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

第81章


溥伟掀帘子,恭请张大人进屋。室内,南窗下有一卧榻,垫褥精美。炕桌上摆着点心、干鲜果品。榻前,一名小太监拿着扇子搧炉火。炉子上的水壶,冒着丝丝热气儿。张之洞吃好喝足,又躺在榻上打了一个盹儿。连续几天,张大人躺着的时候多,坐着的时候少,精神抖擞,毫无倦意。
  不知道道光皇帝旻宁是对听戏不感兴趣,还是体贴臣工的“辛苦”,反正“赏戏看”时,他常安排一些其他“休闲”活动。
  有一次听戏,东廊下坐着睿亲王、惠亲王、端亲王、成亲王、穆彰阿、潘世恩等;车登巴扎尔、僧格林沁、定郡王等,坐在西廊下。听了小半天戏,旻宁让停止演出,传阿哥们与王公大臣见面。四皇子奕、五皇子奕、六皇子奕,鱼贯而来;七皇子奕由太监抱着,跟在后面。各位王公和“总师傅”穆彰阿、潘世恩,行“作揖礼”;大臣们行“跪拜礼”。礼毕,旻宁命令奕、奕、奕,舞刀弄箭。臣工们都觉得,这场戏看得轻松愉快。表演结束,旻宁赏给儿子们一些吃食,王公大臣也有送小礼物的。
  五阿哥奕小时候就淘得没边儿没沿儿,还让师傅喝过尿。长大了,获封惇亲王,“恶习”不改,反而更“坏”了。有一次,说书处的太监为慈禧太后说评书。不知道是他“老不正经”,还是为了投太后所好,说着说着就“下道了”,讲起黄色故事来。惇亲王用眼角瞟了瞟慈禧太后,发现“嫂子”听得津津有味儿。他不高兴,又不好制止,抬起屁股就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摇头晃脑地唱着《十不闲》,又回来了;往屋当间儿一站,大辫子盘到头顶上,袒胸露臂,哇啦哇啦地唱得挺卖力气。这《十不闲》与《十八摸》,是同一类的淫词滥曲儿。在场的人都吓傻了,评书自然说不下去了。“嫂子”自知理亏,立马给自己找台阶儿:王爷喝高了,赶紧送他回府。
  又一日,惇亲王奉旨入宫看戏。慈禧太后点了一出“有情有意”的《翠屏山》。唱到热闹处,惇亲王突然振臂,大声叫“好”。旁边的人提醒他:宫中听戏,不得放浪形骸。惇亲王假装一愣:我还以为,这是在前门外的戏园子里呢!可是,家法禁止宫中唱这种戏啊!
  有惇亲王在里边搅和,老佛爷常有下不来台的时候。然而“老五”大错误不犯,又一生下来就遭了暗算,慈禧太后也轻易不去惹他。
  世人皆知安德海、李莲英助纣为虐。殊不知,安后、李前,还有一个名叫“印刘”的太监,曾一度日伴老佛爷左右。
  印刘,河北河间人。据说,这个人颇正直,略通书史,有“政治头脑”。他深知太后疑心特重,处事小心谨慎;有什么看法,从来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总是用“聊天儿”、“说笑话”、“讲故事”的方式,拐弯抹角地给太后提醒儿,把个太后哄得舒舒服服的。慈禧太后喜欢他的“机警”,明理晓事,颇为依重。印刘在颐和园得了重病,太后要求太医精心救治;眼看不顶用了,只好准他回乡。老佛爷特批,用王公重臣才能乘坐的官船,送印刘出园。她亲临码头送行,殷殷劝慰,洒泪而别。那时候,从颐和园发的船,可以直达西直门外高梁桥。
  如此看来,慈禧太后尚“孺女可教”;倒是安德海、李莲英,“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了”。
  历代王朝,皇帝身边都有几个类似印刘、安德海、李莲英这样的角色,有的是“阉人”,有的是“完人”,或正或邪,泾渭分明。他们有的是专职的,有的是兼职的,陪皇帝闲扯,给皇帝讲笑话,说“相声”,演“小品”,浑身都是“戏”,或称“弄臣”,或叫“倡优”。
  太史公说:“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解纷。”齐国的淳于髡,“滑稽多变”;他“仰天大笑”,齐威王就来了个“一鸣惊人”。楚国的乐人优孟,“常以谈笑讽谏”;他“摇头而歌”,楚庄王便为已故宰相的儿子封官加爵。秦倡、侏儒优旃,“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他“临槛疾呼”,冒雨伺候秦始皇的服务人员,工作条件得以改善。
  德和园大戏台“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语”,诙谐,滑稽,能言善辨,“言词流走无滞竭”;机智婉转,“言非若是,言是若非”。汉武帝坐龙椅,东方朔任“太中大夫”,是位职业弄臣。他善于用嘲讽、插科打浑的方式,议事论政,批评、警示皇帝。据说,相声界尊他为“祖师”。
  汉文帝的弄臣邓通,不怎么样,没干多少正经事,还侍候皇帝“枕席”。《史记》中记述:“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邓通这小子恃宠而骄,“丞相上朝,而通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恨欲杀之。”汉文帝派人到丞相府去讲情:“此吾弄臣,君释之。”
  史料记载,明神宗朱翊钧身边的弄臣,“为市井之谈”,逗皇上开心。
  和珅“好言市井谑语”,为皇上解闷儿。纪晓岚才华横溢,“社会影响”很好;然而,在乾隆皇帝弘历的心目中,他和那个和珅一样,不过是一个兼职的弄臣而已。有一次,纪晓岚触动了“龙须”,弘历怒发冲冠,说出了“心里话”: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亦妄谈国事?
  在这方面,连看破红尘的教皇,也不能超凡脱俗,仍需要弄臣常在身边“演戏”,搞笑,调剂生活。
------------
第十五章 戏中乾坤日月长(5)
------------
  日伴教皇克莱曼特七世左右的弄臣阿里提诺,善于炮制“开心丸”,很受教皇宠爱。克莱曼特七世称赞他:“趣味无穷,有非凡的才能和想像力。”可是,放着阳关大道不走,阿里提诺偏偏要过独木桥,写了许多露骨的言情诗,大肆传播偷情猎艳的经验和体会,使很多丈夫戴上了“绿帽子”,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老公们不怪自己的老婆“水性杨花”,嚷嚷着向阿里提诺讨还情债。面对排山倒海般的社会压力,教皇克莱曼特七世不得不忍痛割爱,把阿里提诺“炒了鱿鱼”。
  明宪宗朱见深当皇帝的时候,有个太监,当弄臣比阿里提诺“称职”,本事不在东方朔、印刘之下。因为他常为皇上表演滑稽小品,得名“阿丑”。
  那会儿,大太监汪直掌管着朝廷的“特高课”——西厂,权势熏天,横行霸道,没人敢惹。有一次,阿丑为朱见深表演醉鬼耍酒疯,胡说八道,满嘴放炮。陪他演戏的太监“屡劝不止”,阿丑还变本加厉,索性躺在地上折腾起来。配角儿说:御史来了!阿丑继续装疯卖傻。配角又说:大理寺卿来了!阿丑仍然“疯疯颠颠”。配角又接连说,都察院都御史来了,刑部尚书来了,直到说“皇上来了”,阿丑都满不在乎。最后,配角说:汪直来了!阿丑闻声“丧胆”,“酒劲儿”立马烟消云散。配角“奇怪地”问:“你怎么不怕皇上,怕汪直?”阿丑“哆哆嗦嗦地”回答:“大家只知汪直,不知有圣上!”
  汪直有两个帮凶,一个名叫“王越”,一个名叫“陈越”。阿丑动不动就打扮成汪直的模样,一只手拿一柄大钺,在皇帝面前“耀武扬威”。朱见深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呢?”阿丑不屑一顾地回答:“我叫汪直,一手拿王越,一手拿陈越,谁敢惹我?!”
  成国公朱勇掌管着十二团营兵力,有八千人马,担负守卫京城的任务。他利用职权,挪用“公人”,拨了两千官兵,为自己家盖房子。阿丑闻讯,装扮成一个老学究,“大儒”,在皇帝面前踱来踱去,摇头晃脑地“吟诗”:“……六千散兵楚歌声……”有人提醒:你吟错了,原文写的是“八千散兵!”阿丑与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一口咬定:“就是六千散兵”!人家“气不过”,对他说:“六千就六千!你说说,那两千散兵干什么去了?”阿丑理直气壮地说:“给成国公修别墅去了。不信,你看看去!”朱勇听说宫里演了这么一出戏,没等上面追查,就悄悄收兵回营了。
  到了成化后期,朱见深越发当起了“甩手掌柜”的,官声极坏,民怨沸腾。阿丑曾编排了一个“小品”,为皇上表演。他扮作吏部官员,选拔“国家公务员”。一名“应选者”牛哄哄地自我介绍:我的特长是“主持公论”……阿丑把嘴一撇,眼一抹搭:“公论于今无用!”第二名“应选者”自称:我要是当了官,一定廉洁奉公,主持公道。阿丑嗤之以鼻:“公道于今难行!”又一个“应选者”表白:我这个人哪,没啥本事,做事糊里糊涂……阿丑立刻喜形于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你了,如今就需要这样的人当官!”
  宪宗朱见深不傻不呆,当然知道阿丑的良苦用心。然而,他天生就不爱“管闲事儿”,又积重难返,看了阿丑的表演,只是一笑了之。
  有些帝后,表演欲望特别强烈。他们对外装模作样,一本正经,私下里常常“蝎哩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自娱自乐。皇帝都是经过“精心栽培”的。他的老婆中,也人才济济,“出身”五花八门;有的就来自“花街柳巷”、“乐籍人家”。弄个“堂会”,唱夫妻“二人转”或“兄妹开荒”,甚至搞个“家庭派对”,那是“手拿把掐”的小事儿一桩,根本用不着排练。
  明熹宗朱由校在“表演”方面,是个“天才”。有时自己“出将入相”,有时操纵傀儡,为大家表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