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第15章


自此理为万物所共有共由言,亦即万物之道或天
之道,即易中所谓生物成物之乾坤之理。亦即宇宙之仁之理。此生之理、仁之理,
因其为内在万物,使万物之事象之有生起成可能且必然,亦即使自然世界得继续
存在而不断灭者。然此生之理,使万物之事象之有生起成为可能而必然,却非使
万物之所生起为何形式(即表现为何形相关系)之事象本身为必然。盖任一事象
之生起,必由以前之物与其他物之交感,以为其外缘。而一物与他物之如何交感
或交感之形式,则非由任一物之本身所决定。因而一物之自身生起何形式之事象,
亦非依其本身所决定。此亦即同于谓:物如何表现生之理,将生起何种事象,可
随所感通之其他物之情况,而多少有所改变。因而一物之性之本身,即包含一随
所感而变化之性。一物愈能随所感而变化者,其所具之生之理亦愈丰富而充实,
亦即愈为能生之物。由是而中国思想中,所谓物之性,非一必然原则,而正是一
自由原则、生化原则。所谓天命之谓性,非天以一指定命运规定人物之行动运化,
而正是赋人物以“多多少少不受其自己过去之习惯所机械支配,亦不受外界之来
感之力之机械支配,而随境有一创造的生起而表现自由”之性。而一物之由创造
的生起以表现自由,又非在其与他物感通时不显。且物必愈与他物感通,而后愈
有更大之创造的生起。由是而此自由生化之原则,非依附于物之一个体之力量,
亦非依附于一个体之任意之意志,而是依附于个体所得于天之生生之几、生生之
理,亦即个体之能贯通他物之德量。个体之德量,由其与他物感通,新有所创造
的生起而显;亦由时时能自觉的求多所感通,求善于感通,并脱离其过去之习惯
之机械支配,及外界之物之力之机械支配,而日趋宏大。但此非一般物之所能,
唯人乃能之耳。
    唐君毅(四)中国自然宇宙观,视物皆有虚以涵实,以形成生化历程,故无
纯物质性之实体观念,万物无永相矛盾冲突之理,而有由相感通而归中和之理吾
人以上论中国之自然律为内在,与西方之恒视自然律为超越相对;中国之自然律
为万物之性,而性则表现于其能随境变化而有创造生起处,因而可谓之内在于物
之自由原则、生化原则,此与西方之必然的自然律相对;又由中国思想之以物之
性,表现于与他物相感通之德量,此与西方以物之本质为力之说相对。此三点乃
中国之自然宇宙观之核心。此三点,皆可由吾人对自然,尤其是对自然界生物之
发育,物与物之相感之直接经验以证实。亦为中国宗教精神以天高听卑,帝无常
处,儒家以仁道仁心观宇宙,及道家以逍遥齐物之眼光观宇宙之精神所必涵。由
此数点,所引申之义之最重要者,即自然物之实中皆有虚之观念。盖物皆由其与
他物感通之德以见性,是一物之本性,能涵摄他物,即物中有虚也。物之与他物
感通,而能生起事象,依于生生不息之理以开新,即不全受过去之习惯所机械支
配,亦不全受外力所机械决定,亦无一超越之特殊形式,以限定其所生起之事为
某一特殊之形式之事,皆实中有虚也。夫然,故在中国之古代思想中,从无不可
破坏、永恒不变之原子论与原质论。在西方与印度,皆有原子论、原质论。印度
后来之思想,逐渐化原子为无方分之极微。佛家起而破极微。然在中国,则两者
皆无。中国洪范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初唯所以指日用之物。洪范之释五行,
唯曰“金曰从革,木曰曲直,火曰炎土,水曰润下,土宜稼穑”。此即纯从物与
他物相感通时所见之功用上讲。易经之八卦:乾、坤、坎、离、兑、艮、震、巽,
初唯所以指天、地、水、山、泽、风、雷等实物之健、顺、丽、陷、止、悦、入、
动之德性。一物与他物相感通所显之功用,亦即一物能涵摄他物,而能生起具体
事象之德性。故依中国原始五行八卦之思想,皆无重视事物之纯粹物质性之实体
之思想。中国五行八卦之思想,实迥异于西方印度之以地水火风等为世界之原始
物质性实体之论也。
    西方所谓物质实体,自始即含为潜伏于感觉世界之下之实在之义,此在斯波
丁(Spauiding )新理性论、卡西纳(Cassirer)实体与功能、贝勒特(Burnett
)希腊哲学诸书中皆论之甚详。希腊自Empedocies 起,即已有凡物本身不能自动,
必待外力使之动,或物与物相冲突而后动之意。故近代自然科学中,或以物质为
体积除密度,而充实空间之实质;或以物质之质量,由其运动他物体之力,除以
所经之距离而得。因而物质之根本性为惰性,与抵抗运动性。近代辨证唯物论者,
固谓物质本身即为动的。然其说此动,不由物之能感通而涵摄他物上说,则其动
为盲目者,不表现生化之理者。唯由西方近代物理学之革命,知物质之可化为力,
而力又可消灭于他物之摄受其力者之前,西方科学思想乃打破物质为本身绝对实
在之实体之观念。在来布尼兹之哲学,已有每一物为一力之中心,此中心反映涵
摄宇宙万物之思想。在受相对论及新物理学之影响后,又有罗素等之以事象本身
为物理世界之真正之实在,物质的原子原质,只为逻辑的构造之说。然此说又有
抹杀其实在性之嫌。唯怀特海乃能承来布尼兹之说,初主事(Event )为唯一之
实在,继由“事”之观念转为现实存在(Actual entities )之观念。每一现实
存在之生起,皆包含对于新理之觉摄,与对已成之其他之事物(即其他之现实存
在)之觉摄。亦即每一事物之生起,宇宙之每一“创造的自由生化原则”之显示,
皆依于已成之他事物之相感通,与新理之由被觉摄而实现。而此事物之相感通与
新理之实现,皆为实现一种价值。因而亦为新旧事物之各表现一种德性。夫然西
方科学哲学思想中,乃有打破一不动之纯物质实体之观念,而代之以“一切现实
存在皆表现互相涵摄之德性,因而皆有实有虚,以形成一生化历程”之理念。然
在中国之易经,则早由现实物之相感通,以论物之能涵摄他物,而皆实中有虚,
以形成生化历程之义矣。怀特海于其《历程与实在》中,言其思想与西方思想相
违,与中国易之思想相近,非无故也。
    易经之思想内容极为复杂,各易学家之解释亦不同,此处非专论哲学,不必
多及。然易中表现物之相涵摄与实中皆有虚,以形成生化历程之思想,则随处可
见。如地之自表面观之,明为纯粹之坚固物质。天体之日月星,希腊人或以为只
是火光,无物体之实质性者,或视为超越之神所居。而依易教,则地之德为坤,
坤之德曰柔,乃以()表之。据易所言,天之功为贯入地中,以引出地中之植物
者,其德为乾为刚。此即表示一种:“于地之坚固之实质中,识取其虚涵性,而
于天之运行作用及其与地感通中,认识其实在性”之态度。故在易经之思想中,
一物之实质性、实在性,纯由其有虚能涵摄,而与他物相感通以建立,而不依其
自身以建立。故八卦表物德,乃以疏朗之线条表之,而非如希腊辟萨各拉斯、柏
拉图及原子论者之以几何形体表物。八卦最初所代表之八物,又皆为两两对应、
相反相感以相生相成之八物。如天高地下,固为相反相成,地之向天凸者,为山,
天之向地凹者成泽,自上而下者曰水,自下而上者曰火,自内向外动者曰雷,自
外向内动入者曰风。故八卦本身,初所代表之八物之关系,即为上下内外,相感
相通,似相反而相成之关系。八卦之言诸物之德,亦唯就其与他物生关系时所表
现之刚柔动静之姿态上著眼。天运转不穷,以其功贯入地中,其德为至健至刚。
地顺承天,以依时生万物,其德为至柔至顺。三画以表始中终之历程。故乾表以
(),坤表以()。泽动而下凹而柔在外,故表其德以()。火上升而中虚,故
表其德以()。雷自下起,自内向外动而四散,故表其德以()。风内柔而外刚
以猛,至上益厉,故表之以()。由此而八卦初所代表之物之德,皆不外刚柔动
静。刚柔动静之德,唯由物之感通而见,亦即皆由虚之涵实、实之涵虚而见。易
以八卦指自然物之德,于是可以进而以八卦指一切物在相感通之际所表之刚柔动
静之德,以见万物皆为表现虚实相涵之关系者。以八卦之相配,所成六十四卦即
可表示一切万物,互以其德性再相感通,而成之一切事变。而每一事变之历程,
又皆物之以其德再相感通,以形成新事物之历程。而感通以生新事物之道,则在
此刚而彼遇之以柔,此动而彼能承之以静,刚柔相摩而相孚,动静相荡而相应,
乃有虚实相涵摄之事,而后新物乃得生成,此即中和之所以为贵。刚柔动静不相
济,不中不和,则二物皆必须自行变通,分别与其他物之刚柔动静可相济者,相
与感通,以自易其德;使不得中和于此者,可得中和于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