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41章


但是,单从这一次发言就判断我是恶意的,论据尚不充足,因此就追溯过去的事情,证明我一贯反对,因而现在的胸怀才存有很多恶意。但我却因此增加了交代历史的任务,也就是在讲清当前的意见初衷之外,还涉及历史上的是非。我在解放前几十年与中共之异同,却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这需要给我较充裕的时间。”
  梁漱溟发言的时候,下面就有人嘘他。讲到这里时,会场秩序也乱了,有人轰他下台。固执的梁漱溟像个开顶风船的角色,越是这种情况越要执意讲下去,话也说得过了头:“昨天的会上各位为我说了那么多话,今天不给充分的时间,是不公平的。我想共产党总不会如此。我很希望领导党以至于在座的党外的同志考验我,考察我,给我一个机会,就在今天,同时我也声明,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我要毛主席的什么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之后,毛主席能点点头,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我误会了。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
  毛泽东有毛泽东的性格,在这种场合,他不会屈从任何一个人。他反驳道:“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作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但是我们这一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
  梁漱溟也完全失去了冷静,话头赶着话头,变成了打嘴仗“当不当政协委员,那是以后的事,可以慢慢再谈。我现在的意思是要考验一下领导党。因为领导党常常告诉我们要自我批评,我要看看自我批评到底是真是假。毛主席如有这个雅量,我将对你更加尊敬,若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批评有两条,一条是自我批评,一条是批评,对你实行哪一条?是实行自我批评吗?不是,是批评!”
  “我的意思是说主席有没有自我批评这个雅量……”
  争执至此,会场大乱。许多人大声呼喊,说梁漱溟是胡说八道,民主的权利不能给反对分子,要他赶快滚下台。倔老头梁漱沉反而什么也不顾了,站在那里任人叫喊。这时的毛泽东心情已经平静些,口气缓和地说:“梁先生,今天不要讲长了,把要点讲一讲好不好?”
  “我刚才说过了,希望主席给我充分的时间。”
  “你讲到4点钟好不好?”毛泽东抬腕看了看表。
  “我有很多事实要讲,让我讲到4点钟哪能成!”
  会场上又是人声大哗,有人指责梁漱溟狂妄之极,不许他发言。
  毛泽东征求会场人们的意见:“让他再讲10分钟好不好?”
  还没等会场人们的答复,梁漱溟却喃喃道:“我要求主席给我一个公平的待遇。”
  毛泽东沉下脸,直摇头:“不给他充分的说话时间,他说是不公平;让他充分说吧,他就可以讲几个钟头,而他的问题又不是几个钟头,也不是几天,甚至不是几个月可以讲清楚的。而特别是在场的许多人都不愿意听他再讲下去,我也觉得,他的问题可移交给政协全国委员会辩论、处理。我想指出的是,梁漱溟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借他这个人,揭露其反动思想,使大家分清是非。他这个人没别的好处和功劳,就有这个作用。因此我主张他继续当政协委员,现在我又提议让他再讲分钟,简单地讲一讲。好不好,梁先生?”
  梁漱溟不同意:“我有许多事实要讲,10分钟讲不清楚。”
  毛泽东说:“你这个人呀,就是只听自己的,不听大家的。不让你讲长话,你说我没有雅量,可大家都不让你讲,难道说大家都没有雅量吗?你又说不给你充分的时间讲话是不公平的,可现在大家又都不赞成也不想听你讲话。那么什么是公平呢?在此时此地,公平就是不让你在今天这个会上讲话,而让你在另外一个会上讲话。梁先生,你看怎么办?”
  梁漱溟:“听从主席决定。”
  会场上有人提出,是否让他讲话,可以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大会执行主席高岗主持了表决。结果,赞成梁漱溟继续讲下去的只有毛泽东等少数中共委员,梁漱溟还想再讲几句,被众人轰下了台。
  会后,一场批判梁漱溟的风潮迅速刮了起来,而且调子越来越高。毛泽东以一篇《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作为此事的总结。尽管毛泽东与梁漱溟多年的交情一风吹散,但毛泽东明确表示:梁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
  后来梁漱溟向毛泽东写信,请求长假,闭门思过。毛泽东没有直接回信。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派人告诉梁,今后需出席会议和活动,通知照发,参不参加自便。自此以后,几十年中他再没有公开露面。也许正因为如此,“右派”的帽子也没有戴在他头上。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抄了他的家,将他祖辈保存的字画书稿长袍马褂之类在院中付之一炬。即使搬进低暗潮湿的小南房,夜深人静之时,他重新写起被红卫兵扔进火堆中的书稿(儒佛异同论》。
  红卫兵命令梁漱溟自动减低工资,并找到政协财务科,将他的工资减到几十元生活费。梁漱溟食素,花费有限,并不觉拮据。可第二月,却又全数发了几百元,还补发了上个月被扣的。
  梁漱溟问为何不扣了,回答说,是上级的通知。直到1970年,梁漱溟才得知,是周恩来的关照,对梁漱溟、杜幸明等人,不应扣发工资。
  梁漱溟也许不知道,在梁漱溟与毛泽东争论最激烈的三天里,会议空气如同爆炸一般,无人敢为缓颊。怎么办?周恩来想出一个能使梁平静下来的人,于是他先给上海打电话,找到沈尹歇先生,再托他赶赴杭州邀马一浮先生到北京,规劝梁漱溟勉为自我检讨,以缓和气氛,化解住局。尽管效果不多,可周恩来毕竟尽心。
  所以,晚年之时,当梁漱溟再来回忆这段往事时,便冷静多了:“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什么。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寂寞……”
    他在回答美国学者艾恺先生提问的“你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是谁”时,梁漱溟充满感情地说:我觉得也不是太过去,也不是现在,恐怕还是毛泽东。毛泽东实在了不起,恐怕历史上都少有,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他创造了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就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个百分之百的事实。
  不过他这个人到晚年就糊涂,有很多做错的事情。这错的事情,在周恩来没有。周恩来是从前叫作完人——完全的人。不过很巧,他是天生的第二把手,天生的给毛泽东做助手的人。论人品是最好了。
  梁漱溟逝世于1988年,享年95岁。告别仪式那天,细雨霏霏,转而大雨涝沱,人说此为天意……
    ●8.周恩来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建国初期,为了教育和引导知识分子更新观念,转变立场,进行必要的思想改造,毛泽东和周恩来倾注了许多精力,总的来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进行的轰轰烈烈的群众批判运动,如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梁漱溟、胡风等的批判,也造成了失误,导致了一些消极影响,挫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
  如前所述,毛泽东和周恩来与知识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毛泽东却极富挑战精神,他说他的“心里是与鲁迅相通的”——毛泽东没有见过鲁迅。有一次,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继而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我认为鲁迅懂得中国是对的。”冯雪峰与鲁迅交往很多,知道鲁迅的事情也多。他告诉毛泽东,鲁迅曾谢绝到苏联去,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放它一枪两枪的”。
  毛泽东频频点头,脸上泛起一种激动的红润:“这才是实际的鲁迅!这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最可贵的性格。”宁折不弯,不为情势所动,这正是毛泽东与鲁迅的心灵相通之处。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的海滩上漫步或站立着凝望大海时,嘴里时常念念有词。听久了,保健医生便忍不住问:“主席,你念的是谁的诗啊?”
    毛泽东一回脸,反而问道:“你听着怎么样?”
    “很有气魄,很美。”医生回答。
  “这是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还会作诗?”
    “嘿嘿,你不知道吧?曹操是个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因为在这之前,人们都从传统戏剧和小说中知道曹操是个“反派人物”,所以毛泽东的话一出口,周围的工作人员都一愣。
  “曹操?哪个曹操?”医生问。
  “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
    “屁话!”毛泽东不客气地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康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