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巴黎

第15章


问题就出在他们全家移居巴黎,弗兰克重新开始起步,不但不被理解,而且开始根本就不被注意。他私下和教过柏辽兹、李斯特和古诺的音乐教师黑沙·理查学习和声,不久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的生活使弗兰克如鱼得水,他16岁获得钢琴名誉大奖,1840年获得赋格比赛一等奖,1841年获得管风琴演奏二等奖。他早在16岁时创作了一首三重奏曲,也得到了李斯特的称赞。1843年弗兰克的三首三重奏出版,得到了肖邦、多尼采蒂、梅耶贝尔和杜马、阿列维、欧贝尔等当代音乐大家的赞赏,把弗兰克视为法国音乐界未来的新星,按理来说,这是别人别人求之不得的巨大荣耀和最高的艺术肯定。但偏偏弗兰克的老父亲见此情景极为恼火,父亲一心希望弗兰克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钢琴家,能像莫扎特那样靠演奏一举成名,儿子怎么能背离自己设计的道路而行?!这一点弗兰克的父亲颇有一些我们中国“一言堂”的家长作风。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位银行职员,业余爱好音乐和绘画。老先生脾气暴躁、性格倔强,他看到弗兰克从事音乐创作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和本意,所幸私自作主到巴黎音乐学院撤销了弗兰克的学籍,他不希望弗兰克以作曲为职业,不希望儿子参加 
  罗马大奖的比赛,不希望儿子不按自己设计的钢琴演奏的道路发展。他带弗兰克回比利时开独奏音乐会,试图在雷奥波德一世宫廷里找一份工作,但最后都未能成功。说来也怪,弗兰克自己也并没有按其他作曲家那样的成功道路发展,他有意暂不发展个人的音乐风格,避开即将到手的鲜花和荣誉,埋头孜孜不倦地自我充实。弗兰克在作曲方面走出了一条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坚实道路。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看得出,弗兰克是一位很有主见和艺术思想的艺术家,他胸怀远大抱负,他的志向是重振法兰西音乐,使法国民族音乐传统复兴,弗兰克为此辛勤劳作、默默耕耘,付出了一生的时光。 
  弗兰克一家1844年重返巴黎,刚回到巴黎时生活贫寒、工作艰苦,他只能在清晨和假期从事作曲。他先在巴黎的劳骇特教堂担任管风琴师的助手,这里是巴黎最早设置管风琴的教堂。弗兰克的未婚妻叫菲丽西德,他在有了未婚妻以后,就长期呆在她的家里。弗兰克的父亲对他的婚事也极不赞成,反对他和一个出生在戏剧之家的女孩子结婚。老人有老人们的想法儿,除去社会地位方面,老人可能考虑最多的是弗兰克现实生活的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弗兰克的父亲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一意孤行,他显然很尊重弗兰克自己的选择,在弗兰克举行婚礼时,还和弗兰克的母亲一块儿出席了他们的婚礼。 
  弗兰克1870年正式加入法国籍,那时他已经48岁,他的生活隐遁,交际极少,即便和教堂供职的同事都很少接触。弗兰克在巴黎著名的圣克洛蒂特教堂担任管风琴师终其一生,当时巴黎聚集了许多音乐名流,弗兰克从不交往。1872年弗兰克被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他以崇高的品格,严谨而宽怀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包括德彪西、肖松、皮埃尔内、杜尔米尔、保罗·杜卡、维耶尔纳、马涅耳、波尔特、布雷维、罗伯茨等法国一代音乐家和演奏家,据说弗兰克和他的女学生奥古斯塔还坠入爱河,不知是隐逸的弗兰克心光瞬燃,还是乖巧的女学生紧追不舍?如果有可能,弗兰克的爱情我们以后能谈到。 
  弗兰克因为音乐教育和管风琴演奏方面的成就卓著,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鉴于弗兰克在音乐演奏方面的贡献,并被尊称为“管风琴演奏大师”。弗兰克与圣桑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法国音乐流派,他一度被推选为国民音乐协会会长。音乐家但第、德彪西等都曾专门都记述过他。我们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弗兰克确是一位人品和艺品都非常高尚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仅说他的人品与艺品,即便是与他持相反音乐观点的人也不得不折服。 
  弗兰克一生所供职的圣克洛蒂特教堂在巴黎七区,一条名叫拉斯卡的幽静的小街上。古老的教堂经过岁月的洗礼,风霜的侵蚀,已褪变成了深灰色,像是一个身披灰装、历经风霜的老人。夕阳西下时分,余晖残照暮色,肃穆的教堂风骨犹存,姿彩别样。教堂的钟楼里传出几声悠扬的钟声,钟声苍劲洪亮,厚重拙朴。古老的钟声已经敲击了数百年,它伴着日丽风和,伴着凄风苦雨,钟声浩渺、圣洁、庄重、大气、苍凉。教堂的钟声一定赋予过弗兰克灵感,你静静地听,弗兰克的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平和、庄重、沉稳、自然。在弗兰克的众多音乐作品里,他将崇高信仰融入音乐当中,把音乐浓缩为对生命的礼赞,把巴洛克时期严谨的复调手法和所处浪漫时期的和声语言巧妙结合,那如歌的旋律,徜徉飘游,深刻的内涵,隐喻绵长。 
  弗兰克的乐曲构思严谨,弗兰克音乐思想的崇高源于是他的心灵。弗兰克把古典的意境、浪漫的情愫和圣洁的精神追求与个人的浪漫激情相交织,为法国民族音乐领域的拓展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弗兰克的音乐庄重、纯净,浪漫、淳美,他对圣主的虔诚不障碍他对现实的憧憬,他的浪漫激情咏叹于深邃和忧远的河湾,不使情感冲破藩篱,又不至作曲手法拘于陈旧,弗兰克始终心皈宗教,这源于弗兰克对精神世界虔诚的追求。弗兰克的音乐并不古板,又常是激情荡漾的,这始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浪漫情愫的眷恋。弗兰克将宗教中的挚爱倾注到了音乐里,把精神和艺术上的虔诚归于一体,神圣而不空虚,浪漫而不轻飘。弗兰克的音乐旋律舒畅,织体空灵,情感圣诚,激荡昂扬。弗兰克不仅是古典音乐的继承者,他又是浪漫时期音乐发展的拓展者。 
  弗兰克的音乐精神与他的艺术思想,正好结合在他人生最为成熟的时期,与其他音节家相比,弗兰克大器晚成,但他成功在应该成功的时段,不早不晚,这就是弗兰克—呕心沥血的一代音乐大家。 
  圣克洛蒂特教堂的钟声渐行渐远,暮色茫茫笼罩苍穹,教堂里亮起了烛光,光线透过门缝儿铺洒在教堂外的石阶上,石阶旁边几株绿草在晚风中孤廖茁壮,显得寂寞,但也坚韧。弗兰克肯定也曾伴着这烛光,披着苍茫暮色,耳听着使人能感觉到历史厚度的钟声,穿行在静谧人稀的阶旁小巷里的……   
  巴黎人的欢乐(1)   
  巴黎瓦里耶里剧院 
  巴黎人的欢乐—奥芬·巴赫 
  题记:巴黎人的忧伤,巴黎人的欢乐,巴黎人的浪漫,巴黎人的自由,都编织在了奥芬·巴赫的音乐里。 
  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浪漫、诗意的民族,巴黎是一个优雅、惬意的都市。清晨起来,地铁里的人们还睡意朦胧,先生们抓紧时间读书看报,女士们抓紧抓住上班前时间补妆。在法国,上班迟到是家常便饭,开会、上课等晚到15分钟到半个小时在正常不过。如果是聚会或赴宴,还可以稍晚些,客人如按照预定的时间到达,主人会感到吃惊而且尴尬。巴黎人的生活节奏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较为舒适悠闲,节假日如果天气晴朗,巴黎的咖啡馆和酒馆人头攒动,人们要一杯咖啡或是啤酒,再拿本书册,人们一边享受阳光一边汲取知识,有时候可能一天都不动地儿。人们并不是在消磨时光,而是在细细的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法国又是世界上假期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一年之内有宗教节日和民众节日数十个,宗教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基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圣墓领报节……民众节日有元旦、五一节、国庆节、一战二战停战节、每年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等等。所有的节日全国都停工放假不说,有时如果两个节日只隔一两天,就连续几天放假。比如节日是星期二和星期四,往往这一周的周一和周五也停工放假,一周都不用上班,法国人将此称为“搭桥”。现在,法国实行了每周35小时工作制(付39小时的工资),制度的实行,使法国的经济和就业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反而每况愈下,但法国人还是乐此不疲。有人开玩笑说,法国人希望永远放假,不上班还照样拿工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法国每年的罢工和游行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频繁的国家,如果在其他国家,罢工和游行或许是很严肃的事情,双方都需要严阵以待。而在法国则不用特别担心,成千上万的民众聚在一起,显示出的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整体的精神,游行队伍中的每个人却都是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法国的罢工和游行从另一个层面说,就是没有假期的日子里的自我放假。 
  法国人生活中的快乐说也说不完,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奥芬巴赫的代表作《巴黎人的生活》,展现的是巴黎人的另一种请调。《巴黎人的生活》首演于1866年,讲述的是十九世纪的巴黎,两个很要好的小伙子,一天同在车站等自己心仪的恋人,互相都又装作不认识。哪知他们心仪的竟是同一个女孩儿,女孩儿在下车时还带着自己的另一个情人,女孩也装作不认识他们。两个年轻人面对背信弃义的女孩,终于重归于好,决定开始“更有意义的高尚生活”,一系列的滑稽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巴黎人的生活》是一部四幕的轻歌剧,剧情穿插着爱情金钱和思乡的味道,情节充满了巴黎人式的幽默、欢乐和讽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