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间谍

第3章


“不必懂物理学。我连2加2都算不清楚,看看我现在如何。”
    可是丽娜并不愿像姑妈那样遇到并嫁给德国留美学者。约瑟夫还在布达佩斯等着她呢,她要尽快把约瑟夫弄到美国来;不过这以前,她当然要接受这个职位。
    莱尔森物理试验室覆盖着常春藤,令人赏心悦目,它位于58号大街,大街后面靠着大学的四合院。丽娜常爱步行穿过这个院子去上班,想象着自己就是一个在校生。唉,还会有学生时代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吗?
    尽管芝大物理系很小,但它却以拥有两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自豪。其中一位就是亚瑟·康普顿1,该系的系主任。丽娜很快就明白厄休拉说得对,她压根儿就不需要懂什么物理学。
    但她必须确保打印的文件正确无误。那些文件有许多的图表、分数、百分数、公式、符号等等,尽管她看着神秘莫测,但那些科学家都能看懂,所以,绝不能出错。她曾问过为何不能出错,康普顿教授解释说:逐渐养成严谨准确地观察物质世界的习惯,就是物理系的使命。
    “为达此目的,”他摸着小胡子(有点儿像希特勒的小胡子——丽娜想着),“我们要求本系的研究生要能复制那些杰出的研究者们做过的经典实验,并且得出自己观察到的数据及其分析结论。”
    丽娜点点头。在康普顿面前,她有点儿胆怯,但在那些学生面前就自在得多了。他们谈笑风生,幽默机智;作为未来的科学家,这些人风趣得令人吃惊。其中有两个德国研究生,一年前才来到美国,他们写论文时常常需要丽娜帮忙。还有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和三个美国人也常来闲逛。
    有一天,那个德国学生弗朗茨对她说:“其实系里的德国学生有三个,只是这学期卡尔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
    “怎么回事呢?”
    另一个德国学生叫亨利希,笑道:“实验要在那儿做。大量令人兴奋的原子实验。我迫不及待地等他回来说说那一切。”
    谢天谢地,丽娜倒还知道原子是什么东西。“可为什么要做原子实验呢?”
    “分裂原子,”弗朗茨说道,“甚至爱因斯坦也认为原子有可能分裂。”
    “目的呢?”
    “那谁知道?但是据说希特勒也在干同样的事,所以,美国人当然也必须干……”他的声音逐渐减弱,“无论如何,卡尔九月份都会回来。”
    * * *
    1 亚瑟·康普顿(1892—1962),192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第5章
    
    1936年9月。
    还没到秋天,约瑟夫的来信就逐渐稀少了。他在一封信中说道,自己没事,但妈妈病了,咳嗽时发现手帕上有血丝,恐怕是得了肺结核。他自己在布达佩斯学木匠。“想想吧,咱们将来修建自己的房子时,这手艺准能派上大用场。”
    丽娜也想跟着乐观一下,但好几个月都没有爸妈的消息;约瑟夫说在布达佩斯也没见着他们;因为移居当地的德国犹太人社区很小,人们彼此全都认识。丽娜曾听到传言说,纳粹党卫军把犹太人包围起来,驱赶到强制劳动的集中营。她祈祷上帝保佑这不是真的,盼望着很快就会收到乐观一点儿的来信——要么寄自巴黎,要么寄自伦敦或阿姆斯特丹。
    一天下午,她正在档案室——其实不过是一间狭窄的小屋子——忙着整理文件,突然,门外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喂,有人吗?”
    声音比较犹豫,口音很重,像是德国人说的。准确地说,是巴伐利亚1口音。只要是德国人说英语,丽娜一听就知道说话人来自德国哪个地区。
    她赶紧走了出去。一个小伙子靠墙而立,黑黑的卷发,棕色的眼睛——眼睛显然被那副眼镜放大了;体格健壮,身高六英尺2——丽娜现在也习惯使用英尺英寸了。
    “需要帮忙吗?”丽娜知道自己的口音也暴露了自己是外国人。
    小伙子面露喜色:“你是德国人!”他的表情纯真而充满喜悦,丽娜立即感到轻松自然。
    丽娜点点头:“你是巴伐利亚人。”
    他改用德语:“你怎么知道?”
    丽娜笑着拍拍自己的嘴唇:“听出来的。”
    他也笑了:“好厉害的耳朵!”随即举起手掌:“慕尼黑”。
    “柏林。”丽娜也举起手掌。
    “你在这儿工作?”
    “我是系里的秘书,五月份开始的。”她把头一偏:“你是新来的?”
    小伙子笑答:“不是。不过是出去了一段时间。”
    “哦,你就是卡尔呀。”
    他笑得更加灿烂了:“当然是啦!”
    “你这段时间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
    他点点头。“你呢?”
    丽娜举起手来:“我说过了,我不是学生。”
    “你的名字呀,”他说话语气温柔。
    丽娜觉得一阵脸红。“哦,丽娜·本特海姆。”
    他伸出手来:“卡尔·斯特恩。”
    丽娜握住卡尔的手。斯特恩有可能是一个犹太人的姓。他俩站在那儿,两手紧握,时间超长——但似乎都不嫌长。
    这以后卡尔每天都要来系办公室,要么是借一本系图书馆的藏书——丽娜常常帮学生们查找,要么是找一篇别人已经写好的论文,要么就是弄丢了这学期的课程表,反正每次来都有不同的借口。丽娜什么也没说,却常常盼着他来。
    两周以后,卡尔鼓起勇气请她出去喝茶3。
    “喝茶?太——太好了!“她咯咯咯地笑着说:”可我们又不在伦敦呀!““当然……”卡尔的脸红到了脖子。“那就喝咖啡嘛。”
    丽娜扬起头:“可惜也不在维也纳4;不过,那些美国人爱喝美国咖啡倒也不假。”
    卡尔脸涨得绯红,说话也结结巴巴起来:“那——那——,我向你道歉,为……“声音越来越低,似乎身子也在缩小。
    “可以喝啤酒呀,”丽娜微笑道。“不过这是另一回事。附近能找到酒馆吗?”
    卡尔顿时满脸放光。
    “五点钟再来,怎么样?”
    他兴奋得不住点头。
    丽娜带着卡尔进了一家餐馆,就在校园外面。菜单上自豪地印着百威啤酒的商标,上端还有一行文字:菜品优良,味道更佳。特色菜有浓汤,肉馅糕5,甚至还有学生都不嫌贵的汉堡。食客们全都喝着啤酒进餐。菜肴的香气弥漫于空气之中,令人食欲大增,丽娜已经开始吞口水。他俩都点了肉馅糕。
    聊起德国的情况,他俩无话不谈。此时柏林奥运会6刚结束不久,希特勒正得意洋洋,原本以为他的雅利安运动员能主宰所有的赛事,不料美国黑人杰西·欧文斯7几乎囊括他所参加项目的所有金牌——真是讽刺中的讽刺!就因为这场奥运会,德国政府才暂时收敛了一下迫害犹太人的行动。
    “然而,不断出台的反犹措施越来越多,”卡尔说道。
    丽娜身子坐直。“你是犹太人?“
    “是啊。我还以为你知道呢。”
    丽娜靠向椅背,全身如释重负。卡尔明白这种感受。其他的德国研究生虽然对犹太人的处境深表同情,可他们毕竟不是犹太人,对那些迫害并没有感同身受。这是到美国以后,丽娜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活得有多累。
    “你的父母呢?“丽娜问道。”家里其他人呢?““他们在奥地利。我正设法把他们接到这儿来。我觉得这事肯定能行,只是不知何时能办到。现在,美国对于入境控制得相当严。”他停顿了一下:“你的家人呢?”
    丽娜一时语塞,然后摇摇头:“音信杳无。”
    卡尔把手伸过桌子,紧紧握住她的手。
    * * *
    1 德国东南部一州,州府慕尼黑。
    2 6英尺=1.8288米。
    3 指英式茶点。
    4 奥地利首都。一般而言,欧洲人认为欧洲的咖啡比美国咖啡更香,但此处别有含意。
    5 一种用肉类和其他食材烤制而成的长方形面包状食物。
    6 即第十一届柏林夏季奥运会(19360801—16),德国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希特勒趁机以此宣扬德国实力。
    7 杰西·欧文斯(1913—1980),美国黑人田径运动员,在柏林奥运会上获得4枚金牌,四次打破世界纪录,9次破奥运会纪录。
    
    第6章
    
    到了年底,丽娜和卡尔已经形影不离。她多数时间都在卡尔的公寓里度过;那是海德公园南部的一间小屋,比厄休拉的房子还要破旧。不过厄休拉并没说什么,似乎她早就知道会是这样,并且默许了此事。每周五的安息日1晚餐,卡尔都受邀而至。只要没外出,这一顿就成了他俩唯一的大餐。
    与卡尔初试云雨的那天晚上,她感觉自己是卡尔的第一个女人。过后才意识到必须给约瑟夫写封信。最初她还颇感内疚而竭力与卡尔保持距离,但卡尔极为谦恭、温柔并且非常聪明,丽娜很快就喜欢上了卡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