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第51章


京剧《杨门女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河北梆子《辕门斩子》,扬剧《百岁挂帅》等,杨门女将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佘太君老谋深算、沉着刚毅,柴郡主深明大义、虑事周全,杨七娘爽快明朗、风风火火,穆桂英智勇双全、谋略过人……她们以特有的女性魅力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古人讲“豹死留皮”,杨家将故事演绎到明代,一个个悲壮感人的男将故事基本已成定型,杨令公血洒陈家谷,杨七郎乱箭穿心、杨六郎镇守三关、杨五郎出家五台山,杨四郎被招驸马等等……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已非常深入人心,没有多少突破的余地,但他们身后家眷们的故事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大的艺术发挥空间,要进一步塑造杨家将,只有在他们的家眷身上做文章。而杨家将若要演义成满门忠烈,杨门女将的登场势在必行,不得不发。
  杨门女将可视作男将的后传。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决不放弃……杨家将上下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忠心报国,其精神可歌可泣。以她们为主角的《十二寡妇征西》、《百岁挂帅》、《杨门女将》是京剧、豫剧、晋剧等诸多剧种的看家戏。杨门女将的故事,千百年来常演常新、盛传不衰,是真正的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杨门女将的故事还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他们在成功推出《花木兰》之后,有意谋划拍摄杨门女将。
  但是,杨门男将的故事与历史相比都是半真半假、扑朔迷离,“杨门女将”就更是多为戏说。特别是十二寡妇,正史中连一点影子都没有。宋史《杨业传》收录杨业及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的传,并无一字提及女眷。倘若杨门女将确曾有过的话,那么专收“义妇节妇”之事迹的《列女传》当会记载,但遍查宋史《列女传》,共收近40名“奇女子”,她们没有一人出自杨门。
  古代女子没什么地位,留名千古的多半是才女或美女,才女有自己的诗文留下来,而美女有别人的诗文为证。有时候民间传说太过风行,传说多了,传扬得久了,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真实,特别是以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在虚构艺术面前,历史反而被忽略了。杭州有雷峰塔,传说是白蛇娘娘的葬身之地。连云港有花果山,传说是孙悟空的故乡,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
  [1] 明代小说中称“八娘”,现代戏剧中称“八姐”。
  
第十二章 明代小说:故事中还有故事
  明代是我国讲史、传奇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杨家将小说风行一时,风格突变,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情节,如杨家将保驾幽州的“替主赴难”、“六郎三擒孟良”以及“穆柯寨借降龙木”、“十二寡妇征西”等女将故事,这些情节的出现奠定了杨家将小说的完整结构,也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疑问。
  一 小说背后隐含的秘密
  杨家将小说综合了史实、野史和民间传说,使杨家将故事得以定型。现今存世的明代杨家将小说有两种版本,《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和《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两种版本都出现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由《南宋志传》和《北宋志传》两部分组成,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之前就已成型,共20卷100回。《北宋志传》是该书的后半部,单独成书,主要讲述杨家将故事。
  《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刊印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简称《杨家府演义》,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拉长,一直写到杨家将第五代人物杨怀玉辞官,举家隐居太行山。
  两种版本前后相差13年,相比较而言,《北宋志传》流传更广,到清代又以《北宋金枪全传》、《杨家将》、《天门阵演义》等多种名目出现。《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的叙述各有不同,特别是自杨六郎去世之后,故事更是有了明显的差异。《杨家府演义》包含了杨宗保父子平定侬智高和杨文广父子征讨西番新罗国,内有“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北宋志传》关于杨家将的情节要简略许多,只有杨宗保与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却夹杂了宋朝其他人物的不少故事。
  “南北宋志传”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单其名字就充满了疑问。《南宋志传》是其前半部,也就是上集,内容从石敬瑭征蜀开始到曹彬平定江南为止,讲述的是五代及北宋开国的故事。下集《北宋志传》,以杨家将祖孙三代的英雄故事为主,从北汉主驱逐忠臣开始,一直到杨宗保平定西夏,讲述了发生在太宗、真宗及仁宗三朝的故事。也就是说,《南宋志传》在前,《北宋志传》在后,这与历史上的南北宋之分根本不搭界,为什么反而叫了南宋、北宋呢?
  南宋、北宋是一个历史名词,但宋时人们并不这么称呼。宋人自称“大宋”,金人称其为“大宋”或“宋”,没有南宋北宋之分,南北宋的概念是后人提出来的。
  有关“南宋北宋志传”书名的缘由,各界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南宋志传》的旧版本叫《五代志传》,为了与《北宋志传》相统一,后来改成了《南宋志传》。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志传》所讲的宋太祖登基及平定诸国之事,都发生在宋本土和南方,所以叫“南宋”;而《北宋志传》讲的是平定北汉,继而与辽、西夏征战,都在宋之北境,所以叫“北宋”。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曾被周世宗柴荣封为南宋王,因而以他为主角的书便被称为《南宋志传》。赵匡胤被封王一事见于《飞龙传》
第52回。
  第四种说法是,《南宋志传》原先的书名,很可能类似于《南宋王赵匡胤志传》,后人翻刻时并不深究其中之意,简写为《南宋志传》。而《北宋志传》的原名可能近似于《杨家将志传》一类,为了与《南宋志传》对应而改成了《北宋志传》。
  不管“南北宋志传”缘何叫了这样一个名字,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南宋志传》与《北宋志传》在内容上有很大关联。《南宋志传》的很多内容取材于《五代史评话》,但也牵涉到杨家将的部分事迹,因为杨家是北宋征伐北汉的主要对手。如果只读《北宋志传》,有些情节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答案往往要追溯到《南宋志传》。五郎出家为僧的故事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北宋志传》
第十七回写到了杨五郎出家五台山:
  幽州救驾之后,杨家将死伤惨重,五郎有幸冲出重围,后面喊杀声不断。他转过林边,一种劫后余生的凄凉感油然而生,心内一片烦闷,战场上血肉模糊的场面让他始终静不下心来……他突然想起,当日在五台山,智聪禅师送给他一个小匣子,嘱咐他在急难之时打开。如今父亲兄弟浴血拼杀不知所踪,自己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确实到了该打开匣子的时候了。
  杨五郎顿了顿神,从怀中取出小匣,打开来,发现里面装有一把剃刀和一张度牒。他看后顿时明白,立刻将长斧去掉斧柄纳入怀中,卸下盔甲战袍,剃净须发,径直奔五台山出家去了。
  看罢这样一段描述,不由得人产生疑问,杨五郎是如何得到小匣子的,智聪禅师又是谁,他为什么单单把小匣子给了五郎?
  这个问题,《北宋志传》没有交代,但却可以在《南宋志传》找到答案。
  当年周世宗亲征北汉,遇到了杨业的顽强抵抗,周世宗取胜无望无奈退兵。杨业班师回朝路过五台山,素闻山上有位高僧智聪禅师,他相术高明,能够预知未来。
  因为顺路,杨业起了前去拜望之心,期望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透视未来,指点迷津。智聪大师将杨业父子逐一相过之后,沉思良久没有说话,在杨业的催问之下,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将军之子都乃当世豪杰,我一介贫僧怎可胡言乱语。”
  杨业道:“理贵直言,不管禅师说出什么来,我们都不会怪罪于你,大师明言便是。”
  智聪笑道,“既然令公不怒,那我就直言不讳了,可能对七位将军多有冒犯……几位将军都是忠国勤王之相,只可惜刚质太露,怕是难以善终。”
  令公听后并未当真,拍掌大笑,“大丈夫战死沙场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相反却值得骄傲,我怎么会斤斤计较呢?”
  当晚,杨业父子安歇在五台山。除了五郎,其他几个孩子都没有特别的反应,唯有五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想起智聪相面之事,不由得心下难安,便偷偷起身到僧房去见智聪。
  智聪问他,“将军深夜不睡,到此有何贵干?”
  五郎说:“今天听禅师所言,心下甚觉不安。希望大师能指一条活路,大恩大德虽死不忘。”
  智聪说:“这是分定之事,贫僧如何救得?”
  五郎再三恳求,智聪沉吟半晌才说,“将军若要脱离患难,除非是远走高飞,遁迹于山林泉水之间,或许可以免除其祸。”
  五郎不明白:“禅师所言极是,只是我父子兄弟一向相随,如何舍得分开?”
  智聪双手合十:“此乃天机,不可泄漏。”随后,智聪取过一个小皮匣交给五郎,“平时不要拆开,遇到实在不能化解的急难之事方可打开。里面有救你之策,千万不要忘了。”
  关于五郎为何出家,还有不同的说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