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

第47章


 
  九一八事变后,平津学生纷纷南下请愿,强占火车,强迫开往南京。这一浪潮蔓延到青岛后,青岛大学校方对学生进行了规劝。规劝不成,校方只好"挥泪斩马谡",开除了几个带头的学生。谁知风潮更加猛烈,演变为反对校长,校长杨金甫只好辞职。闻一多也是最受攻击的对象之一,校园中常贴有"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之类的标语。闻一多还亲眼看到过黑板上有这样的新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这是讥讽闻一多上课时喜欢夹杂"呵"、"呵"的声音。还有一次,闻一多和梁实秋看见黑板上画了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旁边写着"闻一多和梁实秋",闻一多严肃地问:"哪一个是我?"梁实秋苦笑着回答:"任你选择!" 
  张大千与梅兰芳同席,梅兰芳推张上坐,张突然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梅愕然问何故,张答:"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我拿笔作画,而你开口唱戏,所以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鲁迅问内山完造:“假如孔子活到现在,他会亲日还是排日?”内山说:“大概有时亲日,有时排日。” 
  暨南大学槟榔社常邀请名人演讲。最初邀请的是鲁迅,听众不少;然后是胡适,听众比鲁迅多好几倍;第三个邀请的是“性学博士”张竞生,听众将一个大饭厅团团围住。不料张竞生讲的是“青年与读书”之类的题材,于是就有不少同学失望地说:“早知他不是讲性学,也犯不着挤得满身臭汗,罚站了那么久,听他的演讲了。” 
  陈垣和陈寅恪并称“二陈”,但生平旨趣大相径庭,陈垣热衷于政治,而陈寅恪避之犹恐不及。1954年,中国科学院请陈寅恪出任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他力辞,并推荐陈垣。严耕望认为陈垣的治学轨迹是“钱、顾、全、毛”,钱即钱大昕的考据之学,顾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全即全祖望的故国文献之学,毛即毛泽东思想。 
  国民政府副总统选举,蒋介石力挺孙科,为此特地召见与孙科竞争的李宗仁,单刀直入地说:“总统、副总统的候选人,均由中央提名。副总统候选人,已内定由孙哲生出任,希望你顾全大局,退出竞选!”李当即拒绝道:“我已经欲罢不能!” 
  对蒋介石最贴切的一个评价是:“独裁无胆,民主无量。”毛泽东、周恩来和许多民主人士包括后来的李敖都使用这一说法。 
  伯希和言及日本学术,蔑称之为"三余堂"--文学窃中国之绪余,佛学窃印度之绪余,各科学窃欧洲之绪余。 
  1949年初,柳亚子一度意见不少,毛泽东写了“牢骚太盛防肠断”的诗句来批评他,柳则马上作诗反驳:“英雄惯作欺人语,未必牢骚便断肠。” 
  20世纪50年代,内地大批胡适。在一座谈会上,与胡适有关系的几位老先生不得不“批判”,沈尹默讲话最妙,他说一次去看胡适,胡正在写文章,但见案头满是打开的书,边看边写,沈说:“这哪里是做学问的样子?” 
  章伯钧与女儿章诒和议论男人的相貌,他说:"共产党里面有三个美男子,如周恩来。国民党里有三个美男子,如汪精卫。民主党派也有三个,如黄琪翔。储安平也是其中之一。""爸爸,在这九个人里面,谁最漂亮?""当然是汪兆铭啦。我们的安徽老乡胡适自己就讲过,一定要嫁他。""那汪精卫漂亮在那儿呢?""在眼睛。他的眼睛不仅漂亮,而且有侠气。这个结论不是我下的,是个新派诗人说的。我看,储安平眼睛也有侠气。" 
  田汉五十大寿,郭沫若往贺。贺辞曰:"寿昌,我亲爱的老弟,你今年五十岁了,公然未死!" 
  林语堂在寻源书院、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均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他的理由是:不论做什么事,一生都不愿居第一。 
  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讲,他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玩笑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 
  林汉达编《标准英语读本》,由世界书局出版,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读本》马上黯然失色。林语堂便不依不饶,声称林汉达抄袭自己,一场官司打下来,法庭认为抄袭之说不成立。但是南京教育部的蒋梦麟发话,说《标准》确有抄袭之嫌,禁止发行,于是法庭只判开明书店赔偿30块大洋。开明书店取得了事实上的胜利,世界书局从此不再染指教材。林汉达不服,亲自跑到南京去申诉,结果被教育部次长一阵数落:“人家是博士,你不过是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林汉达气得跑到美国去深造,誓雪此辱,但是等他博士学成回国后,林语堂却移居美国了,人家的大作《吾国与吾民》还在美国的畅销书榜上停留了50多周。 
  林语堂说:“欲探测一个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有的喜欢晴雯,那他也许是未来的大作家;有的喜欢史湘云,他应该同样爱好李白的诗。” 
  林语堂说:“绅士的演讲,应当象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本书来自www.sjwx.info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sjwx.info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