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40章


我们的王者之师虽然屡屡告捷,但却得不偿失。
最近听说吐蕃有悔过求和的意思,还是允许他们求和吧,这样边境的百姓才能休养生息。
李隆基闻言,知道张说这关不好过,便打起了太极:哦,这事不急,等我跟河西节度使王君趠讨论后再说吧!李隆基这么一说,张说也就不好再坚持了,他知道,李隆基要改弦易辙了。
张说出来便对源乾曜说:王君趠有勇无谋,常怀侥幸心理,他是不愿意看到两国议和的。
如果两国议和,他就没有立功机会了。
我预料他会鼓动皇上发动战争,我的话,皇上恐怕听不进去了!果然不出张说所料,王君趠与李隆基见面后,坚决反对议和,相反,他建议向吐蕃发动深度攻击。
这个建议,正中李隆基下怀。
从此时起,十字路口的李隆基选定了自己的方向:以前的他克制,不求边功;之后的他,却在开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你来我往开元十四年冬,河西节度使王君趠吹响了大唐王朝向吐蕃进攻的号角。
这场进攻,是经典的防守反击。
这一年冬天,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率军挺进大斗口(甘肃山丹县南),一直打到甘州,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这是他们习惯的做法,抢一拨就走,下次还来。
以前唐朝的守军一般都采取固守的办法,将吐蕃人赶走之后便不再追击,而这一次王君趠决定改变惯例,要给吐蕃人一个惊喜。
王君趠事前查看过地形,对形势有了初步判断:虽然吐蕃人到甘州能够劫掠一番,但他们的战线过长,回军路上一定会疲惫不堪。
于是王君趠决定,就在吐蕃人回去的路上下手,打他个措手不及。
人顺的时候,连老天爷都帮忙。
就在吐蕃人抢劫得手回军的路上,天降暴雪,士兵冻死很多,冻伤无数,战斗力随着气温骤降。
暴雪中,一行人艰难地往回返,却不知道,王君趠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神秘礼物。
等吐蕃人到了大非川(青海湖以南)后,准备原地休整一下,让马也歇歇脚,吃点草补充体力,然而他们很快就抓狂了:四周光秃秃的一片,寸草不剩!原来,就在吐蕃人劫掠甘州的同时,王君趠已经安排人潜入吐蕃境内,把沿途可供战马食用的草木树林付之一炬了。
无草可吃,马一匹接一匹地倒下,还没有看到唐军,吐蕃人的战马已经饿死大半。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王君趠已经尾随而来了。
所幸王君趠赶到之时,吐蕃人的主力部队已经先期返回国内,剩下殿后的是辎重部队,正驻扎在青海湖边。
气温正常的时候,青海湖不结冰,青海湖的湖水就是吐蕃军队的天然屏障,根本不用防备唐军的偷袭。
偏偏这个时候气温不正常了。
青海湖结冰了!结冰的青海湖不再是天堑,而是一马平川。
就在吐蕃军队疏于防范之际,王君趠的部队已经踩着青海湖的冰层向他们发起了猛攻。
这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战争:唐朝方面出战的是主力部队,吐蕃军队则只是些辎重部队,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战后打扫战场,俘获羊数以万计,马数以万计。
这是一场沉甸甸的胜利,堪称李隆基继位以来对吐蕃的第一次大胜。
开元十五年初,大胜的消息传到长安。
李隆基龙颜大悦,顿时将当初与姚崇的约定抛在脑后,他要大赏边臣:王君趠,升任左羽林大将军;王君趠的老爹王寿,升任少府监(宫廷供应总监),即日起以少府监职位退休,退休后待遇不变。
除此之外,李隆基还在广达楼上摆下宴席,招待两位贵宾——王君趠和他的妻子夏氏。
令李隆基更高兴的是,王君趠的妻子夏氏居然也是一员武将,在这次与吐蕃人的大战中立下战功,巾帼不让须眉。
李隆基当即封赏,封夏氏为武威郡夫人,另外赏赐金帛若干。
至此,王君趠的战功被放大到了极致,同时这也向全国传递了一个信息:皇帝越来越重视战功了。
开元初期的克制正在一点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按捺不住的战争野心。
受尽恩宠的王君趠没有想到,从天上掉到地下,其实只需要一年。
开元十五年九月七日,吐蕃人又来了。
为复仇而来。
带队的主将是上次吃过大亏的悉诺逻恭禄,这一次他直扑瓜州(甘肃省安西县),逮到了两条大鱼:瓜州刺史田元献和王君趠的老爹王寿。
随后,悉诺逻恭禄又向玉门发动了攻击,很快就拿下了。
之后,悉诺逻恭禄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下令释放所有被俘的和尚。
难道他信佛,不想为难和尚?不,他只是想让王君趠难堪。
被悉诺逻恭禄释放的和尚很快就回到了凉州,并把悉诺逻恭禄的话带给了王君趠:将军不是经常以忠勇报国自居吗?今天为什么不来跟我一战?这是挑衅,赤裸裸地挑衅,目的就是逼王君趠出兵与吐蕃军队决战。
然而,这次挑衅并没有收到效果,王君趠得知父亲被抓后,登上凉州城墙,痛哭失声,颓然西望,人生最大的失落迎面扑来。
《旧唐书》《资治通鉴》对此的描述很让人气愤:两本书的作者一致认为,王君趠是因为胆怯而不敢出战。
其实,王君趠不是胆怯,而是出于全局战略的考虑,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父亲就冒然出征。
打战看起来是简单无比的事情,实际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细致的准备,贸然出征的结果多半是惨败。
而《旧唐书》《资治通鉴》的作者却一味指责王君趠胆小,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书生意气,不懂军事。
在王君趠痛苦坚守的同时,瓜州以西的常乐县城也在苦抗着。
常乐县城不大,因此吐蕃人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在主力部队进攻瓜州的同时,只是拨出了一部分人马来犯。
他们本以为这个县城抬脚就可以进,没想到,这却是一根硬骨头。
常乐县令贾师顺率领全城百姓坚守,吐蕃的小部队硬是没能得手。
这时,瓜州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吐蕃主将悉诺逻恭禄便将全部人马投入到常乐县城,没想到,还是没攻破。
悉诺逻恭禄不禁对眼前这个小城刮目相看:硬攻不行,只能智取了。
悉诺逻恭禄遂派出了自己的使者,前去劝降。
使者对贾师顺说:瓜州已破,吐蕃大军席卷而来,小小的常乐城怎么挡得住呢?小人的小舅子就在常乐城中,我很是惦记,县令大人何不早降,以保全城内百姓呢?贾师顺回应道:按照法律,降贼者诛灭九族。
我身为朝廷官员,只能誓死抵抗,怎能背叛国家投降!说降又碰了硬钉子,悉诺逻恭禄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打了。
又打了八天,还是没能打下来,悉诺逻恭禄决定再找贾师顺谈谈。
使者又到了常乐城下,对贾师顺说道:大人既然不肯投降也就算了,我们大军准备班师了,城中难道没有财物送给我们一点吗?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心里骂过之后,贾师顺还得马上想对策,看来吐蕃人贼不走空,一定要尝到甜头再走。
那就给他们一点吧。
贾师顺转身对城上正在防守的士兵说,脱下你们的衣服,送给吐蕃人当礼物!这下轮到悉诺逻恭禄吃惊了,他没想到常乐城居然穷成这样,只拿些破衣服当礼物。
也罢,这个穷城不值得打。
常乐县城真的穷成那样吗?未必。
贾师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尽早断了吐蕃人的念想——要钱没有,要衣服倒有几件。
当夜,悉诺逻恭禄收营而去,临走前,他们还摧毁了瓜州城池。
贾师顺见状,连夜打开城门,满地拣拾可以使用的兵器,待打扫干净之后,火速关闭城门,严阵以待。
果不出贾师顺所料,吐蕃人的骑兵并没有走远,他们就在附近,准备杀一个回马枪。
等到吐蕃骑兵回来时,他们失望了,常乐县城的防备更加森严,想杀回马枪?下辈子吧!眼见无机可乘,吐蕃骑兵怏怏而去,常乐县城在贾师顺的指挥下终于得到保全。
经此一战,贾师顺进入李隆基的视野,后来一直升迁至陇右节度使,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常乐县城的那场保卫战。
意外之祸瓜州的失利,令王君趠十分懊恼,不过几天后,京城传来了一个消息,让他长出了一口气。
因为他赢得了与四部落酋长之间的博弈。
这还得从他年轻时说起。
当时回纥、契苾、思结、浑等四部落因为不堪忍受东突厥汗国的压迫,便投降了唐朝政府,进而驻扎到瓜州和凉州之间。
这四个部落的酋长都是世袭的,家族代代相传。
年轻的王君趠经常往来于这四个部落之间,然而却从不受他们的欢迎。
四个酋长们没有洞穿未来的眼睛,他们想不到有朝一日王君趠会成为他们的上峰长官。
从四个酋长那里,王君趠得到的全是冷脸和白眼,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他将这些伤害记在心里,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这帮人知道自己的厉害。
后来王君趠果然如愿,一路做到了河西节度使。
这样,四个酋长就全部变成了他的下属,王君趠有权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