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50章


  毛泽东抽着烟,朝窗外看去。车窗外,一片片棉花地、玉米地、豌豆地朝后掠去。毛泽东对坐在旁边的北京市委书记刘仁说道:“看来有点早意了。”
  刘仁点头:“是有点旱了。”
  “有没有水浇地?”毛泽东又问。
  “路西有水源,修了引水渠,所以农作物长得好一些;路东水源缺,农作物就长得差一些。”他告诉毛泽东,十三陵水库修成后能灌溉30万亩农田。
  毛泽东点头称是。
  车子一直开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工地,指挥部门前的广场。只见工地上人山人海,打夯挖土,小车穿梭,口号此起彼伏。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下车,便有眼尖的惊喜过望,大喊起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啦!”顿时工地上掌声如潮,人头攒动。许多人放下手中的活,驻足观望。靠近领袖们劳动的地方,大多是解放军战士,虽然大家都很激动,但秩序井然。只有当毛泽东要问什么,他们才说话。
  毛泽东登上水库东墩台观看水库全景,问工地政委赵凡“是不是能保证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
  赵凡很有把握;“能,一定能如期完工。”
  毛泽东又问:“有多少人在工作?”
  “有10万人,每天运五万方土到大坝上。”
  下了东墩台,毛泽东、周恩来等走进工程指挥部。这是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天气燥热,加上人多,不一会儿,毛泽东额上便渗出细汗,白衬衣也被汗水湿透。他坐在一张木板钉的凳子上,听工程负责人汇报水库进程情况,桌上放了一个大沙盘。
  “大坝在什么位置?”毛泽东指了一下沙盘。
  水库总指挥指着沙盘说:“就在这后山坡下面,离这儿很近。”
  “大坝到20公尺没有?”周恩来问到工程进度。
  总指挥报告:“近来水库工程进展很快,前几天每天上坝三万方,接粉提商到四万方,昨天突破了五万方,坝身最高处已经超过了20公尺。”
    毛泽东喜欢这种“跃进”速度:“坝长得真快呀。”
    朱德问,“坝要多高才能挡住洪水?”
    杨成武回答说:“20公尺就可以了。”
  毛泽东问:“水库蓄水后,会不会淹掉村庄呢?”
    “会淹掉一部分村庄。”杨成武答道,“但是这些村庄已经作好了安排。”
    毛泽东点了点头。
  有人拿来了纸墨,想请领袖们题词。
  毛泽东坐到桌前,欣然执笔,问:“题什么词呢?”
    在一旁的杨成武说,就请主席为十三陵水库题词吧。
      毛泽东饱蘸浓墨,一连写下五六幅,然后从中挑了一幅。“十三陵水库”五个字苍劲有力。刘少奇和朱德分别写了“劳动万岁"和“移山造海,众志成城”;周恩来似乎还没有从八大二次会议的气氛解脱出来,谨慎地写了一遍“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题词之后,毛泽东一行人开始义务劳动。毛泽东和彭真一起,手执铁锹铲土;周恩来站在民工队里往大坝上传土。装筐的民工有意少装一点,周恩来开玩笑地说:“都装这么少,大坝什么时候才能长起来呢?”他看到附近有四名女同志正在挑沙子, 就走过去,拿起扁担,问:“我跟你们挑行不行?”还没等她们回答,他已经将柳条筐担了起来,颤颤悠悠地朝大坝奔走。其他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也都和群众一道,打夯的打夯,挑土的挑土,平地的平地,不一会儿都干得汗流浃背。毕竞他们大多是60以上的老人了。尽管他们劳动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但还是体现了毛泽东不要脱离群众的意愿。他在这次八大二次会议上,就强调过:像我们这些人是否每年可体力劳动一个月,分几次,目的主要是锻炼思想意识,也可锻炼身体,增长知识。
  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工地上劳动了一个小时,傍晚6时40分,仍乘几辆大轿车返回。
  6月中旬,周恩来在国务院查问各部部长们的劳动情况,大家都说工作忙,参加劳动不多。周恩来说:我们一起去,他以60的高龄,高擎红旗走在头里,带领中央和国务院机关司局长以上干部,再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负责人赶快迎上来,说“我们欢迎首长们……”话没说完,周恩来挺认真地纠正他:“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王震也是个好开玩笑的人,接着说:“现在你是首长,我们都是你的部下。”他们还住在一所学校里,每天下午3点,徒步八里走到工地,开始劳动到深夜11时才收工,回到宿舍已过半夜了。晚饭送到工地吃,周恩来坐在锹把上,一手捧着碗稀饭,一手拿着烙饼咸菜,吃得分外香甜。当天晚上,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信:“主席:今天政府高级干部已经前往十三陵工地开始一周劳动。去的人数300多,有部长六人,副部长、副主任64人,部长助理50人,司局长级干部174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也去了20多人。第二批也将有300多人,将于6月22日前往。我和习仲勋、罗瑞卿两同志今日随同他们前往劳动一天,夜间回来,准备参加明天政治局会议,待政治局会议开过后,拟再去参加几天。”
  5月25日那天晚上,毛泽东在阅读彭真送来的材料时,写信道,发明“跃进”一词的人,其功不在禹下。而在建设中最早使用“跃进”一词的正是周恩来,周恩来当功不在禹下。其实,在共和国的历程中,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功盖大禹的人物,因为他们从开国之初便下大力治水。
    ●2.毛泽东批转报告给周恩来,要根治淮河
  1950年,安徽连降暴雨,淮河泛滥,淮北地区受灾惨重。
    7月18日,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在给中央防汛总指挥部的电报中说:淮河中游水势仍在猛涨,估计可能超过1931年最高洪水水位。7月20日,看了这封电报的毛泽东紧锁眉头,当即将一电报批转周恩来:“周: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息。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间题。如何,请酌办。”
  两天以后,周恩来遨集有关人员初步讨论了工程问题。
  灾情不等人,安徽的水势一日数涨,急得省领导曾希圣等人连电中央。灾情电报迅速到达毛泽东的案头。电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像火苗烘烤着领袖的心: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员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洪水东流下游,灾情尚在扩大,且秋汛期尚长,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若干部多抱头大哭,干部亦垂头流泪……
    毛泽东挥动着蒲扇,眼望窗外,不愿再读第二篇电文,左手夹着烟,右手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统计489人”两句话下面,重重地划了一道颤动的横线,叫秘书田家英立即送交周恩来。田家英着到毛泽东眼中饱含着热泪。当他把电文交到田家英手中的时候,他吼了一声:“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泪水簌簌落下。他在桌前踱了几步,回身在电文上写了一段批语“周: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5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批语表达了毛泽东的急迫心情。
  从7月20日至8月31日,毛泽东连批了三份淮北地区受灾报告给周恩来,并提出一定要根治淮河。为了一个大国穷国的吃饭问题,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批转了大量电文给周恩来。不仅农村的灾荒,城市的就业问题也很伤脑筋。秘书室曾不断接到群众来信,反映失业问题。
  领袖们的眼前,时常晃动着成千上万双乞讨的手,哭诉的眼睛……
    周恩来接到报告,当即分两头部署,一头抓救灾,一头筹备召开治淮会议。救灾进展比较顺利,而治淮会议却遇上难题。
    他召开治淮会议,亲自主持淮河流域规划工作。到会的有华东水利部、中南水利部、皖北行署、苏北行署、河南省政府、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的负责人。他深知制订一条河流的流域规划,必须先搞淸该河流的水文情况。“同志们,不对呀,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上下游的水文资料是相互矛盾的。”
    水利工程师们坐在周恩来身旁,天热,大多数人都穿着衬衣,不停地摇着扇子。
  《治淮方略》的总图表太大,桌上放不下,就铺在屋内的砖地上。大家都蹲在图周的地上,周恩来也俯下身扒在地上细看图上的注字,并不时提出一些间题。
  为使汇报准确,专家们将水文记录资料画成一条洪水过程线,亦称洪峰曲线。听周恩来一说,他们更加仔细地埋头看着图表,也发现有许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向周恩来解释说:“国民党时期的水文人员常常不按时观测,或者某一支流根本就无记录资料。这是针对资料误差,做出的假设。”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这种人工修改洪峰记录的办法,结果会比某些原来不完整的洪峰记录更为合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