”
  长国姑回道:“……你道是杨和尚破天阵吃了些亏,却不道救铜台是靠着伊谁。他兄弟在沙场上苦争战,刀尖上博功绩,你还在这说三道四,他家没的功劳,倒是你有功劳来?”
  另一部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第四折,杨六郎取回父亲骸骨,受到辽兵紧追,在五台山碰见一个莽和尚,双方各有戒心,神情紧张,不料这和尚却是五郎。此时辽将韩延寿赶来,眼看一场厮杀就要发生,五郎设计轻而易举地将他擒获。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与《昊天塔孟良盗骨》流传甚广,对杨家将故事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宋艺人也说唱“五郎为僧”,但内容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想必应该与元杂剧一脉相承。有关五郎为僧的传说,出家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在宋辽对峙的一些关键时刻,若杨家将遇到无法破解的难题,都还需要五郎出山施以援手。
  更具戏剧性的是,五郎虽然出家,却还率有五百和尚兵,成了不在编的杨家将,屡助大宋破辽,特别是大破天门阵,五郎功不可没。
  唐代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说法,宋代也有五台山和尚与官兵交往的记载,《宋史·冯行已传》就曾提到五台山寺“调厢兵义勇缮葺”之事,不过这些记载都跟杨五郎扯不上什么关系。
  在杨家众兄弟中,五郎是独具特色的,其他兄弟个个使枪,他却使一把长斧。
  五郎出家似乎合情合理,真假难辨,但若跳出故事传说,放到整个历史大背景来看,就知道完全是虚构。《宋史》记载,杨业有七子,能上战场征杀的不过是延玉和延昭两人,其余六子都没有征战疆场的记录。杨五郎在杨业战死之后,受到了朝廷的封赏,荫恩为殿直,根本没有出家。“五郎为僧”的故事再一次表明,杨家将故事已游离于历史事实,趋向于文学创作。
  尽管五郎出家纯系子虚乌有,但还是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史学家,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是事实,并且对此进行了不断的附会,明清两代这种风气尤甚。
  明代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卷十一《僧兵》中讲:“五台之枪,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以五台山僧善杨家枪,拟调征倭寇”。《筹海图编》是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其论述海防、日本诸事多系作者耳闻目睹,是研究明代抗倭战争的重要文献。但若说五台山曾有杨家枪法,那还真无法考证是真是假了。
  清朝人的联想力更为丰富,光绪年间修订的《山西通志》称,五台山北有太平兴国寺,寺内的主持即为杨五郎之师。这座寺赐建于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太宗兵败的第二年。寺内西院供杨五郎像,像旁有五郎所用的铁棍,重八十一斤。寺庙所在的沟叫五郎沟,庙外有五郎阅兵台。这些遗迹在“文革”时被铲除,人们只能在历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五台山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块圣地,山上的寺庙让人崇拜有加,那里是祭神的好去处。《北宋志传》讲,宋太宗为圆先帝遗愿,执意到五台山进香,才落入辽人的圈套。五台山的景色很美,套用书中的原话:“果然一座好山,前探幽州,后接太原,端然限界中耸出一奇峰,层峦叠翠,万峰在目。”
  宋时五台山属辽国地盘,赵光义要想在五台山还愿恐怕很难成行。所以历史上,明确记载先帝许愿五台山、帝王驾临五台山的,都是在元代而非宋代。如此看来,五郎在元代被设计为五台山出家绝非偶然。
  与杨家其他兄弟的故事相仿,历史上虽然没有五郎出家的记载,但却有厌倦红尘、意欲出家的宋朝士大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以算作五郎出家的故事原型。
  宋史《查道传》中有载:查道“游五台,将落发为僧”。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是个有名的孝子。他从小不苟言笑,好学多思,未冠之年就以学业闻名。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无意中说到想吃鳜鱼羹,查道牢记于心。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市场上根本没有鳜鱼可卖。
  查道跑到河边,凿开冰块,边哭边祈祷边捉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捕到一条鳜鱼。查道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在母亲治病的过程中,为了表示虔诚,他刺破手臂,用血书写佛经。也许是爱让苍天动了心,母亲的病终于有所好转。
  又过了几年,母亲年老去世,查道伤心已极,对追求功名失去兴趣。有一次,他巡游到五台山,发现这是一块难得的圣地,便准备在那里落发为僧。一天晚上,大雨瓢泼,雷声震天,一道闪电过后,廊上的一根支柱被击断,查道刚好坐在那根柱子之下,但他面无惧色,不为所动。寺僧大为惊异,视之为天人,纷纷劝他出仕为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
  端拱初(988年),查道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后来受到寇准等人的赏识和推荐,名扬四海。查道与杨五郎、杨六郎为同一时代人,他将要“落发为僧”之处,正是传说中杨五郎出家的地方。世人对杨家将和五台山都敬意颇深,两种情愫叠加起来,使得人们对杨家将与五台山产生了某种联想,查道的故事正好为小说家行了方便。
  杨家将小说把前朝零散、片断的故事系统了起来,还附会了大量名人故事、奇闻逸事,集百家之事,安于杨家将一身。这正是杨家将小说吸引人的所在,也是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风靡之前,明代就已出现了相当流行的完整版本。《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都提到了这一点。《北宋志传》编辑整理者熊大木称,该书是收集《杨家府》等传,再参入史鉴年月等编写而成。所谓“参入史鉴年月”,就是在每卷前面按正史添加历史编年。
  《杨家府演义》
第四回,五郎用降龙棒把萧天佐打得露出原形,接着有一段按语:
  旧小说天佐现出本相,被五郎砍为两段,其头飞落黄琼城,化为人,后称火离国王;其尾飞落铁林洞,化为人,后作河口军师,复大乱中国。
  《北宋志传》
第三十八回:
  旧小说天左头截飞落黄州城,后称火离国王;尾截飞到铁林洞,后作河口军师,又乱中国,不提。
  从两部书描述的情形看,他们所提及的“旧小说”内容相仿,很可能是同一部书。《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都深受旧小说的影响,又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有所发展和创编。
  无独有偶,明人叶盛在他的《水东日记》中有载,当时南方的私人书坊流行过一部叫做《杨六使》的长篇小说。叶盛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的进士,他所提到的这部书,比现今存世的杨家将小说要早一百多年。
  熊大木所称的《杨家府》与叶盛所言的《杨六使》是否为同一部书已无从考证,因为它们都没能流传下来,好像突然间就从人间蒸发了,这究竟是为什么?还有,《北宋志传》给人的感觉是拼凑的痕迹太重,前八回与杨家将无关,讲的都是呼家将的故事,后面又有高怀德、赵普、宋琪、曹彬等人之事,似乎有心把杨家将故事加工成北宋演义。
  另外,明代杨家将小说较之以前的杨家将故事,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妖魔鬼怪盛行。
  元代及明初,杨家将人物塑造基本上都是写实的,到了明代中后期,冒出大量神怪内容,从写实到神魔,风格变化可谓大矣。著名史学家余嘉锡先生曾经感叹,杨家将小说“自大破天门阵以下,牛鬼蛇神,无理取闹,阅之令人作三日呕”。
  这种说法虽然稍显极端,但却是对杨家将小说荒诞色彩的客观评价。元明戏曲中的杨家将故事,神怪色彩很少出现。《昊天塔》中有杨业托梦的情节,但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破天门阵》一戏,虽然也是妖道设阵,但重点渲染的是天门阵如何神秘莫测,阵中有阵、阵中套阵,杨六郎及其属下二十四使是破阵的主力,宋军取胜靠的是人力而不是神力,没有太多的神怪、巫术。
  在明小说中,破天门完全变了味道,神魔色彩相当浓重,人只是某种道具,根本无法左右局势,一切都要仰仗神仙鬼怪斗法。明代中期的《东游记》也讲到了天门阵,一些情节雷同。至于破天门阵之后的故事,更是邪乎得离谱,两军交战,取胜之道不再是将军自身的武艺、胆识和谋略,而全靠法术与魔法克敌。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却迎合了明代的政治与现实需要。
  “巫术”对现代人来说是个并不怎么光彩的词汇,但在中国古代,它对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非常深刻。《山海经》、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以及唐代传奇,无一例外地都有巫术出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